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生
關(guān)于中秋節(jié),有這樣三個傳說:
一是后羿與嫦娥夫妻。有回,后羿得到了一枚仙藥,被嫦娥誤食。嫦娥由此得道成仙,飛到月亮上。后羿想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嫦娥。這樣便有了后來的中秋節(jié)以及月餅。
二是吳剛。據(jù)說,他因為犯了錯誤,被天庭貶去月宮砍桂樹,但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人們覺得他不容易,又通過月亮祈求平安,也就有了后來的中秋節(jié)。
三是朱元璋。他為反抗當時的殘酷統(tǒng)治,將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響應(yīng)。后來起義成功,人們?yōu)榱思o念,便有了吃月餅和過中秋的習俗。
然而,現(xiàn)在看來,這些傳說多少有些不靠譜,歷史記錄和考古證明,是先有了節(jié),才有了后來的餅。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抖Y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yǎng)衰老,行糜粥飲食?!边@就是說,在有這個“節(jié)”的時候,包括孔子在內(nèi)的人們最早并不是吃餅,而是喝糜粥。而做餅的原材料即小麥起源于亞洲西部,這已是定論。
小麥的傳播線路大約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絲綢之路由西而東的線路,從西亞、近東一帶傳入歐洲和非洲,并東向印度、阿富汗、中國傳播。公元前2000年,中國各地都已先后種植小麥,由黃河中游逐漸擴展到長江以南各地,并傳入朝鮮、日本。
這一點,在考古界也得到了證明,新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小河墓地發(fā)現(xiàn)了好多六倍體小麥,而20世紀70年代以來,考古人員在甘肅河西走廊東灰山遺址多次發(fā)現(xiàn)了炭化小麥。同時,在青海的喇家遺址,曾經(jīng)出土過距今4000年的面條,被稱作是“中國最早的面條”。這些發(fā)現(xiàn),大約勾勒出了當時小麥的傳播路線圖。這也就是說,月餅的原材料小麥其實是個“舶來品”。那么,中國人是什么時候開始吃月餅的呢?
一般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唐朝貞觀初年,大將李靖戰(zhàn)勝了突厥人,在八月十五凱旋的時候,吐蕃人就借這個機會向唐太宗送“胡餅”祝賀,唐太宗呢,說起來也挺浪漫的,指著天上的月亮就說了句“圓圓的餅碰到了圓圓的月亮”。這么一來,就形成了中秋吃胡餅的傳統(tǒng),胡餅也搖身一變,成了“月餅”。事實是,那時吃餅的事可能存在,過節(jié)的事也是存在的,因為《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但要說吃的是“月餅”,這事兒就有些不大可能,因為文獻史料里,都沒提到過唐朝有月餅,甚至連月餅這個詞都沒出現(xiàn)過。而唐太宗吃過的“胡餅”起源于西域,據(jù)說在后來演變成了今天新疆人民的美食——馕。
“月餅”一詞真正出現(xiàn),是在南宋。那個時候的月餅其實是一種點心,形似小巧的圓月,人們一年到頭都可以吃的,并不是說只有在中秋節(jié)才吃。直到明朝,人們?yōu)榱擞憘€“人月雙圓”的好彩頭,才把月餅叫“團圓餅”,大家一起拜完月亮以后,就把這“團圓餅”分著吃了。這時候的月餅與中秋節(jié)才“相聚”在了一起,并在明清成為一種風俗。
通過小麥的傳播線路以及“月餅”的演變,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中華文明之所以強大并且生生不息地繁榮,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夠接受很多“舶來品”,并將這些“舶來品”賦予自己的文化內(nèi)涵,而且呈現(xiàn)出美好的一面。這正是中華文明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