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強,曹銳,程亞鋒,吳治宏
(重慶市萬州區(qū)中醫(yī)院/萬州區(qū)骨科醫(yī)院骨科,重慶 404000)
快速康復理念是指在治療過程中,采用各種已被證實的、有效的方法對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進行調節(jié)和干預,從而減少患者手術后或治療過程中的應激性并發(fā)癥和并維持患者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以達到加快患者康復的目的的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討快速康復理念在創(chuàng)傷性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后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2-01-2017-06收入的68例創(chuàng)傷性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患者,均符合以下納入標準[1]:①滿足此研究手術及治療標準;②無骨質疏松及腰椎間盤突出等腰椎病者;③無嚴重精神類疾病或意識障礙,能完成本次研究所有調查項目者;④患者及其家屬均了解此次研究并同意配合。排除標準:①身體狀態(tài)不佳,需進行長期調養(yǎng)者;②患有抑郁癥等心理疾病者。68例隨機平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4例,其中,對照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 25~76 歲,平均 (42.6±7.42)歲;觀察組男 18 例、女16 例,年齡 24~75 歲,平均 (42.21±7.76)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的術前準備,常規(guī)手術方法以及常規(guī)藥物和常規(guī)術后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入快速康復理念的治療模式,包括:(1)病人的教育,在實施手術之前向患者介紹圍手術期的相關知識;對促進康復的各種建議;鼓勵早期口服進食及下床活動的建議及措施[1]。(2)優(yōu)化麻醉方法,使用起效快、作用時間短、殘余效應小的麻醉劑,例如七氟烷或地氟烷,或使用短效阿片類受體抑制劑。(3)減少手術應激,可采用局部麻醉、微創(chuàng)手術或藥物治療等方法。(4)控制惡心嘔吐或腸麻痹,使患者盡早恢復正常口服飲食,例如使用地塞米松、5-羥色胺受體拮抗劑等。(5)術后充分止痛治療,利于早期下床活動及早期口服進食,減少術后應激反應。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切開椎弓根釘固定手術,患者全身麻醉,取仰臥位,傷椎為中心,后正中縱行切開將傷椎、上下部位椎體的椎板、關節(jié)突和橫突等部位充分暴露,將椎弓根螺釘置入傷椎的上、下椎體內,鈦合金棒按照脊椎生理弧度置撐開椎間隙將椎體高度恢復,安裝橫聯(lián)桿后進行植骨,置引流管,生理鹽水沖洗后逐層縫合。
1.2.2 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微創(chuàng)經(jīng)皮椎弓根釘內固定治療,患者全身麻醉,取俯臥位,腹部懸空,C臂機透視確認傷椎的位置,切開約2 cm切口,將皮膚、筋膜切開分離,C臂機透視監(jiān)視下PAK穿刺針在椎弓根的位置向椎體穿刺,確認穿刺的位置和方向正確,將針芯拔出,置入導絲,相同的方法再置入 3顆椎弓根釘,導絲插入相應的攻絲,透視確認內固定成功后安裝置棒器,將椎弓根螺釘安裝上相應的尾槽,效果滿意后去除置棒器,安裝螺帽后生理鹽水清洗,逐層縫合切口。麻醉劑更換為起效更快、作用時間更短、殘余效應更小的七氟烷。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治愈率、首次進食時間、下床時間、出院時間和患者停止輸液時間、麻醉清醒時間以及患者感染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心理狀態(tài)、關節(jié)活動度,患者ESR、WBC、CRP水平。參考相關文獻以日本整形外科學會(JOA)腰椎功能評分[2]治療前后變化情況作為療效評價標準,JOA評分改善率=(治療后評分-治療前)/(29-治療后)×100%,分為:①治愈:改善率≥85%;②顯效:改善率為60%~84%;③有效:改善率為25%~59%,;④無效:改善率<25%??傆行?(治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颊咝睦頎顟B(tài)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評價[3]。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經(jīng)治療后的治愈率和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67.65%、94.12%,對照組分別為35.29%、79.58%,觀察組治愈率和治療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觀察組患者的首次進食時間、下床時間、出院時間和停止輸液時間、麻醉清醒時間均顯著低于常規(guī)治療的對照組患者(P<0.05),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感染率(2.9%)顯著低于對照組(26.4%),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8%)亦顯著低于對照組(32.4%),上述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0、20 周后,觀察組患者腰椎前屈度和后伸度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SAS評分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患者心理狀態(tài)和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
術后,各時間段觀察組ESR、CRP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詳情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ESR、CRP水平的比較
快速恢復理念是由Kehlet Ll.J于2001年提出的概念,并以確定了其可行性和優(yōu)越性。近幾年來,快速康復理念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和醫(yī)生的重視,快速康復理念主要包括∶(1)術前準備;(2)術中操作;(3)術后治療三個大方面。其中術前準備包括生理準備和心理準備,生理準備即為盡可能使患者維持良好的生理狀態(tài),調節(jié)患者體內酸堿平衡,改善患者貧血情況,預防病毒感染,補充維生素,蛋白質和能量,這些都有利于患者在接受手術之后身體組織修復和手術傷口愈合。心理準備即為醫(yī)生和患者及患者家屬及時溝通,介紹手術各階段相關知識,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配合,并減輕患者心理壓力和焦慮情緒,向患者講解促進康復的方法,鼓勵患者早期進食和下床活動。術中操作是手術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快速康復理念中,術中操作主要在于采用優(yōu)化的麻醉方法,例如使用起效快,作用時間短,殘余效應小的麻醉劑,七氟烷或地氟烷,或使用短效阿片類受體抑制劑,可以促進患者快速蘇醒,減小對身體機能的影響[4-6]。手術過程中采用最佳的手術方式,保持患者手術中的體溫也能加快患者康復并減少術后應激反應,降低器官功能障礙的風險。其次,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的治療和護理應用快速康復理念也很重要,術后手段包括術后充分鎮(zhèn)痛;術后早期的營養(yǎng)支持;護理、營養(yǎng)及下床活動,均可加快患者恢復,改善患者恢復狀況[7,8]。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對患者進行快速康復理念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首次進食時間、下床時間、出院時間和停止輸液時間、麻醉清醒時間均顯著低于常規(guī)治療的對照組患者,說明快速康復理念干預能切實加快患者術后身體恢復速度縮短患者康復時間;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感染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感染率;術后,各時間段觀察組ESR、CRP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減少了患者在圍手術期的應激反應,降低了術后并發(fā)癥,有效預防了患者二次住院的情況。此研究中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和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10周后,觀察組患者腰椎前屈度高于對照組腰椎前屈度,觀察組腰椎后伸度高于對照組患者腰椎后伸度;20周后,觀察組患者腰椎前屈度高于對照組腰椎前屈度,腰椎后伸度高于對照組患者腰椎后伸度。觀察組治愈率和治療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S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SAS評分,說明快速康復理念能顯著改善患者康復狀況,并降低患者手術后的心理焦慮程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