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海棠
如果有一個記憶永遠(yuǎn)是鮮活的,那么該用怎樣的姿態(tài)去祭奠那些泛黃的歲月?
端午,像是一本泛黃的書,翻得已經(jīng)卷了邊兒,破了沿兒,只是書中的內(nèi)容不管風(fēng)雨如何地漂洗,還是離不開粽子、龍舟、菖蒲、艾草,還有屈原的故事。
只是我的家鄉(xiāng)沒有龍舟,我也沒有親歷過龍舟的宏大場景。屈原的故事也不再新鮮,快節(jié)奏的生活似乎讓人淡忘了端午。對現(xiàn)在的我而言,端午節(jié)只不過是早餐攤上多出的一串粽子,抑或是學(xué)校的一天假日和一篇空洞的文章,我不再把這些放在心上,它像是蒙了灰的相冊,讓人不再想去翻了。
上個周末回家,跟著父親到菜場附近的藥店買藥,我在路口等著他。天空褪去了最后一抹亮色,路燈照亮了一小塊水泥地,我張望著,瞧見一位賣豆的阿婆正用枯黃粗糙的手,解著一只粽子上的棉繩,嘴不停地一張一合,朝著站在她身旁的男孩講些什么。那或許是她的孫子,阿婆興許是講著屈原的故事,講得眉飛色舞、繪聲繪色。小男孩聽得很投入,眼睛里仿佛有星星在閃爍。當(dāng)男孩吃到第一口粽子,就咯咯咯地笑起來,眼睛彎得像月牙兒,合不攏的嘴巴少了兩顆牙,兩個酒窩若隱若現(xiàn),笑聲在空中打旋兒。阿婆也笑了,深深的魚尾紋刻在眼角,牙齒已經(jīng)發(fā)黃,但不妨礙笑容燦爛。
真希望時間能夠凝結(jié),讓時光停留在那一刻。那個時間只屬于這兩個人。
這似曾相識的情景輕叩我的心房,我重拾起回憶的鑰匙,打開了心靈深處那本相冊。那時候很小,5歲吧,跟著爺爺奶奶過日子。除了春節(jié),最熱鬧的便是端午了,所以我日日盼夜夜盼,終于,爺爺要去摘菖蒲和竹葉,我纏著爺爺一定要跟著去。竹葉倒也容易識得,但菖蒲草卻不知道什么樣。我在山坡上瞅見底下有棵像菖蒲的青草,便著急往下跑,可倒好,腳一滑,頭一倒,人跟腳底抹了油似的往下滑,撞著一棵竹,才停下來。爺爺趕忙跑過來,問我咋樣了,我說沒事沒摔傻咯!爺爺笑笑,勾勾我的鼻尖,讓我拿著一筐竹葉與菖蒲,他背著我迎著夕陽回家。過幾天,從山頭到山腳,彌漫在空氣里的都是糯米、粽葉、菖蒲草混在一起的香味,甜甜的,酥酥糯糯的,帶著點大山的味道,說不出來的好聞。還記得我包的第一個粽子,圓的,碗那么大,我真心吃不完,爺爺就拿勺,你一口我一口地慢慢吃……
夜總能讓人惆悵?;丶夷闷鹉棠逃H手包的粽子,一口一口地吃,不禁紅了眼眶。粽子涼了,但我覺得有無盡的溫暖與一種說不出的安詳。我下定決心,這次端午放假,我要與爺爺奶奶一起,回老家過,再去摘那菖蒲、拾那竹葉,尋回落在記憶里遺忘多年的童心。
佳節(jié)對于尋常百姓,是一種傳承與團圓,更是呼喚往日的那份天真浪漫的情懷。人在高度緊繃的快節(jié)奏生活中待久了,也會空虛麻木的,那么請放下手上的學(xué)業(yè)和工作,回一趟家,打一盆清水,摘幾片竹葉,做一個不必有模有樣的粽子,握緊最愛的人的手,一起分享。
不問憂傷,不負(fù)時光。
浙江省溫州市平陽蘇步青學(xué)校 指導(dǎo)教師:洪玉潑
如果給此篇文章?lián)Q一題目,不再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懊糠昙压?jié)倍思親”,而是“每逢佳節(jié)思童心”。文章采用欲揚先抑的手法,一句“像是蒙了灰的相冊,臟了,便不再想去翻了”,道出了作者對端午的淡忘。而后,街頭偶遇的一幕情景喚醒了作者塵封的記憶:端午的粽香、屈原的故事,在祖孫之間流傳,更在兒童的笑靨里燦爛悠揚。原來,“端午”并沒有被遺忘,只是自己丟失了一顆純真的童心罷了。于是,時光流轉(zhuǎn),畫面翩躚,作者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時代,自己跟隨著爺爺在端午節(jié)上山采竹葉和蒲草的記憶歷歷在目:采蒲草時因心急而摔跤,夕陽里爺爺背著自己下山,第一次親手包了碩大的粽子……端午的記憶,溢滿了粽子的清香和親情的馨香。每逢佳節(jié),重拾一段光陰,在時間的罅隙里,再一次體味純真的心靈和感人的情懷。
【適用文題】又是粽子飄香時;溫暖的回憶;逢佳節(jié)有感……(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