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芳
丹麥,一年有六個月晝短夜長、“連狗都可能抑郁”的國度,為何連年被評為世界上幸福指數(shù)最高的國家?丹麥人的教育理念一直被外界稱贊,人口五百萬,卻有十三位諾貝爾獎得主。丹麥的童話大師安徒生、丹麥的樂高積木、丹麥主張“自由第一,人人平等”的大教育家格隆維等,似乎丹麥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而生。丹麥的孩子究竟有多幸福?丹麥的教育有何奧秘?幸運的我在丹麥最美的春天里,走進安徒生國際幼兒師范學院,聆聽專家學者的授課,又到小學和幼兒園參觀,零距離體驗丹麥教育帶來的震撼。
訪學期間,我隨安徒生國際幼兒師范學院(簡稱安幼)的學員們走進了一所丹麥普通的學校斯萊特(Sletten Skole)。斯萊特學校位于北菲茵的小城Otterup,包含0-9年級(0年級為幼小銜接班),目前共有831個學生,分為3個校區(qū),我們參觀的是Otterup校區(qū)。(丹麥的小學和初中不分開,沒有小學和初中之分,兩段的教育合校實施,均在綜合性的國民學校中進行。)
印象一:處處體現(xiàn)對學生的尊重
我們經過空無一人的走廊,只見每班門口都有書包架和衣服鞋帽柜,孩子們的大鞋小鞋都掛在上面。還有一個大冰箱,里面是一個個飯盒。陪同我們的副校長Anders介紹說丹麥的學校不提供午餐,需要孩子們從家里自帶,放在冰箱里,午餐時間直接拿出來吃。走進他們的每一間教室,可以看到無論是墻壁上的音標、圖畫,還是隨處懸掛的學生作品,都是那么稚嫩,沒有技法;還有席地而坐的地板和地毯等,時時在告訴我們:這里的每一點每一滴都是為孩子們做的,孩子是這里真正的主人。
Anders說低年級(0-6年級)孩子的每一天是從歌聲中開始的。多功能大廳里,孩子們聚集在一起,唱著我們聽不懂的歌謠,據Anders說多是時令和節(jié)慶的丹麥童謠,也有宗教歌曲。清晨,讓低年級的學生聚集在一起唱歌,一方面是讓孩子們抖擻精神,讓一天的好心情從歌聲中開始,或者借此機會做相互的短暫交流,而老師們也可以從唱歌的過程中了解孩子們今天的精神狀態(tài),還有就是等一等遲到的孩子。常規(guī)化的晨歌活動設置,看似平常,實則用心良苦。
7-9年級學生因為年齡的關系,需要更大的一些自由度,因此通常一個月才會參加一次晨歌。在校園里,我們也看到他們三三兩兩的,有的在看書,有的在玩電腦,有的在閑逛,確實很自由。一切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遵從孩子的自然成長規(guī)律,尊重孩子個體本身以及自身發(fā)展的價值,我想這就是丹麥教育的精髓所在。
丹麥小學每個班級最多不超過28個學生。在學校里,一年級新生的課程以丹麥語為主,輔修一些簡單的數(shù)學、音樂、美術和體育課程。他們沒有家庭作業(yè),下午14點以前結束全天的課程。從三年級開始增設英語課;五年級時,學生們學習德語;以后逐漸增設宗教、歷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學、科技和自然課。丹麥小學也會在學校開設烹飪課、手工課和木匠課。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學校則重點培養(yǎng)他們團隊合作和主動探索的精神。
丹麥許多學校都采用計劃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學習跨領域知識。有時,某個計劃長達四個禮拜,孩子們每天從早上八點到下午兩點,或者在教室里、或者在圖書館里研討計劃,每組都由四年級、五年級和六年級的學生共同組成,他們不是被動地聽課,而是主動做實驗或上網查資料。特別的是,包括丹麥文、數(shù)學、英文、IT和科學等八個不同領域的老師打破各自授課的框架,也在一旁隨時協(xié)助,幫助孩子們在探索主題的過程中,同時學習丹麥文、英文、數(shù)學和科學等跨領域的知識。除了創(chuàng)新計劃,學校也設計了“如何活出好生活”的科學計劃,也有例如“友情”等加強學生的社會化能力的課程。這種教學方式讓孩子變得更主動,富有好奇心,并且熱愛學習。
丹麥的課程表上雖有宗教課,其設置目的主要是介紹各種宗教常識,并沒有傳教的目的。因為現(xiàn)在學校有多國籍的孩子就讀,不同的種族、文化傳統(tǒng)常常涉及不同的宗教,宗教課的設置,能夠讓不同種族的孩子學會相互理解不同的文化習俗,從而相互尊重。
另外,校長還簡單介紹了學校的特殊班。特殊班分為1-3年級、4-6年級、7-9年級共3個。不同的孩子在學習能力和技巧上存在差距,這是非常正常的。所謂特殊,并不是比普通的學生差的意思。對于在某方面學習有難度的孩子,學校設置特殊班,可以提供更好的幫助。學生是否需要在特殊班學習,當?shù)卣袑B毴藛T進行評估,并與學校、家長溝通確定。費用由政府及一部分基金提供。特殊班的很多學生,只是在某個方面需要特殊的學習,而其他科目均在普通班級進行。如果在這個方面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得到改善,學生就會轉到普通班。
每年暑假前,國內的家長都喜歡討論帶孩子去哪里度假,但常??嘤诩倨诙袒蚋緵]有假期。丹麥的父母則沒有這樣的苦惱。丹麥的家長每年6周帶薪假期,基本上都用在孩子們學校放假的時候。在丹麥,陪伴孩子,是有孩子的家庭的頭等大事。暑假6周,大多數(shù)家庭都帶著孩子一起出去休假,去各個國家體驗不同文化。
今年,丹麥學校暑假拉開序幕時,斯萊特學校的孩子們一大早在學校與老師們一起早餐,之后去教堂唱歌,下午放學后跟著足球俱樂部出發(fā)前往日德蘭島,開啟為期三天的全國青少年足球賽。由此開始,整個七八月份,到處是hygge和party。
家長孩子是分開的,他們統(tǒng)一坐大巴跟教練前來。家長們自己開了兩個多小時,已經陸續(xù)到達,開始忙活搭帳篷或者置放房車,準備party。孩子們統(tǒng)一住在一個小學教室里,自己安營扎寨,自己安置自己的睡袋和充氣睡墊。沒有家長或教練幫助孩子,全部由孩子自己動手。怪不得丹麥人個個都是露營高手,原來從小鍛煉,長大享受。家長不是來照顧孩子的,而是來狂歡的,只是借足球之名 。這就是文化差異。家長首先應該學會快樂生活,榜樣的力量比每天催著孩子來得更有價值。
這是翻譯郭斌老師為我們帶來的丹麥幸福教育篇的現(xiàn)場版。我看了以后感受最多的是足球賽的每個人都如此地放松,他們不是在比賽,而是在享受生活本身,享受大自然,享受大家在一起的時光,無論是比賽中的孩子們,露營中的家長們,還是亦比賽亦休閑的教練們。這讓我想起來這次丹麥全國俱樂部足球賽組織方官網上一句話:“我們不是尋找精英,我們只想給熱愛足球熱愛生活的每一個孩子們在一起快樂的機會?!惫罄蠋熣f了一句很耐人尋味的話:快樂的家長會塑造孩子一生快樂的性格。幸福很簡單,不要人為把它變?yōu)閺碗s,就是家人一起,團隊一起,一定要好玩兒有樂趣。
小學每個月都有走進大自然(森林、動物園、古堡、海邊、農場等)的安排,無論春夏秋冬,無論刮風下雨,戶外運動和玩耍,融入大自然,在丹麥是必備的選擇,也是孩子們的最愛。此外,除了課堂,其他各式各樣的活動非常豐富,譬如去劇院看童話劇、去安徒生博物館聽童話,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快樂地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經常會布置一些項目性任務,比如說“你們眼中的比爾蓋茨”“北美洲地理”等,或者直接帶全班的孩子到某個地方(如丹麥有很多島)住幾天(家長無需額外支付費用),類似我們現(xiàn)在國家層面提倡的研學旅行。在生活過程中觀察周邊環(huán)境,之后學生根據興趣點分組,小組內部學生自己安排每個人的任務,通過網絡及自身的觀察、詢問、討論、整理,得到一份最終的報告。每個組都會在全班面前通過制作的演示文件,說明自己小組報告的內容。在執(zhí)行任務的過程中,每個學生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同時考慮團隊合作經驗,鍛煉自身的理解力、執(zhí)行力、表達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丹麥,人們越來越關注這樣一個事實,即“孩子大于天”,做一個孩子本身就有價值。丹麥的孩子,有“作為孩子”的自由,他們有充足的時間、空間玩耍,接近大自然、爬樹、跌倒等,而不是從小就逼迫著學習各種技能。小學生不是每年都要面臨緊張的期末考試。比如,丹麥語考試是每兩年一次,只在二年級、四年級、六年級和八年級的期末進行;英語考試只有七年級;數(shù)學期末考試在三年級和六年級;地理、生物、物理和化學的期末考試被安排在八年級。這樣學生們就可以根據不同年級的考試科目來有效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每到期末,丹麥孩子交給父母的是一份“四格成績單”,上面沒有語文、數(shù)學、社會、自然的分數(shù),也沒有老師的評語,更沒有排名。事實上,這份成績單是由孩子自己或寫或畫完成的,上面只有4個格子,分別是最喜歡的事情、最討厭的事情、最擅長的事情以及最希望學習的事情。許多還不會寫字的孩子會在4個格子里用圖畫表達。這份“四格成績單”是每學期末老師與家長面談的根據,重點不是成績,而是孩子的發(fā)展、個性以及與同學的相處。
丹麥小學的課外作業(yè)很少,通常是閱讀20分鐘課外書籍之類。六年級的學生每天有半小時的作業(yè)。教學難度相對也較低,我們看到小學五年級的數(shù)學課本,內容是三位數(shù)的加減法和乘法口訣,相當于國內三年級孩子的數(shù)學內容。
丹麥學校教育從“人”出發(fā),每個階段都有清楚的重點。幼兒時期,重點在孩子適應力和社群能力的培養(yǎng);年紀稍長,重心逐漸轉移到好奇心的激發(fā),訓練孩子跨領域的知識運用、探索的興趣,多元地認識自己。
丹麥學校從不評選“模范生”,人們更關心那些落后的人。因為那些已經很棒的孩子,不管在什么環(huán)境里,都可以有很好的表現(xiàn)。沒有模范生,只有快樂學習的教育理念,造就了小孩子不必跟別人比較、只追求自己天賦的文化。丹麥孩子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有安全感又自信,懂得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印象二: 注重能力培養(yǎng)的課程設計
丹麥的動手能力教育豐富多彩,與我們國內的創(chuàng)客教育非常相似,他們開設的烹飪課、手工課、縫紉課、木工課貫穿小學各個年級,并且與國內點綴性、展示性的“素質教育”有很大差異。孩子在小學就學會了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并且開啟初步的職業(yè)認知。比如說做飯,在大人忙的時候,小學的孩子就可以自己解決吃飯問題。也有一些孩子可以通過幫家人做飯、做家務來獲得自己的零花錢。通過學到的技能,從小就有了付出勞動和獲得報酬的觀念。因為丹麥的大多數(shù)家長都強調孩子首先要成為一個具有生存能力的人,照顧好自己,然后才可能照顧別人,才有能力為社會做出貢獻。
這樣的課程每周兩次,每次用時兩節(jié)課(大概90分鐘)。學生按年級分成三個組,每三個月輪換一次。這樣的學習,一方面讓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實踐感受到真實的生活。孩子們都特別喜歡這個課程,每周都盼望著自己能夠學到新技能。而這種課程不是這個學校的特色,而是全丹麥小學生均要設置的課程。
我們在參觀時,最先走進的是“縫紉課”的教室,看見男女同學各自忙活做著抱枕:或裁剪,或縫邊,或測量尺寸……有個男孩子就坐在教室的地板上,為抱枕填充絲綿,很認真很仔細,我忍不住去幫他撐著口袋。在教室后面的柜子里,放著上課所需的各色絨線、剪刀等工具。墻壁的一側就有幾張熨燙的折疊架子。
我尤其想看看“木工課”,因為我們威海有的學校也開設了木工社團,我曾參觀了兩次,并寫了相關報道。但當我剛一走進去,還是就被眼前的景象給驚呆了——只見同學們拿著電鉆、鋸子等工具,在自己的操作桌上,興致勃勃地制作各種物品。我們威海的木工社團都是“迷你型”的工具,孩子們還都是全幅武裝,就怕有一點點傷害,而這里的孩子使用的都是正常尺寸的工具!看著同學們制作好的木質收納盒,看著他們臉上洋溢出的笑容,我打心底羨慕和佩服他們。我在學校的圖書館中,還看到了孩子們自己制作的陳列用的木椅,非常精致!
最后我們走進了“烹飪課”的教室。剛一踏進教室門,就聞到了一陣濃濃的香氣,原來孩子們在制作烙餅、熬制濃湯。他們興致勃勃且動作嫻熟地操作著,或往煎鍋中倒油,或在揉面,或在調味濃湯……不多時,就有孩子做好了烙餅和濃湯,他們將成品擺放好,有說有笑地享用著自己的勞動成果,期間也邀請我們來品嘗。在這里看不見手忙腳亂的場景,不管最后制作的味道如何,這都是孩子們自己的勞動成果,而老師只是在孩子們需要咨詢時,才給予幫助,而大多數(shù)時間,孩子們都是根據教室里的“食物制作方法說明”自行解決。老師在這樣的課堂上,就是協(xié)助者,而課堂真正的主角便是孩子們。在品嘗完自己的勞動成果后,孩子們便清洗鍋碗、盤子,為下一個來上課的班級做好準備。
這就是丹麥小學的課堂——玩著玩著就學會了各種知識,嘗試著嘗試著就掌握了生活的技能。當我看到女生們在做木工、男生在認真地編織毛線或縫制包袋時,內心是很震撼的。這些孩子能夠在學校就學會這些技能,這些能夠直接運用到生活中的實實在在的操作技能,真是一件令人羨慕的事兒!
印象三:讓閱讀成為習慣
在安徒生的故鄉(xiāng)歐登塞市的路邊,我發(fā)現(xiàn)好幾個天藍色的小書箱。翻譯郭斌老師說這樣的書箱在丹麥城鄉(xiāng)的路邊和公園里隨處可見,是圖書漂流的一種。民眾可以把喜歡的圖書拿回家去讀,也可以把自己家閑置的書拿來分享。我也很關注丹麥孩子的閱讀情況。我們在斯萊特小學參觀時,正好五年級一個班的孩子上閱讀課,老師告訴我們小學階段規(guī)定每個孩子每天至少閱讀20分鐘,老師不規(guī)定書目也不檢查。但孩子們二年級就要寫研究報告,若不讀書,不會查閱資料,就完不成作業(yè),所以他們會自覺自發(fā)地堅持讀書。五年級一學期要精讀深讀三本書,這次他們讀的是《鬼神的盛會》,老師提出幾個開放性的問題,供孩子們在讀完一本書后自己選擇來做——
1. 讀完這本書之后根據自己的想法重新設計制作書的封面和插圖(插圖需配有文字);
2. 在書中某些場景下,如果你是主人公,用自己的想法重新設計主人公的對話;
3. 如果你是作者,設想一下這個故事會如何延續(xù)?用自己的文字表達出來;
4. 看完這本書,根據體會的內容寫一首詩;
5. 將書合上閉上眼,腦中會產生什么樣的畫面,畫下來。
孩子們經過讀書、理解、思考、創(chuàng)作插圖、寫下自己想法這些過程,鍛煉了閱讀、理解、表達、寫作、創(chuàng)造、語言、想象等能力。
我們還參觀了學校的圖書館。圖書館不大,但圖書擺放很科學,有上萬冊藏書。孩子們每周都有一節(jié)圖書館課。圖書館沒有老師看管,借還記錄只需自助。他們在一臺電腦上掃碼,輸入自己的學號,即可自助完成借書還書過程。圖書館在上學時間全部開放,學校對孩子們很信任,孩子們也報以誠信。
丹麥全民對孩子的閱讀都很重視。6月底丹麥開始放暑假,共6周。6月15日開始,暑假閱讀活動就在全丹麥如火如荼地展開。例如安徒生幼兒師范學院所在的北菲茵政府及各個社區(qū)圖書館就會在放假前,通知所有學校的孩子和家長關于暑期閱讀和小競賽的內容,鼓勵7-14歲的孩子們去當?shù)貓D書館借閱三本自己喜歡的書在暑期閱讀,然后寫書評或者做視頻上傳給圖書館管理員。假期結束,圖書館會有獎勵:最好的5名贏得iPad mini和許多好書。為此活動,丹麥圖書館官網制作了精美的海報和宣傳片,倡導讓閱讀成為孩子們快樂而充實的假期的一部分。
短短十幾天的訪問真的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但是丹麥教育的自然務實、以人為本已讓我感受頗深。我看到的木工課、手工課、烹飪課,讓學生和實際生活緊密連接;看到的丹麥語課堂,采用靈活的方式,將教育目標自然融入過程之中;圖書館的管理方式,體現(xiàn)了相互信任;老師和學生平等和諧相處。這是一種不競爭、不比較、低控制、低評價的教育,一種自由寬松、自然生長的教育。在這種氛圍里,老師和學生都是快樂的!這不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嗎?尊重童心、生活化教育、關注個體、以身示范、自然和諧等教育理念早已成為丹麥人自然的行為習慣,而從理念到習慣的轉化過程正是我們與他們之間的現(xiàn)實差距?;蛟S,這一差距無需太多的追趕時間,如果我們能夠把課改的教育理念,扎扎實實地落實到行動中,并使之真正地成為我們的教育習慣、生活習慣,我們的教育理想也會逐步實現(xiàn)。
(作者單位:山東威海市塔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