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吉偉
摘 要:廟見之禮作為婚禮中的重要一環(huán),具有考察新婦和完成婚禮的重要意義。三月廟見則更具有保證貴族血脈純粹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三月廟見逐步轉(zhuǎn)化為三日廟見,研究其產(chǎn)生、演變的深層因素,對于我們研究婚禮演變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關(guān)鍵詞:三月廟見;社會因素;廟見爭論
周代繼承夏商文化,將原始社會的風俗習慣加以系統(tǒng)、完善,并上升為“禮”,使“禮”成為衡量人們?nèi)粘P袨榕c思想道德水準的重要標桿?;槎Y是構(gòu)成家庭的基礎(chǔ),在古代中國,以家庭為單位,小農(nóng)經(jīng)濟為基礎(chǔ),婚禮作為上事宗廟,下繼子孫的重要之禮,歷來在整個禮制中處于重要地位。秦漢以降婚禮形式開始演變,唐宋時期更是發(fā)生了重大變革,隨著婚禮的演變,廟見之禮同樣也發(fā)生了變化,從三月行廟見到三日行廟見,廟見時間的縮減,反映的是社會思想的改變。
一、三月廟見之禮及其爭議
(一)三月廟見之禮
《禮儀·士昏禮》記載,婚禮在行完六禮之后并沒有真正的結(jié)束,其后還要舉行共牢合琶、婦見舅姑、廟見及配祖、婿見婦父母。經(jīng)過這些儀式后,整個婚禮才算完成。廟見,即為新婚三個月后新婦在家廟中祭拜,以示上告宗祖。三月廟見之禮十分重要,《禮記》云:“女未廟見而死,則如之何?”孔子曰:“不遷于祖,不袝于皇姑,壻不杖,不菲,不次,歸葬于女氏之黨,示未成婦也?!盵1]p584如果沒有舉行廟見儀式,也就說明夫妻雙方的婚姻關(guān)系未正式締結(jié)。未成成婦之義,就不能遷入男子宗族祖墳,依舊要歸葬于女方家族。丈夫為妻子服喪,按禮制應(yīng)該是身著齊衰、足穿菲屨,若有病著還應(yīng)該拄杖。壻不杖,不菲,不次就更表明,廟見之禮未成,就不能算作正式成婚。只有經(jīng)過廟見之禮,才表明女方正式嫁入男族,女方的地位和權(quán)益才能得到確認和保障。
(二)三月廟見之爭議
對于廟見之禮,歷代學著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主要分為三類:
鄭玄認為“三月廟見”之禮并不是必行,只有在結(jié)婚時舅姑已經(jīng)故去,才舉行廟見之禮,廟見之禮實則等同于婦見舅姑。新婚三月,舉行廟見,拜祭舅姑,是向舅姑報告,引薦新婦。婚為大事,三月舉行廟見體現(xiàn)對親人、對祖宗的崇敬。
《白虎通·嫁娶》云:“婦入三月然后祭行。舅姑既歿,亦婦入三月奠菜于廟。” [2]p464《白虎通》認為廟見之禮必行,不管姑舅存歿,新婦第一次參加祭祖,均需宣告于宗廟。褚寅亮說:“三月祭行,達禮也;三月祭菜,變禮也。不可混而為一?!盵3]p10也就是說,廟見和祭菜并不是一種禮儀。對于舅姑有亡故者,除了舉行廟見之外,還要舉行祭菜之禮。
賈遺、服虔則認為:“大夫以上,無問舅姑在否,皆三月見祖廟之后乃始成昏。”這種觀點認為新婚夫婦必須等待三個月舉行過廟見之禮之后才算正式成婚,夫婦之間才能同房?!蹲髠鳌冯[公八年載:四月,甲辰,鄭公子忽如陳逆婦媯。辛亥,以媯氏歸。甲寅,入于鄭。陳鍼子送女,先配而后祖。鍼子曰:“是不為夫婦,庶人其祖矣。非禮也,何以能育?”[4]p111鄭公子娶陳氏女先同房而后廟見,陳鍼子就認為他們就不能算作夫妻。
三種觀點中,鄭玄的觀點是疑問最多的?!抖Y儀·士昏禮》中婦見舅姑與廟見是并列的,如果只是一種問題的兩種情況,婚禮中二者不應(yīng)在并列的位置上。其次,舅姑已故,舉行廟見僅僅是個儀式,為什么要等到三個月之后才舉行廟見之禮?!栋谆⑼ā返挠^點是最合情理的,即便以我們今天的視角來看祭告祖宗之后才能正式確定夫妻關(guān)系也是可以理解的。第三種觀點無疑是最苛刻的,三月廟見之后才能同房,在我們今天看來未免有些不近人情,但是,正如皮錫瑞所說:“古禮多不近人情,后儒以俗情疑古禮,所見皆謬?!盵5]p38l劉向《列女傳》卷四《齊孝孟姬》中載:孟姬者,華氏之長女,……三月廟見,而后行夫婦之道[6]p101。從此則史料中可知,齊孝孟姬的婚姻中還是嚴守古禮,先行廟見,之后再行夫妻之道,完全符合第三種觀點?!洞呵铩分型瑯虞d有宋恭伯姫的婚禮,同樣嚴守廟見后始同房之禮。我們不能以現(xiàn)今的思維去揣測古禮,依據(jù)史料分析,三月廟見然后同房,最有可能接近古禮。
二、三月廟見的社會成因
古禮中之所以要把廟見之禮設(shè)立在三個月之后,與周代的社會環(huán)境密不可分。三月行廟見之禮可以最大程度確保血統(tǒng)的純正性。周代實行世親世祿制和嫡長子繼承制,作為嫡長子,不僅要繼承財產(chǎn)、爵位、名號等,更要成為家族正統(tǒng)的延續(xù),對于這些世親世祿的貴族來說,選擇血統(tǒng)純正的繼承人,不但意味著政治權(quán)力的合法延續(xù),更意味著財富、族眾的不旁落。新婦的貞潔需要用三個月的時間去檢驗,夫妻三月廟見之后再行房事就是這么一個道理,新婦若婚前與人有染,按照妊娠規(guī)律來說三個月就已經(jīng)有顯懷跡象。三月廟見就是來確保血脈純正的一種方法。據(jù)文獻記載,一些少數(shù)民族中還有“殺首子”來確保血脈純正的做法,相較這種做法,三月廟見就顯得合理了。先秦時期,社會風氣較為開放,對婦女的束縛并不嚴苛。眾所周知,西周進入父權(quán)社會,男尊女卑的觀念開始被灌輸,但是母系社會的遺俗依舊保持了一定的影響。另外,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傳統(tǒng)的舊制度不斷被新制度所沖擊,貴族婦女攝政、主政均提高了婦女的地位。下層社會對于女性更是相對包容?!对娊?jīng)》中鄭風、衛(wèi)風就多描述男女之間情愛之的事。其中《氓》《關(guān)雎》等篇更是大膽直白的描述年輕男女相互愛慕,相互追求的場景?;榍靶袨榈南鄬ψ杂?,直接導(dǎo)致婚前懷孕率較高,因此三月廟見對于貴族集團確保自己的權(quán)利、財富不外移是很有必要的。
三月廟見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考察性情?!栋谆⑼ā贰叭乱粫r,物有成者,人之善惡可得知也,然后可得事宗廟之禮?!盵7]464《白虎通》認為,三個月就已經(jīng)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性,所以三個月之后通過品行的觀察了解,再決定是否舉行廟見。其實這就是對古代試婚風俗的一種繼承,通過一段時間的試婚,考察夫妻之間是否能和睦相處?!胺瘩R”、“致女”之禮的存在,就更加表明了試婚的本質(zhì)。三個月內(nèi),婦有德行,相處融洽,男方對女方表示認可,那么就“反馬”——送回女方送親時所乘騎的馬,而女方則需要重新“致女”——派代表前往聘問,以確認將女方嫁給男方。
孔穎達認為三月廟見與祭祀時間分不開“歲有四時之祭,率三月一舉。婦之廟見,必依于時祭?!盵8]p624孔穎達認為三個月是一季度,天氣改變,才可以祭祀鬼神。此種原因,立足于祭祀禮法,亦有可取之處。
三、三月廟見的演變
(一)三月廟見之演變——三日廟見
禮制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禮制也在不斷發(fā)生著變化。三月廟見的古禮在漢代依舊可見?!稘h書·平帝紀》載,漢平帝于二月丁未立皇后王氏,于夏見于高廟。按照時間推算,二月立皇后王氏,夏祭祀于高廟,中間相隔正是三個月,證明平帝婚禮還是沿用三月廟見之禮。東漢末年三月廟見之禮還有記載,《三國志》卷 57《陸績傳》裴注引《姚信集·表》有陸績之女郁生封其為“義姑”之事。郁生嫁與張白,但逢張白因事連坐,死于流放,郁生堅貞,侍奉張白一家不離不棄,朝廷褒獎,特封其為“義姑”。 《姚信集·表》中對此事例的記載中有“侍廟三月,婦禮未卒”之言,也就是說郁生之婚禮嚴守三月廟見之禮。雖然東漢末年雖然還能見到三月廟見之禮,但總體來說東漢中晚期,三月廟見之禮就已經(jīng)接近于消亡,特別是在宋以后,三日廟見之禮逐步興起。
(二)三月廟見演變的社會因素
社會階層變化,貴族階級沒落,三月廟見之禮逐漸失去其獨有價值。三月廟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保證嫡長子繼承制之下血緣的純粹,保證世親世祿制之下,權(quán)利及財富的不外移。隨著貴族階層的沒落,士階層的崛起,嫡長子繼承的世親世祿制度完全被打破,原先的貴族階層已經(jīng)不足以或者說沒有能力去嚴格執(zhí)行三月廟見之禮,而新崛起的封建階級希望采取更便利、更有效的婚姻方式。其次,男尊女卑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婦女被嚴格束縛,貞操觀念強化。秦漢以降婦女地位逐漸下降,特別是程朱理學興起之后,在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之下,婦女完全成為男權(quán)的依附品,貞操觀念得到空前的強化。所謂“沾衣裸袖便為失節(jié)”。女子失節(jié)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意義,堅持守節(jié)就會得到官府的表揚。在這種貞操觀念之下,血脈純粹性已經(jīng)得到了最大的保證。同時理學倫理之下,婦女被嚴重束縛,“養(yǎng)在深閣人不識”便是未出閣女子的真實寫照,婚姻形式講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此時莫談自由戀愛,便是未結(jié)婚前,夫妻二人想見一面都是不得,如此社會情況之下,三月廟見之禮自然失去了其最重要的意義。僅剩下上告祖宗,“事死如生”這一象征性意義。三月廟見之禮自然逐步被放棄,慢慢轉(zhuǎn)變?yōu)槿諒R見。
先秦時期,三月廟見之禮發(fā)揮了其獨特的作用,秦漢以降,思想變動、文化革新,廟見的功用逐漸消失。《朱子家禮》中三月行廟見之禮也演變?yōu)槿招袕R見之禮,廟見之禮僅剩敬祭先祖,維護孝道之作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古禮的繁瑣漸漸不能適應(yīng)社會的需求,以至于逐漸消亡,發(fā)展到今天,我們也只能從史料中以窺一斑了。
參考文獻:
[1](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7](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1994.
[3](清)褚寅亮.儀禮管見[M].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4](周)左丘明,(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清)皮錫瑞.經(jīng)學通論[M].北京:中華書局,1954.
[6](漢)劉向.古列女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5.
[8](清)萬斯大.禮記偶箋[M].續(xù)修四庫全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