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武
在《張謇家族的財富管理案例》一文中,我們主要從家族企業(yè)治理的視角分析張謇家族的財富管理經(jīng)驗,作為前文的續(xù)編,本文我們重在分析張謇家族的家族治理經(jīng)驗,在簡述家族概況的基礎(chǔ)上,從家族治理和公益慈善兩個方面介紹張氏家族的家族治理經(jīng)驗,最后是簡短的結(jié)語。
張謇家族原生活在江蘇常熟,距今約700年前,因元末戰(zhàn)亂,先祖張建率家人自常熟土竹山渡江,遷至通州金沙場定居,子孫繁衍。張彭年是張謇的父親,后來居住于海門長樂鎮(zhèn)。張彭年的5個孩子分別是張譽、張謩、張詧、張謇和張警,其中張警早年夭折,張謇排行老四。張家自張彭年開始由世代務(wù)農(nóng)轉(zhuǎn)為耕讀傳承,其中張謇和張詧的品性道德,源自父親的言傳身教。張氏家族以三姓街族譜排序,序為:昭茲來許,繩其祖武,慎乃儉德,惟懷永圖。從張彭年的繩字輩到現(xiàn)在的慎字輩,已歷經(jīng)五代。其中張謇曾長孫張慎為在香港經(jīng)營實業(yè),曾于1988年以港資的身份投資南通大飯店;張慎欣任張謇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在推進張謇研究和社會公益、慈善實踐中成績出色,為人謙和、溫厚、大度,處事得體,他們已然成為張氏家族慎字輩中的佼佼者。家族譜系簡圖參見附圖1。
我們以張謇本人的生活作息以及家族中吃飯時的規(guī)矩和祭祖時的規(guī)矩為素材,陳述張氏家族的家族治理情況。就張謇本人而言,吃的方面,每天飯菜,基本是一葷一素一湯,沒有特別的客人,向來不殺雞鴨,有時飯后抽一支小雪茄,漏氣了就粘一紙條再吃。穿的方面,有的衣衫穿三四十年之久,平時的衣物也都在十年八年左右,襪子破了也要補到不能再補為止。用的方面,寫信用的信封,都是拿人家來信翻了過來,再將平時人家寄來的紅紙親貼裁下來,加貼一條中間,日常都用這翻過來的信封。有時候包藥用的紙或者廢紙,拿過來起稿子或者寫便條用。拿了口利沙的紅酒瓶,做了一個塞子,寒天當湯婆子,告訴人適用得很。平時走路,看見一個釘、一塊板,都撿起來聚在一起,等到相當?shù)臅r候去應(yīng)用。他常說:“應(yīng)該用的、為人用的,一千一萬都不得眨眼順手就用;自用的、消耗的,連一個錢都得想想,都得節(jié)省。”張謇本人對個人作息嚴格要求,數(shù)十年來每早6點必起身,11點必上床,有著小病,也是要起來的。最后,張謇不喜歡賭博,連麻雀牌的名目張數(shù),都完全不懂,平日常常告誡人不要賭錢,大凡喜歡賭錢的人,最初是小賭怡情,最后則是大賭敗身、敗家、敗業(yè)。
就家族治理之待人接物方面而言,家長告誡小孩要尊重長輩和友愛同輩,每日早晚或課后要向長輩請安。對任何親友都要有禮貌,要稱呼、要問好,絕不能看人家的地位或外表而定。在吃飯用餐方面,每次用餐,一張大圓桌上總是整整齊齊排放著碗、碟、筷,大人們不動筷的菜,小孩不能先動第一筷。吃飯時均由大人分菜到盤,自己可以要,但不可以自行去夾菜,也不能剩菜、剩飯;嚼食與喝湯時不能發(fā)出響聲來;所食骨渣不可灑在桌上,要留在自己所用的盤里;當吃完飯,放下筷子時要說“慢用”,然后悄悄離座并將座位歸還桌旁。在祭祖方面,當祭祖、敬神時,都是由祖輩領(lǐng)先禮拜,繼而父輩和叔輩,然后是兄弟姐妹按年齡長幼禮拜。在慶祝生日方面,逢祖輩壽誕時,如系整生日,設(shè)起壽堂,在神仙柜上供以福祿壽三尊瓷像,擺上壽桃、壽面、水果供盤和銅質(zhì)蠟燭臺、香爐,燃燭點香,桌椅也系上大紅色繡花桌圍、椅披,父母親和晚輩都挨次序地叩頭祝賀,家中上、下人都要拜壽的。晚輩和家中幫工們可以得到類似春節(jié)時長輩給晚輩的壓歲錢般的拜壽小紅包。
我們再以張敬禮和徐姮的婚姻為例來說明家族婚姻在其家族企業(yè)治理方面的作用。我們知道,舉凡中外創(chuàng)業(yè),有一共同之道,即以締結(jié)兒女親事尋求各方支持,張謇家族也不例外。目前可統(tǒng)計的信息是,沈燮均與張詧首結(jié)親家;之后又與劉規(guī)馨、章維善結(jié)親家,三人均為大生董事;最后就是張詧和徐乃昌之女徐姮成為伉儷(見附圖1)。張謇和徐乃昌算是同門,兩位都是翁同龢的學生,張謇和張詧是親兄弟,所以徐乃昌對張謇的工作支持非常之大,相繼促成通海墾牧和赴日考察。1912年,徐乃昌被選為大生紡織公司股東會董事,參與大生公司治理;1926年,張謇過世,徐乃昌又以常務(wù)董事和監(jiān)事身份,常年坐鎮(zhèn)大生,積極協(xié)助張詧和張孝若,參與大生公司董事運作;1935年,張孝若過世時,徐乃昌以常務(wù)董事身份挺身而出,協(xié)助張敬禮打理張氏家業(yè)。
張氏家族的公益慈善理念源于父親張彭年的言傳身教。張彭年為人厚道、處事公正,因知書達理、口才亦佳,在鄉(xiāng)里頗負威望。60歲之后,他將家族事務(wù)托付三子張詧,專心受理鄉(xiāng)鄰訴告,幫助調(diào)解糾紛,家中經(jīng)常坐滿一屋,遇上飯點即便飯招待。張彭年見家人不勝其煩,就勸解道:“窮人有屈亦無處訴才來,為窮人伸冤、解難、調(diào)解糾紛是善事。今及我之未衰,以口舌保鄉(xiāng)里和平,也是安心之事也。”張氏家族在30年間,共建設(shè)370所小學、20余個中國第一之空前教育奇觀。同時,總是以贍養(yǎng)民生、開啟民智的方式寄托對亡故親人的哀思。下面,我們以流水賬的形式記錄張氏家族的公益慈善事業(yè)。
1903年,張謇創(chuàng)建通州師范學校,到1907年,辦學經(jīng)費多達18萬兩白銀,占大生招股資金的36%,是張謇個人原始股的90倍。因為據(jù)統(tǒng)計,大生紗廠的招股計劃為50萬兩白銀,張謇個人投資的股金不足2000兩。辦學經(jīng)費中的2/3來自大生紗廠的分紅,1/3是張謇和張詧兄弟兩人的捐款。
1910年,張謇將1901年創(chuàng)辦、1910年開始盈利的通海墾牧公司的450股作為校產(chǎn)捐給通州師范學校。
1912年,張謇六十壽辰,將宴客費用和親友饋金全部取出,創(chuàng)建南通第一養(yǎng)老院。
1920年,張詧用七十壽辰所得親友饋贈,創(chuàng)辦南通第二養(yǎng)老院;1922年,張謇用七十壽辰經(jīng)費和所得,創(chuàng)辦南通第三養(yǎng)老院。
1922年,張詧將全體股東獎勵其的2000兩報酬中的1500兩用于創(chuàng)辦第二養(yǎng)老院,其余500兩分配給辦事同人。
1919年,張詧以次子仁祖逝后遺資2萬余銀元,創(chuàng)辦私立敬儒高等小學;1926年又個人出資2萬余元,擴建初中班,經(jīng)費主要由張氏家族承擔,不足部分由復(fù)新面粉廠、唐閘糧業(yè)公所以及部分鄉(xiāng)賢補助。
最后,在張謇兄弟倆的妻子過世后的遺產(chǎn)分割中,一部分給予親族,其余部分均用于籌建助嬰堂和學校。此外,張謇對忠于職守的員工或老員工,身故后都有相應(yīng)的物質(zhì)獎勵或精神安撫,與當下相比而言,不是故股勝似故股(詳見專欄)。另據(jù)統(tǒng)計,張謇用于教育、慈善和地方公益的資金有257萬元左右,負債60萬元左右,還有張詧的90萬元左右,總計約有400萬元左右。
作為本文的結(jié)束,我們對張氏家族做兩點備注,第一,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目下,我們估計只對張氏家族的張謇比較熟悉,而張詧作為張氏家族企業(yè)的“賢內(nèi)助”,其實功不可沒,不過外人知之甚少罷了,列舉三事如下:其一,共擔債務(wù),因張謇誤籍事件家庭負債累累,張謇的兄弟們提出分家,此時,與張謇同父同母的張詧挺身而出,與張謇一起承擔家庭債務(wù);其二,讓弟讀書,在家庭情況一般且無人勞動時,張詧主動提出自己在家勞動,讓弟弟去讀書;第三,辭官幫弟,張謇初涉商海之時,張詧還在江西當官,在弟弟的要求下辭官幫助弟弟打理家族企業(yè),做好“賢內(nèi)助”。
第二,公益慈善毀業(yè)。在前文中,我們說大生紗廠的敗筆在于激勵過度。事實上,可能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或許是慈善過度。因為據(jù)統(tǒng)計,大生一廠和大生二廠的總盈利規(guī)模約在1600萬元左右,其中股東官利約在800萬元左右,這表明張謇兄弟用于公益慈善的總額約占大生紗廠盈利規(guī)模的一半左右。事實上,張謇去世前,大生一廠僅在企業(yè)和公益事業(yè)之墊款就達70多萬兩白銀,對其他企業(yè)之借款超過112萬兩白銀,而以往來名義被其他企業(yè)占用資金也超過200萬兩,三者合計超過大生一廠全部營運資本的45%,以企業(yè)家之力,去辦社會化之事,正所謂“本小事大”“急進務(wù)廣”,導(dǎo)致資金鏈斷裂。
張謇集七位古人教子警言,書刻于石,作為家誡,其子孫一言一行,當以此勉之。
【家訓(xùn) 嗇翁
我之愛子孫,猶之古人也,愛之而欲勉之,以進德而繼業(yè),亦猶古人也,與其述己意,毋寧述古人,乃掇古誡子語書庭之屏,俾出入寓目而加省,若先世言行之,足資師法者自有述訓(xùn)在。
董生有云:吊者在門,賀者在閭,言有優(yōu),則恐懼敬事,敬事則必有善功,而福至也。又曰:賀者在門,吊者在閭,言受福則驕奢,驕奢則禍至,故吊隨而來。——漢劉向①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T葛亮②
言思乃出,行詳乃動,皆用情實道理遠,違斯敗矣?!和跣蔻?/p>
百世小人,讀《論語》《孝經(jīng)》,尚為人師。若能保書,終不為小人。諺曰: 積財千萬,無過讀書。——隋顏之推④
凡門地高,可畏不可恃。立身行己,一事有失,則得罪重于他人。門高,則驕心易生;族盛,則為人所妒。懿行實才,人未信之。少有疵累,人皆擯之?!屏n⑤
立心以忠信,不欺為主本;行己以端莊,清靜見操執(zhí);臨事以明敏,果斷辨是非。——宋胡安國⑥
勿妄與人接,只是勤儉。循之而上,有無限好事。吾不敢言,而竊為汝愿之。及之而下,有無限不好事。吾不欲言,而未免為汝憂之?!祆洧?/p>
民國十季辛酉八月】
① 出自西漢劉向《戒子歆書》,此講自律,應(yīng)居安思危,勤勉為人。譯:漢代著名學者董仲舒說過:“吊喪的人上了家門 ,那么,賀喜的人就要到里門了?!边@就是說,有了憂患意識,就會心懷恐懼,恭謹從事;而恭謹從事,就必然會有好的功德,而幸福也就會接著到來的。他又說:“賀喜的人來到家門,那么,吊喪的人就要到里門了?!边@就是說,享福會使人驕傲、奢侈,而驕傲、奢侈,就會招致禍患。所以,吊喪的人也就會隨之而至的。
② 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原文出自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此講治學修身。譯: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yǎng)磨煉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jié)約財務(wù)來培養(yǎng)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xiàn)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短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fā)揚自己的才干;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yè)成功??v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節(jié)操高尚。
③ 出自魏朝王修《誡子書》,此講交往。譯:你的行為舉止,對于別人,總要寬容為好。說話要經(jīng)過思考才出口,行事要經(jīng)過周密考察才能做,說話做事都要合情合理,違背這些就會失敗。
④ 出自隋朝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勉學》,此講讀書。譯:從戰(zhàn)亂以來,所見被俘虜?shù)?,即便是世代寒士,懂得讀《論語》《孝經(jīng)》的,還能給人家當老師。如果能經(jīng)常保有幾百卷的書,過上千年也不會成為小人。
⑤ 出自唐朝柳玭《柳氏家訓(xùn)》,原文出自《資治通鑒》,此講為人行事。譯:出生于名門世家的人,應(yīng)該有敬畏之心,切不可有依靠之心。為人處世,一點做不到位的地方,就會比別人受到更多的指責。出生于名門世家,容易滋生驕傲之心,宗族強盛容易招來嫉妒,有善良的品行和真才實干,別人未必相信;但是纖小的缺點和細微的過失,卻會被很多人看見而且爭相指責。
⑥ 出自宋朝胡安國《與子寅書》,此講言行及價值取向。譯:樹立信心,待人才能忠實誠信,這是本分的事。行為端正、清廉謹慎才能體現(xiàn)節(jié)操。處理事情時要聰明敏捷,果斷地分辨是非。
⑦ 出自宋朝朱熹《與長子受之》,原文“以上數(shù)條,切宜謹守,其所未及,亦可據(jù)此推廣。大抵只是‘勤謹二字;循之而上,有無限好事,吾雖不敢言,而竊為汝愿之;反之而下,有無限不好事,吾雖不欲言,而未免為汝憂之也?!弊g:以上幾點,務(wù)必嚴格遵守,我未談到的也可舉一反三。重要的是“勤謹”二字。遵循它,能上進,將有許多好事降臨。我雖不敢說,但我為你祝福。反之,就退步,將有許多壞事降臨。我雖不想說,但不免為你擔憂。從這段話中不難看出,朱熹并非在教子作官,而是教子立志做人。就是要“謹守勤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