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溢齒留香
在西湖邊長大的我,從小就被杭州的美食美景熏染。除了看不盡的桃紅柳綠、夏荷田田、金秋桂雨、傲雪冬梅外,最喜歡的就是地地道道的杭幫菜。時光可以改變,不變的是對美食的那份記憶和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
1
說到本幫菜、媽媽菜,不得不說說杭州的菜市場。杭州人喜歡吃魚蝦河鮮和各種時令蔬菜,市郊也有大量的蔬菜種植基地,所以各大菜市場和農(nóng)貿(mào)市場也以這些為主。春天以春筍、韭菜及各種野菜,如馬蘭頭、薺菜、蕨菜等為主;夏天是各種豆類和瓜果的天下,豌豆、毛豆、蠶豆、冬瓜、絲瓜、黃瓜等等擺滿了市場;秋天是成熟的季節(jié),南瓜、芋艿、蓮藕、板栗等是攤前的明星;冬天則是本地的油冬菜和白蘿卜最好吃的季節(jié),成為大家搶購的對象。
老底子杭州正規(guī)的農(nóng)貿(mào)市場不多,經(jīng)常會有挑著擔子的菜農(nóng)把新鮮的蔬菜挑到住家門口來賣。隨著杭州的城市改造不斷深化,那些影響市容衛(wèi)生的小攤小販早已不見了蹤影,原來的露天菜場也進行了整體提升改造,規(guī)范化的市場管理,使菜品質(zhì)量有了保障。
杭州的菜市場很早就開門了,記得有年去北方一個城市,也去了當?shù)氐牟耸袌?,但是七點多了還沒有幾個攤主。而杭州每天早上五六點鐘,就可以見到一輛輛三輪車、小面包車從附近縣郊趕來,把菜農(nóng)自家菜地里新鮮碧綠的葉菜運過來,按品種整理干凈,堆放擺齊在自己的攤位上。
雖然現(xiàn)在許多大型超市里都有凈菜供應,但我還是喜歡去菜市場買菜,因為這里的每一種菜都是剛從菜地里采挖出來的,非常新鮮,上面還帶著露水。我經(jīng)常去買菜,和許多攤主混熟了,他們會把每個季節(jié)有什么時令菜告訴我。有一次,我想做南瓜藤和南瓜花菜,跟菜農(nóng)說后,第二天他特地給我采來,而且價格也很合理,從不欺詐。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要去參加杭州市民節(jié)廚藝大賽,食材里需要一些中等大小的青殼螺螄,菜場里的攤主就把一大盆螺螄放在我面前,讓我自己隨便挑。后來,我做的一道“螺鳳戲水”獲得了民間組冠軍,所以很感謝菜農(nóng)提供的好食材。我把得來的一些獎品送給菜農(nóng),她見到我時也很興奮,說在電視里看到我得了第一名,成功的喜悅和分享的快樂真的讓我很開心。
現(xiàn)在,每當我在網(wǎng)上曬出自家吃的杭幫菜時,天南海北的網(wǎng)友們就很羨慕。因為很多時令菜、本地菜在外地是很難見到的,他們常常抱怨沒有原材料。有的朋友來杭州游玩,會特意向我咨詢杭州的菜場在哪里,然后去菜場把江南的蔬菜大包小包地帶回家。
2
我對杭州傳統(tǒng)菜的喜愛,主要源于對小時候吃媽媽做的那些菜的美味回憶。老底子的杭州人家過傳統(tǒng)節(jié)日都是很講究的,節(jié)日美食的各種吃法總讓人口福滿滿。
每到傳統(tǒng)節(jié)日,杭州人都會特別隆重地對待:端午的“五黃”和粽子,清明的青團,立夏的烏米飯和蠶豆飯,中秋的螃蟹、板栗、柿子和月餅,冬至的年糕,元宵節(jié)的湯團等應節(jié)食物是不可少的。新春佳節(jié)更是闔家團圓聚餐的好日子,家家廚房里擺滿了一鍋鍋的糟肉、蝦油雞、臘筍燒肉、黃豆肉皮凍,戶戶陽臺上掛滿了醬魚、醬鴨、醬肉和一串串粽子,院子里還有一排排曬著的長梗白菜和一缸缸大人們用腳踩腌出來的冬腌菜……鄰居們關系融洽,那家做了好吃的,總是互相送一些嘗嘗。記得小時候,媽媽做的黃花菜燉蹄髈、霉干菜燒肉最好吃了,油而不膩,酥爛香濃,那肉香至今仍讓我回味無窮!
杭州四季分明,具有春陰雨、夏潮熱、秋干爽、冬濕冷的氣候特點。懂得生活的杭州人,都會跟著節(jié)氣,賞著美景,吃上江南才有的天賜美味。
春天,經(jīng)過幾場春雨的滋潤,草地里、田埂邊的野菜和農(nóng)家竹林里的春筍也到了最適合食用的季節(jié)。除了在西湖邊賞春景,還可以在蘇堤湖岸、植物園、花港觀魚的小徑草地,龍井村、梅家塢、茅家埠的茶園及路邊山道上,采到馬蘭頭、薺菜和胡蔥等野菜。春天也是江鮮、湖鮮最鮮嫩美味的時候,螺螄、河蚌、黃蜆兒、河蝦、鱖魚等都是杭州人家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
在夏天的清晨,我們會看到有人頭頂荷葉傘,手剝嫩蓮子,邊走邊吃的場景。斷橋?qū)γ娴谋鄙浇稚?,一大早就有好多市民和游人自發(fā)地排隊,等候購買新鮮的荷葉和蓮蓬。荷葉可以做粉蒸肉、荷葉粥、荷葉茶,蓮子可以做蓮子羹,藕可以做糯米藕、涼拌藕絲、炒藕片等。
每個杭州人對桂花有著抹不去的記憶,因為桂花是杭州的標志和市花。金秋時節(jié),泡一杯桂花龍井茶,剝幾粒糖炒栗子,喝一碗桂花栗子羹,點幾道農(nóng)家菜,享受這一季的美好時光。
冬天,要過大年,家家都會趕著采購年貨。過去,杭州人家過年都要一家人在家里吃年夜飯,要吃自己家做的八寶飯,那些作餡的紅綠果脯真誘人。說笑間,感受著最幸福溫暖的年味!
3
杭州是歷史文化名城,這里不僅有秀麗的西湖山水,還有燦爛的歷史文化。作為中國八大菜系中浙菜代表的杭幫菜,在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遷中,也漸漸被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接受和喜愛。
杭州有樓外樓、山外山、天香樓、知味觀、奎元館等老字號餐館,每家都有自己的招牌菜,每一道當家名菜名點都有自己的傳奇故事。比如知味觀的名點“貓耳朵”,據(jù)說和乾隆下江南有關?!拔骱佐~”據(jù)說源于“叔嫂傳珍”的故事,“宋嫂魚羹” 相傳是一個叫宋五嫂的婦人所做,“龍井蝦仁”據(jù)說也和乾隆皇帝有關……
現(xiàn)在,這些老字號餐廳繼續(xù)傳承著老底子的味道,突顯鮮明的杭州特色,散發(fā)看歷久彌新的光芒,而且還帶動了一批新杭幫菜館的誕生和興盛,比如外婆家、弄堂里、老頭兒油爆蝦等,現(xiàn)在已經(jīng)蜚聲全國了。
生活在杭州的我是幸福的,我想把這種幸福分享給大家。2009年,我在新浪網(wǎng)上注冊了“溢齒留香”網(wǎng)名,建立了個人的杭幫菜專欄,把對杭州的愛,用圖文并茂、美景美食的形式發(fā)表出來,宣傳介紹杭幫菜私家做法,沒想到受到了世界各地網(wǎng)友的歡迎。特別是我還介紹了杭州許多名家老店的杭幫菜和杭州美景風情,收到了許多海外游子的評論和留言,說看到我介紹的杭州菜,非常想念家鄉(xiāng)美食!
這讓我非常感動,更加深了我在網(wǎng)上繼續(xù)宣傳杭州、普及杭幫菜的信念。一路走來,我先后又被許多網(wǎng)絡平臺邀請開通個人的杭州美食旅游專欄,從一位美食愛好者,慢慢成長為頗具影響力的美食旅游自媒體人、杭州菜專欄作者。
2010年,中央電視臺記錄片《行走的餐桌》第一集“杭州美食”來杭州拍攝,我被電視臺導演和編劇邀請作為杭州美食博主,與波蘭主持人一起介紹大運河邊的杭州美食。巧緣的是,一年后的春天,我在古鎮(zhèn)塘棲采風,又與波蘭主持人在廣濟橋上相遇。她當時在介紹塘棲美食,因美食我們又相遇,激動地相互擁抱。我把我們的相遇發(fā)在新浪微博上后,波蘭翠花在我的微博上留言:用中國的一句話說,真是有緣千里來相會。
2012年,香港美食家歐陽應霽先生來尋味杭州味道,我和杭州民間美食達人一起現(xiàn)場制作杭州傳統(tǒng)的蔥煎包、麥糊燒、油冬兒、東坡肉等等。一年前,在杭州安縵法云和茶館,我曾有幸品嘗了歐陽先生親手做的五道特色菜品,那天我們還一起邊剝毛豆邊聊著自己最拿手的家常菜。沒有想到一年后,我在現(xiàn)場做油冬兒時,歐陽先生看到我放的雪菜蘿卜絲餡料,還和我探討了上海和杭州油冬兒餡料的不同之處。那天,歐陽先生品嘗了我做的油冬兒之后,稱贊說“好吃好吃”,我們也嘗到了歐陽先生和夫人制做的臺式瓜子肉。
很高興,我的《老底子的杭州味道:春夏秋冬杭幫菜》一書于2018年2月出版發(fā)行后,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和專家的肯定,并在今年5月榮獲了2018年“一帶一路”美食交流大會優(yōu)秀圖書伊伊銅獎。我將繼續(xù)用美景、美食、美文,宣傳大杭州日新月異的發(fā)展,讓我最愛的杭州,最愛的杭幫菜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