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天是黑的,又被撐開若明若暗的深藍,像剛被擠在調色板上的深藍的油彩。滿天的星斗靜靜地鑲嵌在里面,俯視著地面,一如千年之前。
這時我已經(jīng)在去封山的路上,為了看那里的日出。封山又名防風山,位于浙江省德清縣境內,因上古時代防風王在此地治水有功,百姓為紀念他而得名。這里緊鄰遠近聞名的下渚湖濕地公園,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名詩佳句。
不知不覺中,便到了半山腰。抬頭看的時候,天邊微微發(fā)白了,東邊人家和樹木的影子漸漸顯現(xiàn)出來,鳥兒開始“嘰嘰喳喳”聊天。
我知道天快要大亮了,于是趕緊往上走。我先來到望湖亭。這里視線開闊,只見山下的一切都還在灰蒙蒙的影子當中,遠處幾點黃亮的燈光等待著這個黎明的到來。天邊已經(jīng)變成青灰色,淡紫的云帶猶如一條薄薄的絲緞,輕柔地覆在青灰色的云層上面;一道水紅的云彩柔弱地橫在那里,顏色淺得似乎用手輕輕一抹,就會消失……我倚亭而望,整個下渚湖濕地盡收眼底:從東邊起始到南邊再到西邊,從山腳到遠處的地平線,窮目所及,盡是堆堆簇簇絨球一般的墩島。我心里一陣懊喪:怎么就沒帶相機將這美景收錄進去呢?
山上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是東邊的待鶴亭,這里曾是封山著名的十景之一——“朝陽俯瞰”。我到達的時候,天已經(jīng)大亮了,但除了同來看日出的人,周圍依然很靜。風很大,樹木的枝葉在不停地搖擺,發(fā)出呼呼的聲音。
濕地的一切形貌都在天光下平靜地顯露出來。初夏的綠是斑斕的,有嫩綠,有深綠,有墨綠……山腳下紅瓦白墻的村莊、深色端直的高大樹木、一片片的水田零星地散落在綠絨毯子上;白練一般的河流由東蜿蜒而來,遠處朦朦朧朧地升起了一層薄薄的霧靄,鏡子一般的下渚湖就在晨靄下安然靜臥;岸邊的湖上山和道觀山似乎怕驚擾了沉睡中的湖,都讓青霧把山腳山腰隱去了,只留兩個山尖在那里遙遙相望,頗具心有靈犀的美妙趣味。
再遠些,黃亮的街燈已然不見了。漸漸地,地平線被薄薄的青霧所包圍,再看不清村莊和遠山。清代章天輔路過下渚湖的時候曾寫下“溪塘曲曲鄉(xiāng)間路,云水茫茫野浦天”的詩句,此時便喚起了我心中的共鳴。
而天邊的云彩卻更鮮明了。那條紫色的絲緞忽然消失,卻飄來一片紅綢罩在蒼灰色的霧氣上。紅綢越來越大,逐漸擴散開來。再仔細瞧瞧,那里還有青、紫、橙、黃等顏色。它們輕輕地渲開來,形成了一片柔和的五色彩虹,靜靜地橫臥東際,遠遠望去,使人想起“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的詩句來。下渚湖也因此披上了一條柔柔的輕紗,更增添了幾分嫵媚。那彩練是在舞動的,和著風聲,輕輕地攤開,像廣袖仙裙一般,舞著覆蓋了大半個天空。這時候,那條從東面蜿蜒而來的河流和下渚湖的水面都被染上了淺紅色,如同美人回眸,臉上微微起了紅暈……
我知道太陽將從云彩最紅最深的地方出來,就極力把視線停在那兒。果然,在一座小山腰上,露出了一個點,深紅深紅的,從山腰直往上躥,很快成為一個小圓弧。它太紅了,以至于它的出現(xiàn)使天邊的云霞忽然間就黯然失色了。兩三分鐘工夫,一個圓圓的小紅臉就脫離了深綠色的青山,從厚厚的蒼云中鉆出來。它紅得那么可愛,醒目而不耀眼,似乎把天地間所有的紅色都融合了,要在這一刻統(tǒng)統(tǒng)地釋放出來。紅色愈來愈濃,終于承不住了滿溢出來,放出奪目的光華。那薄薄的初陽溫柔地灑開來,一點也不刺目,卻映紅了整個東方。
不知哪只鳥兒率先發(fā)現(xiàn)了這一切,唧啾一唱,清亮的歌聲立時引來一大片婉轉的應和,一時間山上熱鬧非凡。碧樹生風,流鶯生鳴,紅日初升中的封山也沉醉了。天邊的紅綢子更艷了。橙色的陽光輕輕瀉下來,整個下渚湖籠罩在一片金紅色的光輝之中。我只見身邊滿山的青翠,而周圍卻層巒疊嶂、云霧繚繞,仿佛是老家的灶頭,淡淡的米香從記憶里飄出來。
封山的日出,下渚湖的早晨。它溫柔和美,于夜色中安然恬靜地淡淡行來;它清秀而多彩,清風百鳥都為它齊鳴;它縹緲靈動,神妙莫測如夢幻一般……
(選自2018年5月24日《江南游報》,本刊有刪改)
鑒賞空間
橫看成嶺側成峰,寫出景物在不同時間、不同位置的不一般的美,就能全面立體地表現(xiàn)景物特征,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讹w紅滴翠記黃山》一文自由地變化角度,或環(huán)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寫,或俯視,或平視,極富層次感?!断落竞焊∩雺舭胄验g》寫下渚湖的景象,由天黑到天亮,有動有靜,有點有面,有虛有實,有遠有近,有俯視有仰視,有視覺有聽覺,同樣避免了平直呆板,而具有了生動性,具有了立體美。
讀有所思
1.你能分別找出本文中作者以俯視、仰視、環(huán)視、遠看、近看等視角觀察到的景象嗎?
2.《飛紅滴翠記黃山》和《下渚湖:浮生半夢半醒間》都濃墨重筆寫了日出景象,兩者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何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