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遙,崔靈瑞,任滿年,曹發(fā)海
(1.華東理工大學大型工業(yè)反應器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 200237;2.中國石化洛陽分公司)
催化裂化工藝是重油輕質化的主要途徑之一,目前國內催化裂化裝置總加工量已經超過150 Mt/a。隨著原料重質化及摻煉渣油比例加大,每年產生的外甩催化裂化油漿(簡稱油漿)超過7.5 Mt,油漿的高值化利用已成為關注的熱點[1]。脫油瀝青是溶劑脫瀝青工藝的主要副產物,如何實現(xiàn)有效利用是制約溶劑脫瀝青工藝進一步發(fā)展的瓶頸。將芳烴含量高、蠟含量低的油漿作為軟組分與脫油瀝青調合生產高品質道路瀝青,不僅能提高溶劑脫瀝青裝置的經濟效益,也為油漿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具有較好的工業(yè)應用前景[2]。油漿不經處理直接作為軟組分會造成調合瀝青產品的針入度比低、抗老化性能差。交聯(lián)縮合法是目前解決該問題的主要方法,其設備簡單,所調合瀝青性能優(yōu)越。但交聯(lián)反應也會顯著提高油漿黏度、增加油漿調入量,不利于大量利用脫油瀝青,經濟效益較差[3-5]。因此,開發(fā)新的油漿處理技術勢在必行。
本研究以中國石化洛陽分公司催化裂化拔頭油漿為原料,對老化前后油漿進行結構表征,進而分析油漿的熱氧老化特點。在表征結果的基礎上,考察油漿在一種小分子醛類化合物存在下的改性反應過程,研究改性反應對油漿抗老化性的改善效果及改性反應機理。
油漿,取自中國石化洛陽分公司,主要性質見表1,分析及反應所用的油漿均經過減壓拔頭處理;改性劑,不含苯環(huán)結構的小分子醛類化合物;催化劑為對甲苯磺酸,分析純(純度99%);無水甲醇,分析純;正庚烷,分析純(純度97%);甲苯,分析純(純度不小于99.5%);乙醇,分析純(純度不小于99.7%);中性氧化鋁100~200目,層析用。
表1 油漿的主要性質
采用Magna-IR550型傅里葉紅外光譜儀和AVANCE500型超導傅里葉變換核磁共振波譜儀測定油漿的官能團及側鏈結構。
1.3.1油漿處理根據(jù)SH/T 0509—2010石油瀝青四組分測定法對油漿進行組分分離,由于油漿中的瀝青質含量很低,故將油漿分離為飽和分、芳香分、膠質+瀝青質3個組分。使用旋轉薄膜烘箱對油漿進行老化實驗,老化溫度163 ℃,時間5 h。
1.3.2油漿改性反應將催化劑對甲苯磺酸固體溶于少量甲醇溶劑后與拔頭油漿及適量的小分子醛類改性劑混合,并置于反應釜中,充入氮氣作為保護氣并提供一定的反應壓力;啟動加熱裝置快速加熱到所需反應溫度(140~220 ℃),充分攪拌使反應均勻;反應一段時間后冷卻反應釜終止反應,快速將改性油漿倒出待測。
試驗測試了拔頭油漿老化前后的族組成變化,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拔頭油漿的芳香分質量分數(shù)高達70.4%,經過旋轉薄膜烘箱老化后,油漿中飽和分含量幾乎不變,芳香分含量下降,(膠質+瀝青質)含量增加,表明油漿的老化過程是一個重質化的過程,飽和分呈相對惰性,芳香分向膠質、瀝青質等重質組分轉化。瀝青各組分之間的合理配伍是得到優(yōu)質道路瀝青產品的關鍵,膠質、瀝青質的含量過高會影響調合瀝青產品的低溫性能[6]。可見,油漿作為軟組分調合瀝青抗老化性差的根本原因是油漿中的高活性組分在熱氧老化過程中易發(fā)生化學反應生成大分子物質,使得調合瀝青中重質組分的含量增多。
表2 老化前后油漿樣品的族組成 w,%
2.2.1紅外光譜分析油漿老化前后的紅外光譜見圖1。從圖1可以看出:油漿在波數(shù)2 850~2 920 cm-1處出現(xiàn)很強的吸收峰,為R3C—H的伸縮振動峰,表明油漿中含有大量的飽和基團;油漿在波數(shù)1 370~1 450 cm-1處及750~875 cm-1處有較強的吸收峰,在波數(shù)1 600 cm-1附近出現(xiàn)很強的芳環(huán)C=C伸縮振蕩峰,說明油漿原料中富含芳香烴組分,且具有一定的側鏈結構;油漿的紅外譜圖中還出現(xiàn)了很多雜原子的吸收峰,在波數(shù)1 150~1 170 cm-1及1 230~1 260 cm-1處出現(xiàn)芳醚的特征吸收峰,在波數(shù)1 170 cm-1附近出現(xiàn)酚羥基O—H面外變形的伸縮振動峰,在波數(shù)3 430~3 550 cm-1處出現(xiàn)胺N—H及酚O—H的伸縮振蕩峰,可見油漿中的雜原子主要以酚、胺及芳醚的形式存在[7]。
文獻[8]報道,在波數(shù)1 600 cm-1及1 700 cm-1處的吸收峰可以看作瀝青老化的特征峰。從圖1可以看出:油漿老化前后在波數(shù)1 700 cm-1處的羰基吸收峰強度均很弱,而在波數(shù)1 035 cm-1處亞砜官能團吸收峰強度變化也不明顯,說明在老化過程中,油漿所發(fā)生的氧化反應緩和;另一方面,老化油漿在波數(shù)1 600 cm-1處芳環(huán)C=C的吸收峰強度明顯增強,在波數(shù)752~874 cm-1處芳環(huán)取代的吸收峰都有增強的趨勢,說明油漿老化后,芳香環(huán)含量增加,這是在老化過程中芳烴、膠質發(fā)生了脫氫縮合反應,生成了縮合程度更高的稠環(huán)化合物。
圖1 油漿老化前后的紅外光譜
圖2 油漿老化前后的核磁共振1H NMR譜
2.2.2核磁共振分析油漿老化前后的核磁共振1H NMR譜見圖2,H原子分布的變化情況見表3,HA,Hα,Hβ,Hγ分別表示芳香氫及與芳環(huán)α,β,γ位相連的氫所占總氫的百分率。從圖2可以看出:老化前后的油漿在化學位移7.0~9.0處有中等強度的芳環(huán)氫的吸收峰;在化學位移1.0~4.0處有高強度的α位氫及β位氫的吸收峰。說明油漿在老化前后均有大量芳環(huán)存在,且芳香組分的側鏈較短,以甲基和乙基結構為主。從表3數(shù)據(jù)可知:老化油漿中Hα上升,Hγ有所降低,表明熱氧老化過程中有側鏈斷裂及脫氫環(huán)化反應,部分長側鏈環(huán)化轉化為芳香碳和甲基側鏈;老化后HA也有所降低,說明在熱氧環(huán)境中芳環(huán)上的氫容易受到攻擊,芳烴發(fā)生了脫氫縮合反應,生成環(huán)數(shù)更大的稠環(huán)芳烴。
表3 油漿老化前后的氫原子分布 %
2.2.3凝膠色譜分析油漿老化前后的凝膠色譜分析結果見表4。從表4可以看出,經過熱氧老化后油漿的數(shù)均相對分子質量Mn、重均相對分子質量Mw均呈現(xiàn)增大的趨勢,分布寬度指數(shù)(Mw/Mn)也有所上升。說明在油漿老化的過程中高活性的芳香組分發(fā)生了縮合反應,生成了大分子的稠環(huán)芳烴化合物,使得油漿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增大且大分子化合物的比例上升。
表4 油漿老化前后的相對分子質量分布
上述表征結果說明油漿的老化并非是某種單一反應,而是包括氧化、側鏈斷裂和環(huán)化、脫氫縮合等在內的多種化學反應的綜合結果。在老化過程中,油漿中芳環(huán)側鏈易發(fā)生斷裂,使得油漿具有更多的活性位,同時輕質組分也有一定的質量損失[9]。油漿老化過程中會發(fā)生緩慢的“吸氧型”氧化反應,生成了含羰基(醛、酮等)的化合物,同時硫醚、硫醇官能團被氧化成亞砜官能團。文獻[10-11]表明,與芳環(huán)相連的烷基比苯更容易氧化,在熱、氧條件下易被氧化成羧酸,但紅外譜圖中波數(shù)1 700 cm-1及1 035 cm-1處吸收峰面積的變化程度說明此類氧化反應并不劇烈,對于油漿的老化并不起決定性作用。隨著熱氧老化的深入,油漿發(fā)生脫氫反應并生成不飽和鍵,從而進一步導致縮合反應的發(fā)生并生成了更大分子的稠環(huán)芳烴,重質組分含量增加。重質組分含量的增加會導致調合瀝青產品的針入度、延度等性能變差[12]。由此可以推斷出,芳香組分發(fā)生的脫氫縮合反應是油漿老化中最重要的反應過程,是導致油漿重質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油漿抗老化性的關鍵是抑制油漿中高活性芳香組分的反應活性。
2.4.1改性油漿的黏度變化規(guī)律在不同反應條件下油漿的運動黏度見表5。由表5可知:在經過改性反應后,油漿的運動黏度有所增加,上升率在23.7%~33.2%之間,而交聯(lián)縮合工藝會使油漿的黏度大幅度上升,這說明改性反應與交聯(lián)縮合反應相比,芳烴組分沒有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交聯(lián),生成的大分子物質較少;溫度是影響油漿改性反應的重要因素,改性反應為放熱反應,反應速率隨著溫度的升高出現(xiàn)極值,反應優(yōu)化溫度為180 ℃左右;改性劑的加入量及反應時間對改性反應也有一定的影響,隨著二者的上升,改性油漿的黏度有所增加。
表5 不同反應條件下改性油漿的運動黏度
2.4.2改性反應對油漿抗老化性能的改善在改性劑添加量(w)為3.0%、催化劑用量(w)為0.5%、反應溫度為180 ℃、反應壓力為1.5 MPa的條件下進行油漿改性實驗,以老化后的運動黏度為指標評價改性油漿的抗老化性能,結果見圖3。由圖3可知:未改性的FCC油漿在經過薄膜烘箱老化后,運動黏度大幅度上升,結構變化大;經改性后的油漿運動黏度略有上升,對改性油漿進行老化處理后,其運動黏度保持不變。經過改性反應,油漿中芳香組分的反應活性得到了有效的抑制,油漿的抗老化性能有了顯著的提升。改性反應有別于交聯(lián)縮合法,改性劑的小分子保證了改性油漿分子結構不發(fā)生大的變化,從而避免了反應后黏度的顯著變化,不僅實現(xiàn)了對油漿活性基團的封閉,又保證了輕質組分的穩(wěn)定性,確保了脫油瀝青的消耗量。
圖3 油漿樣品老化前后的運動黏度變化
2.4.3改性反應機理油漿改性前后的紅外光譜如圖4所示。由圖4可知:油漿經過改性反應后在波數(shù)1 700 cm-1處的羰基吸收峰沒有出現(xiàn)明顯變化;3 045 cm-1處芳環(huán)上C—H鍵伸縮振動吸收峰減弱;在芳環(huán)指紋區(qū)752~875 cm-1處所對應的芳環(huán)C—H面外彎曲振動吸收峰也均有減弱的趨勢,油漿中的芳環(huán)取代類型發(fā)生變化。說明油漿中的芳環(huán)與改性劑發(fā)生化學反應,在質子酸的催化作用下,改性劑的醛基被打開,生成碳正離子并進攻芳環(huán),發(fā)生親電取代反應,以次甲基橋的結構將芳環(huán)連接。而運動黏度的變化結果又說明芳環(huán)并沒有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交聯(lián),幾乎沒有生成具有高分子長鏈結構的瀝青樹脂,油漿的輕質組分保持穩(wěn)定。
圖4 油漿改性前后的紅外光譜
(1)油漿組成以飽和烴及含短側鏈結構的芳烴為主,而油漿中的雜原子則主要以酚、胺及芳醚等形式存在。
(2)油漿的老化是由氧化、側鏈斷裂、側鏈環(huán)化、脫氫縮合等構成的復雜反應過程。油漿中高活性的芳烴在熱、氧環(huán)境下發(fā)生脫氫縮合反應,生成大分子的稠環(huán)芳烴進而導致油漿的重質化是油漿抗老化性差的主要原因。
(3)采用小分子的醛類化合物作為改性劑對油漿進行改性,經過改性處理后油漿的抗老化性顯著提高,老化前后的運動黏度保持不變。與傳統(tǒng)的交聯(lián)縮合法相比,改性反應不僅封閉了油漿的活性基團,又避免了黏度的大幅度上升,確保了輕質組分的穩(wěn)定性。
(4)改性反應機理為改性劑在質子酸的催化作用下與芳環(huán)發(fā)生親電取代反應,以次甲基橋的結構將芳烴相連,實現(xiàn)了對油漿中活性基團的封閉;芳烴沒有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交聯(lián)而生成具有高分子長鏈結構的瀝青樹脂,在避免油漿重質化的前提下提高了油漿的抗老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