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之城
廈門沙坡尾20號有一座極端“任性”的房子主人長期不在,卻24小時不關(guān)門閉戶。廚房寢室客廳,沙發(fā)炊具茶室,各色小擺件,一應(yīng)俱全,不少都是有年頭的舊物,看得出手工制作的痕跡。
如果你是來解悶兒的,茶幾上的好茶,配上書,足夠消磨一天。如果你無家可歸,可以在這兒美美地睡一覺,甚至能在廚房做飯……一切,分文不取。
這座“任性的屋子”的主人是個同樣任性的“80后”,大家都叫他“河馬邵”。
2016年中秋節(jié),正值臺風莫蘭蒂肆虐。臺風登陸的那個晚上,風雨大作,全城斷電。在黑暗中,一對母女找到河馬邵,她們說自家的房子正在漏水,問河馬邵能不能避雨。
河馬邵想,要是有一間時刻亮著燈的小屋,能在漫長的黑夜,留給需要幫助的人,那就好了。在軍隊養(yǎng)成的說一不二的習慣,不容許河馬邵想想便作罷。等臺風退去,他便真的做起了“亮著燈的小屋”。
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河馬邵在沙坡尾找到了一個老舊的廠房。房子的屋頂已經(jīng)崩壞,地面雜草橫生。年久失修的墻面斑駁脫落,似一張溝壑縱橫的臉。
整個房子,就像龍卷風肆虐過的廢墟,光是將房子中的垃圾清理干凈,他就花了好幾天時間。刷墻,鋪磚,他搖身變成了專業(yè)的裝修工。沒有多余的錢買家具,他索性撿來刳人不要的木板舊物,自己制作。他還種下花花草草,掛上淘來的畫作,曾經(jīng)的荒蕪之地,變成了充滿文藝氣息的新居。
河馬邵想起那個無眠的夜晚,人們被不安支配的恐懼,于是靈機一動,親自用油漆在門口涂下一道光。他要用這道光,照亮每一個路過這里的心靈。
河馬邵將它命名為“路燈計劃”。大門365天24小時敞開,來自天南地北的人,雖然互不相識,卻在這里達成了難得的默契。大家一起聊天,做飯,喝茶,真正應(yīng)了“普天之下皆兄弟”這句話。
其實,這已經(jīng)不是河馬邵的第一次“任性”了。
早在2013年,他就創(chuàng)辦過一個共享空間——“巢”。當時,他的初衷是為了有個地方與朋友相聚。后來鑰匙越發(fā)越多,小小的巢裝不下天南地北的友誼。直到經(jīng)過臺風那一夜,他開始思考,自己的共享空間,采用發(fā)鑰匙的形式,是否有些狹隘。于是在“路燈計劃”中,河馬邵干脆不給門裝鎖,任由大家進出。
但隨著時間推移,“路燈計劃”似乎脫離了他的控制。起初,屋子的日常開銷和打掃,都是河馬邵一個人負責。但慢慢地,他發(fā)現(xiàn),屋子里總是很干凈,還時常有一些新添的小物,有時是一本書,有時是一盒新茶,甚至有零食。原來,體驗過小屋的善意的人,也在反饋著光和熱,自發(fā)地維護著這個空間。
有個武夷山的女孩,沒有什么錢,在小屋里住過幾次后,一有空,她就會拿一些茶葉給大家喝;一對相識多年的戀人,選擇在這里拍攝婚紗照;一個在廈門打暑期工的大學生,在離開廈門的最后一個夜晚,選擇待在這里,將其作為與這座城市的告別儀式……
面對“路燈計劃”的“失控”,河馬邵感覺很欣喜,“真正的維護者不是我,相反,我收獲了太多的感動,也讓我看到了人性善的一面”。
也許真正的無私并不需要很宏大,只要當黑暗來臨時,有一點微光,默默地守護著需要被守護的人,照亮人們心中那道溫暖的弦,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