孫重亮
改革開放迄今40年了,回想起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的潮流也曾起起伏伏,九曲回腸,其中尤以當時的新興媒體電視業(yè)最為敏感,僅從外國節(jié)目的引進工作中就可見一斑。
一支配音隊伍的建立
1981年,上海電視臺試探性地引進了第一部日本電視連續(xù)劇《姿三四郎》,那時候電視臺沒有專業(yè)的譯制隊伍,沒有像樣的錄音棚,也騰不出專門的配音設備,只能以臺里的播音科為主,抽調(diào)相關人員拼湊一個臨時班子,導演則聘請上海電影譯制片廠的著名配音演員畢克擔任。畢克老師帶著這一群沒有譯制經(jīng)歷的人,利用晚上時間,邊教學邊錄制,整整干了半年,節(jié)目播出后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 被形容為“萬人空巷”。然而,當年播出外國連續(xù)劇是十分敏感的事,也難免引來一些批評的聲音,于是就偃旗息鼓、各就各位。
一次成功的嘗試使參與實踐的人員深深地愛上了譯制工作,隨著形勢的變化,1984年上海電視臺調(diào)集了幾名錄音技術人員成立了譯制科,由黃其同志任科長,請譯制片廠的蘇秀老師為指導,謹慎地譯制幾部外國動畫片,配音演員全是外請的,工作時間只能遷就外請演員,利用他們下班后或休息日,這種全靠外請導演攙扶著,被外來演員牽制著的局面,很難適應電視短、平、快的節(jié)奏。
時至1986年,我正在新成立的“上海電視臺演員劇團”招兵買馬,該團是在整編“上海廣播藝術團”的基礎上成立的,設有歌詠隊、曲藝隊、民樂隊,擁有張正宜、黃永生、葉惠賢、陳偉伯、筱聲咪等一批著名演員領銜,可謂兵強馬壯,臺里又另撥20個招聘指標,要我再組建一支影視演員隊。招聘工作開展不久就聽說臺里準備擴大譯制片窗口,我立即給臺里打報告,建議改變招聘方向,因為影視演員大部分時間會被各地借用,而配音演員才能真正為本臺所用。臺里很快批準了我的報告并決定把演員劇團和譯制科合并,組建“演員譯制部”。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上海電視臺的發(fā)展進入了快車道,電視是當時的朝陽產(chǎn)業(yè),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我們很快就調(diào)入了張歡、劉彬、劉家禎、計泓、倪康、王瑋、陳兆雄、楊明等一批配音演員,其中有來自專業(yè)文藝院團的,也有一些業(yè)余配音愛好者,這支隊伍雖顯稚嫩,但是一來就投入緊張的工作,在譯制片廠老師們的指導和大量的實踐中他們成長得很快,與此同時,本臺的黃其、金琳、陳恵芳等人也先后走上導演崗位。
一檔最受歡迎的欄目
1987年10月21日,《海外影視》欄目正式開播,首播的是美國電視連續(xù)劇《兩代夫人》,緊隨其后的是《瑪麗安娜》《家族的榮譽》等一批極具吸引力的劇目,欄目收視率一路飆升,觀眾好評如潮。然而,臺領導肩上的壓力卻越來越重,在一次部主任辦公會上,時任臺長龔學平同志對我說:“《海外影視》欄目是為了順應改革開放,由我們獨立進片的政策來之不易,內(nèi)容上絕不能出問題,一定要嚴格把關!” 其實,不僅臺里有壓力,就連市委宣傳部也擔著責任,開頭兩部連續(xù)劇目播出前,市委副秘書長陪著市委副書記親自來審片, 由于該欄目每周要播出三集,以后的審片由臺里自行負責,于是我們建立了由翻譯、導演、部主任、總編室等四級把關制度,確保了該欄目播出十余年從未出過事故。
要讓欄目受歡迎,首先得在劇目的選擇上下功夫,此事當歸功于“中美文化娛樂公司”的朱亮女士,朱亮畢業(yè)于上海工藝美術學校,1980年出國就讀于洛杉磯藝術學院,她酷愛影視藝術,每天除了讀書打工外總愛坐在電視機前觀看電視節(jié)目,所受的教育和積累使她養(yǎng)成較高的藝術鑒賞力。1986年,朱亮憑借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語和出色的社交能力,為上海引進了一臺冰上芭蕾,八場演出極其轟動,在歡送酒會上經(jīng)市委領導介紹,她認識了上海電視臺臺長龔學平,于是便有了在上海電視臺開設《海外影視》欄目的構想。不久,朱亮的“中美文化娛樂公司”便和“美國洛麗瑪影視公司”合作,與上海、北京、廣東、福建等四家電視臺簽訂了節(jié)目引進協(xié)議。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的經(jīng)濟還十分落后,不可能動用外匯來購買節(jié)目,只能用廣告時間交換。根據(jù)協(xié)議,《海外影視》欄目所播的電視劇由上海電視臺負責選片并譯制,等上海臺播出后再發(fā)送給其他三地電視臺播出,每家電視臺都只有一次播映權,并且每次播出前都要播放法律顧問傅玄杰律師的聲明:《海外影視》的版權歸“美國洛麗瑪影視公司”所有,未經(jīng)允許不得翻錄,違者將依法追究。這在當年是十分新鮮的事,也就是說我們在引進節(jié)目的同時也引進了版權意識。
《海外影視》欄目所播的電視劇都是先經(jīng)朱亮女士推薦再由我們精選的,應該說節(jié)目質(zhì)量很高,也很即時,如《鷹冠莊園》《成長的煩惱》《神探亨特》等長篇連續(xù)劇都是美國正在熱播而我們已投入譯制并隨之播出,與美國的播放僅有一點點時間差,以致一些出國回來的人說怎么上海和美國都在播同一部電視劇 ?
一扇瞭望世界的窗口
《海外影視》欄目的播出為廣大觀眾打開了一扇瞭望世界的窗口,它不僅讓觀眾了解到海外的風土人情,也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人們的一些陳舊觀念:80年代人們的法制意識遠不如今天這么普及,當年曾流傳一則原告毆打被告律師的事件,打人的理由是“被告律師包庇壞人”,這在今天看來如同笑話,而在30多年前還真有人認為原告的義憤可以理解。《神探亨特》播出后,人們看到每當抓到歹徒,麥考爾警官都要向他們宣布:“你有權利保持沉默,如果你放棄這個權利,你的話將在法庭上作為你的證詞;你有權請律師,如果你請不起,法庭將為你指定一名律師?!?這使不少人明白原來法律也同樣賦予被告請律師為其辯護的權利 ;《大飯店》《天使愛心》《熱點新聞》《夜鶯熱線》等劇播出后,在飯店經(jīng)理、醫(yī)生護士、新聞記者中引起了極大反響,華夏賓館三周年慶典時,把《大飯店》的配音演員全部請去,組織了一次“大飯店里談《大飯店》”的活動,旨在學習國外同行的敬業(yè)精神和使顧客賓至如歸的服務理念;根據(jù)阿歷克斯·哈利的同名小說《根》改編的連續(xù)劇播出時,很多中學抓住機遇指定學生必看,以此為教材讓孩子們形象地感受什么是奴隸制和種族歧視;《成長的煩惱》更是讓不少家長看到原來父母和孩子也可以像朋友一樣相處,這無疑給相對傳統(tǒng)的家庭注入了全新的理念。其他一些描述歷史人物和事件連續(xù)劇如《拿破侖和約瑟芬》《葉卡捷琳娜女皇》《暗殺希特勒》《戰(zhàn)火珍珠港》等均受到知識階層的青睞,《海外影視》被臺里評為最受歡迎的欄目,收視率居高不下。當年電視臺的頻道資源不多,上海只有三個頻道:五頻道轉(zhuǎn)播中央電視臺;八頻道為綜合節(jié)目也是上海電視臺的主頻道;二十頻道為經(jīng)濟節(jié)目,當時該頻道的收視率不高,為了炒熱該頻道,臺里決定把《海外影視》挪到二十頻道播出,果然這一決策客觀上為以后“東方電視臺”的成立并使用該頻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92年,我被調(diào)到臺辦公室工作,譯制部主任一職由聶夢茜接任。此時,“洛麗瑪影視公司”并入了“華納電影公司”,朱亮另行成立“華信傳媒有限公司”,臺里又擴大了進片渠道,增添了如《東京愛情故事》《黑云》等日本和歐洲各國的連續(xù)劇。經(jīng)過多年的磨煉,上海電視臺譯制部這支隊伍不斷地成熟壯大,譯制片廠和上海各文藝院團的許多演員也紛紛加盟欄目制作,1993年譯制部被評為“上海市培養(yǎng)青年藝術人才先進單位”。1996年中國廣播電視學會舉辦首屆譯制節(jié)目評比,共評出六個一等獎,上海電視臺譯制的美國長篇連續(xù)劇《根》《成長的煩惱》《金錢·瘋狂·謀殺》均奪得一等獎,占據(jù)半壁江山。有幸的是本人和聶夢茜擔任譯制導演的《根》受到廣電部的高度贊揚:“感謝上海電視臺引進譯制了這么好的影片?!?/p>
進入新世紀后,中國的改革開放如浩瀚入海的大江不可逆轉(zhuǎn),《海外影視》欄目似乎完成了歷史使命而淡出熒屏,如同急流中的浪花在寬闊的河面上歸于平靜,然而,它畢竟有過在山川狹道中推波助瀾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