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易經》從表面看起來是一本卜筮之書,其實質上則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思想?!兑捉洝分胁粌H涵蓋了包羅萬象的哲學思想,也包含著豐富的科學思想。尤其是其含蓋著樸素辯證法的萌芽,這是極其難為可貴的,因此《易經》是構成璀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易經》 辯證法 哲學
《易經》是由夏代的《連山易》、商代的《歸藏易》以及周代的《周易》三個部分組成,但由于歷史的變遷,《歸藏易》和《連山易》早已失傳,現在所說的《易經》通常指《周易》。在古代,人們通常把《易經》作為判斷吉兇禍福和其變化以及決定婚喪嫁娶等重大事項的主要依據。古人探究“道”的奧秘,其真正的目的隨著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來說,其用途也不盡相同。農民用其卜筮,是用以稼穡,即把握自然規(guī)律,促進農業(yè)的生產和發(fā)展;商人則用其來增加自己的財富;君王用其治理國家……《易經》其影響從古至今,一直滲透到人們生產、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關于《易經》的來源,歷史上各家各執(zhí)一詞,眾說紛紜。其中最為主流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八卦由伏羲所創(chuàng)立,并且由伏羲自己從八卦演出六十四卦。據《易經·系辭》記載:“古者包犧氏之王者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辈⑶?,據《太平御覽》也記載道:“伏羲坐于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畫八卦?!比欢硪环N截然相反的說法是,八卦由周文王演化出來的?!妒酚洝穭t稱“蓋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演繹出六十四卦?!兑住は缔o下》云:“上古結繩而治, 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狈艘罁Y繩原理創(chuàng)制八卦符號, 這種獨特的數學符號體系是人類符號發(fā)展史上的重要創(chuàng)造。[1]后經孔子之手,進行編纂,最后形成六經之中的《易》,由老子繼承了《易經》中的辯證法思想,并把它發(fā)揚光大,成為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瑰寶。
《易經》是群經之首,同時也是儒道兩家共同的經典和活水源頭。其含蓋萬有,綱紀群倫,亦是中華文明的濫觴。然而《易經》的留存歷經很多的坎坷。在秦朝,秦始皇在位期間進行了歷史上焚書坑儒,致使很多文化古籍被秦人付之一炬。但由于《易經》長期被當作卜筮之書,而逃過一場浩劫,所以其能夠得以保存,乃至流傳于后世,現代人才能夠有幸讀到《易經》。但經過歷代以來,各個學者的考究,我們逐步發(fā)現,在卜筮的外衣下,還隱藏著豐富的辯證思想的成分,并逐漸顯現出端倪。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歷史時期,科學和哲學還沒有明確的區(qū)分,二者渾然一體,《易經》的出現體現出上古時代的先民不斷試圖從生產生活的經驗中尋找規(guī)律,從對自然不斷深入的探索和研究過程中,人類的理性思維逐漸顯露,此時理性思維主要表現為科學思想以及哲學上的辯證思想。當古人探索自然時,科學思想得到不斷的發(fā)展,然后由探索自然轉到對人生的追問,這時哲學的辯證思維初現端倪。與此同時,也能發(fā)現古人希望總結自然規(guī)律,對事物的發(fā)展進行預測,從而提高人類的生活水平的美好的愿望和憧憬。
《易經》中,易是指事物的運動發(fā)展變化。在《舊唐書·經籍志序》一書中有所體現,“一曰《易》,以紀陰陽變化。二曰《書》,以紀帝王遺范。三曰《詩》,以紀興衰誦嘆。四《禮》,以紀文物體制。五曰《春秋》,以紀行事褒貶……”《莊子·天下》揭示了“五經”對社會生活的指導意義,“《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莊子·天下》不僅闡述了《易》中的主要所講的內容,同時也表明了作者做《易》的目的?!断缔o傳》中記載到,“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币源岁U明,“圣人”用“易”來窮盡天下之道,“易”是探索世界的一個鑰匙,一種手段,是用以認識世界,處理事務的方式和法寶。在這句話中,也包含著這樣一層意思,即先民研究事物內部深遠的“道”的核心目的是為了成就整個世界的事務。探求藏在運動變化的事物背后永恒不變的“道”,說明那時候的人們已經意識到世界內部事物之間有一種神秘的東西把整個世界聯系在一起,他們把這種永恒不變的東西稱之為“道”。現在的多數人把“道”理解為客觀存在的不變的規(guī)律。古代的人們已經覺察到了這一點,他們企圖嘗試證明,他們所說的“道”是客觀存在的,是真實的。因此,他們想借助《易》來說明。
在《系辭上》中也有相關的說明,“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他們把“易”和“道”看成是萬物的準則,即包括整個世界的規(guī)律。他們把“易”和“道”從具體事物中剝離出來,把它們抽象化,概括化,變成一種“形而上”的更深刻的東西。在《系辭傳》中,作者明確地指出“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并且討論了一般原則(“道”)與具體事物(“器”)之間的關系問題?!暗馈本哂衅毡樾?、一般性、共性,然而具體事物有特殊性、個性。在其看來,具體的“器”是由無形的“道”所派生出來的。這個關于“共相”的問題也是西方中世紀經院哲學爭論的一個焦點,史稱波菲利問題。其最初起源于新柏拉圖主義哲學家波菲利在注釋亞里士多德的《范疇篇》中所提出的三個著名的問題,即共相究竟獨立存在,還是存在于理性之中;共相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共相與可感事物相分離,還是寓于可感事物之中?!兑捉洝分械摹暗馈迸c共相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是一樣的,是一種共性、普遍性。針對于這幾個問題,“道”是一般概念,由人的理性對個別事物的性質加以概括或抽象得到的,因此概念存在于理性中。但把“道”可作為規(guī)律時,“道”就不依賴人的感覺存在,而是一種客觀存在,被人的理智所認識和反映。
《易經》是由八卦逐漸演變成六十四卦,其中最基礎的單位是爻,每卦又由陽爻(一)和陰爻(- -)兩爻排列組合而成的。每卦有三爻構成,分別代表天、地、人三才。由此可見,先人們經過日積月累的觀察宇宙萬物的變化、生長,認為要想預測事物的運動發(fā)展規(guī)律,必須要把事物相互聯系起來進行考察,古人通過對事物進行比較、分析、歸納和總結,然后才能夠找到事物之間的普遍、必然的聯系,即規(guī)律。后來,把最初的八卦逐漸演變?yōu)榱呢?,把自然界事物的變化歸結為六十四種,每一個卦都有與之相對應的卦辭,每一爻也有對應的爻辭。人們把陰陽抽象、概括出來,作為事物的共同的、最基本的兩種對立性質提出來。每一卦象都有與之相對應的卦象,每兩個卦象組合成一對矛盾,《易傳·系辭上》說:“一陰一陽謂之道?!庇纱丝梢宰C明,每每相互對立,但又共同寓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這里的“道”指的是最根本的規(guī)律,把“道”概括為一陰一陽兩種對立的因素相互作用,這是我國古代早期的“兩點論”的體現。
據王經石的《太極圖譜解析》中所說;“先天八卦是伏羲所創(chuàng),太極圖仍是伏羲氏所創(chuàng)。”太極圖作為一個象征,其中也隱藏著辯證思想。太極由陰陽魚首尾相接,共同構成一個圓。由此看來,彼此相互對立,卻又寓于一個統(tǒng)一體內,彼此之間密不可分,緊密聯系在一起。一個圓形則代表著,事物的發(fā)展是由于不斷的運動。由矛盾之間相互轉化,不斷運動變化,此消彼長,此退彼進,而最終促進事物的產生。陰陽魚其中一個顯著的特點是,白魚黑眼睛,黑魚白眼睛。據此可推測,古人早已發(fā)現了矛盾之間的相互滲透,彼此對立而存在,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在《序卦傳》中解釋了這種轉化關系,“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并且又說:“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睆闹?,不僅說明對立雙方相互轉化,而且透露出事物發(fā)展不可窮盡的辯證法思想。
從萬物的生成的角度來探究《易經》中的辯證法思想。在《系辭下》中記載:“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痹隈T友蘭先生看來,天和地是陰陽兩極的表現,是陰陽兩氣的象征,因此從中可以看到古人認為萬物產生由于陰陽相交,雄雌兩性結合而來的。陰是對于陽來說的,如果沒有陽的話,陰的存在就沒有意義。二者相對立而存在,彼此之間相互依賴??偟膩碚f就是,事物是由于矛盾的運動變化而產生。事物的產生需要矛盾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相互制約,相互影響。
《易經》中雖然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的內容,但僅僅停留在樸素辯證法的層面上。一方面是由于當時低下的社會生產力,大多止步于關于辯證法的例舉的層面上,并沒有對辯證法進行深入的探究和系統(tǒng)的思考,因而沒有形成體系,其中蘊含的辯證法也只是分散化、部分化的。另一方面是因為由于受到它解釋神秘主義八卦體系的局限,其把事物的的“對立”和轉化抽象化,神秘化,認為人對于事物的變化發(fā)展是無法認識的,也是不能駕馭的。因此人在行事前,需要尋求的神明啟示。因此這些樸素辯證法思想帶有嚴重的宗教神秘主義色彩。換一句而言,那時候的人們受到自然的制約,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是敬畏和崇拜,也就是這一部分辯證法思想,不能貫徹到底,以至于最終被其體系所扼殺。沒有意識到需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其自身的局限性也是導致《易經》不能始終貫徹的原因之一?!断缔o下》中說:“易,窮則變 ,變則通,通則久。”他們要求適應時勢,以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但是,如《恒·彖傳》中所說,“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天地的規(guī)律,是恒久不變。雖然他們注重變化,但其目的是為了不變。這種本身就是與其初衷背道而馳,陷入了自相矛盾的泥淖之中。此外,其中對于事物的發(fā)展、變化的看法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他們把《恒·彖傳》的“終則有始”和《復·彖傳》中的“無往不復”歸結為循環(huán)論,并把這種循環(huán)當作發(fā)展和變化的根本原則。他們只是看到的循環(huán)是沒有層次的平面式的循環(huán),而不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循環(huán),更不是在一個更高起點上的循環(huán),換而言之,就是沒有看到其發(fā)展的實質。但是,通過《易經》所反映出來的古人的哲學智慧以及其不斷探索精神在哲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經石.太極圖譜解析[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2](宋)李昉等.太平御覽[M].中華書局,1960.
[3]劉昫.舊唐書·經籍志[M].中華書局 1975.
[4]易經·系辭
(作者簡介:班小舒,在讀碩士,作者單位: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中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