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佶謙
摘要:2014年,由譚盾創(chuàng)作的全球首部微信交響樂《隆里格隆》在北京首演。譚盾作為先鋒音樂的代表人物,享譽中外。據此,分析其全球首部微信交響樂具有現實意義。本文就《隆里格隆》的新媒體大環(huán)境為主線,通過文獻梳理和個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對《隆里格隆》與音樂傳播進行整合剖析,以管窺豹的闡釋新媒體下音樂傳播模式。研究發(fā)現,譚盾的此次音樂創(chuàng)作核心依賴于互聯網的“互”,將傳統音樂融進移動社交媒體的技術中,生成了新的音樂作品形式。綜上所述,譚盾的微信交響樂《隆里格隆》是對傳統音樂傳播模式的大膽突破和嘗試,這種音樂實踐對今后的音樂傳播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譚盾;《隆里格隆》;新媒體;音樂傳播
我們正身處一個由新媒體為主導的大數據時代,音樂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打破了千年來單薄局限的傳播方式。例如使用網絡的終端發(fā)布音樂視頻,可以拓寬面對面?zhèn)鞑サ木窒扌?,不論你是專業(yè)人士還是愛好者;使用音樂軟件的下載及分享功能,可以同步共享音樂資源,不管你身處南極還是埃及。互聯網打破時空限制的特性,革新了長久以來的音樂傳播鏈系。而譚盾,自80年代以來就被公認為中國“先鋒音樂”的領軍人物,一直游走在現代與后現代的審美意識中,近年來更是頻頻與新媒體融合??v觀譚盾微信公眾號自2013年10月28日推送第一篇文章至今的時間內,他進行過數次將手機應用與舞臺音樂相輔相成的新嘗試。而他近年來,也常常把水、紙、當作樂器,將音樂的表演與建筑、多媒體等多種傳播媒介互動。從運用水與建筑奏出聲音的深,到運用多媒體的傳播使得江永女書再現生機,再到如今這部全球首部微信交響樂《隆里格隆》。譚盾一次又一次的顛覆,可以稱之為“標新立異”,但又何嘗不是對傳統與生活的重新定義呢?《隆里格隆》是譚盾為好友余隆先生做壽而作,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現今社會中人類對手機依賴性使用的反思與自省。手機作為一個便攜式無線設備終端,在我們所身處的信息爆炸時代,能夠給我們提供的早就不僅僅是通訊的功能,其便捷、大眾的社交功能已經滲透人們的生活,改變了傳播環(huán)節(jié)的順序,催生了新的傳播模式。同樣,藝術的想象力也要接受時代變換的挑戰(zhàn)。譚盾在接受采訪時說到:“今天,好像誰也離不開手機了,有那么多人在使用微信,它已經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想通過我的創(chuàng)作提出一個問題——我們對最熟悉的空間往往是最忽略的,一個是我們生活的載體,一個是親人,再一個是自然環(huán)境?!?/p>
現下高速發(fā)展的“新媒體”大環(huán)境始興于20世紀90年代,因其高效的音樂復制和便捷的數字制作技術,被稱為音樂傳播的“新創(chuàng)造、新起點”。在“新媒體”中,“自媒體”成為近年新貴。譚盾的《隆里格隆》則是將這種新興模式玩的更加反轉:微信的公眾號是《隆里格隆》傳播的自媒體媒介,在整個音樂傳播活動中,微信與手機不再是單純的傳播手段,而是作為樂器直接參與了音樂表演,也作為紐帶連接了中國愛樂樂團與微信觀眾的互動,進行了一場全員同步演繹的盛宴?!堵±锔衤 氛麄€音樂本體只有一句以京劇中的行弦曲調作為主題的“隆里格隆”唱詞,通過交響樂團的拉奏與觀眾的吟唱、譚盾的指揮與微信音頻的播放停止等多元的文化并置,來進行疊加傳播的音樂實踐活動。在這部音樂作品中,觀眾不再僅僅是聽眾,他們同時也是這部作品的演奏者,而手機更是高達三重身份:移動社交設備、傳播媒介和發(fā)聲載體。
根據拉斯韋爾程式的傳播模式分析發(fā)現,這部作品充分利用了互聯網的“互”。因作品互動的草根性,指揮和被指揮的人們互為傳播者與接受者,在“隆里格隆”的錄制的音頻吟唱與觀眾的現場吟唱的過程中,微信語音音頻的異步傳播,集體吟唱通過空氣直接傳播,使得觀眾產生穿越時空的層次感,由此聽到無限,達到情感共振。譚盾嘗試著讓多種音樂形式、藝術形式甚至非藝術形式進入同一個文本的話語運作之中,這些解構與重組亦可看作是“互“的體現。這部作品中幾所有重要的元素都擁有不止一個身份,觀眾不再是被動接受者,同時還是作品參與者;手機不再是破壞氣氛的角色,并且還充分發(fā)揮了其自身的特性,成為了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一員。這樣的創(chuàng)新與顛覆,帶來的更多是一種交流——作曲者與欣賞者的交流、傳統與科技的交流、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
人類的音樂傳播己歷經千年,網絡媒介的音樂傳播使音樂文化產業(yè)攀登了新的高峰,甚至改變了傳播鏈的先后順序。新媒體依托于互聯網產生,以自媒體為代表的新型傳播方式,超脫了時間與空間的束縛,移動社交媒體的傳播使得我們進入了全民傳播的時代。21世紀,多種媒體對音樂傳播的參與,特別是參與到音樂創(chuàng)作之中,這是新媒體對音樂傳播的革新,更是對現代音樂創(chuàng)作的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