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秋禎
【2019年高考作文備考金題】
大都會博物館委托普利策獲獎作曲家Adams作了首曲子,把曼哈頓五大道上的主館和麥迪遜大道上新開的分館連接起來。玩法是這樣的:你站在主館門口的臺階上,拿出手機,戴上耳機,到博物館網(wǎng)頁上找到這首曲子,按下播放鍵的同時起步。9分零9秒之后,一曲終了,你剛好就穿過了八條街,來到分館門前。這首曲子名字就叫《9:09》。曲子本身更簡省了,作曲家沒寫過一個音符,所有的聲音都是在這段街上錄來的原聲,車水馬龍、鳥叫蟲鳴,風呼呼的刮,警笛哇啦哇啦的響……
作曲家在他的創(chuàng)作手記里說,這正是此曲的妙處,里外兩個世界自然混音、互相成就,才能使它成為一部完整的作品。但聽者和作曲家顯然不是一條心,偏要捂上耳朵去分辨自己聽到的到底是馬路上來的聲音還是耳機里來的聲音,好像不這樣就對不起作曲家的一片苦心。但當我們對著真實的世界捂上耳朵,只為了去聽從耳機里傳來的世界的真實,這件事就開始變得匪夷所思起來,它成了一個信號,或者說是一個癥狀,讓你必須停下來想想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閱讀文題,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詩歌除外),自擬標題,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名師解讀】
清代劉熙載在《藝概》一書中有這樣的經(jīng)典話語:“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以蔽之,擴之則為千萬言,約之則為一言,所謂主腦者是也。主腦既得,則制動以靜,治繁以簡,一線到底,萬變不離其宗,如兵非將不御,射非鵠不志也?!笨梢?,“意,猶帥也”,此言不虛也。立意的高下,決定著高考作文分值的高低,考生因為個人閱歷或其它原因,對同一則材料的解讀難免會有不同,加之,對材料的解讀向來是多元的,這就出現(xiàn)了多角度的立意。而如何使高考作文的立意勝人一籌,一直是每個考生追求的目標。筆者認為,由表象深入本質(zhì),是我們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學生必須具備的素質(zhì)。
本則故事類材料中,“捂上耳朵去分辨自己聽到的到底是馬路上來的聲音還是耳機里來的聲音。”“當我們對著真實的世界捂上耳朵,只為了去聽從耳機里傳來的世界的真實,這件事就開始變得匪夷所思起來……”這兩句話極富哲思,細細品味,可得出立意。
【立意速寫】
角度1:慢下來,傾聽真實的世界
立意解讀:作曲家的創(chuàng)意雖好,但聽者“偏要捂上耳朵去分辨自己聽到的到底是馬路上來的聲音還是耳機里來的聲音”,曲子里的聲音只是這條街上原本的聲音,可聽者為何要通過耳機來辨聲?他們在以往的生活中是否關注過這些聲音?如今世界變得紛繁復雜,當我們每天形色匆匆穿梭高樓大廈或大街小巷時,往往忽略了生活中的小美好。那么,為何不放慢腳步,去發(fā)現(xiàn)和感受這些平凡又不平凡的事物,它們才是這個世界最真實的存在。
角度2:讓生活少一些儀式感
立意解讀:“當我們對著真實的世界捂上耳朵,只為了去聽從耳機里傳來的世界的真實,這件事就開始變得匪夷所思起來……”耳機、手機,包括生活中很多諸如此類的東西,它們讓我們忽略了真實的生活,主宰了我們在這個世界的生存。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在尋找能讓我們打起精神來的事情,并嘗試把它做到常態(tài)化,我們把它們總結為“儀式感”。為了讓生活變得有趣,我們給生活賦予了各種各樣的儀式感,因為在意“儀式”而刻意“儀式”,結果卻忘了生活的本真。
角度3:探尋生命的真諦
立意解讀:“當我們對著真實的世界捂上耳朵,只為了去聽從耳機里傳來的世界的真實”,可見耳機里的是不真實的世界,而耳機外的才是真實的世界。但是我們換一種思維去看,為什么耳機里的是不真實,耳機外的卻是真實,何為真何為假?這樣一來,我們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就變得更加深邃起來。
偏題角度: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立意解讀:曲子沒有一個音符,所有的聲音都是在這段街上錄來的原聲,車水馬龍、鳥叫蟲鳴,風呼呼的刮。作曲家的用意顯而易見,他只是想把耳機里外兩個世界的聲音相互融合,他想展現(xiàn)的是隱藏在這個城市的喧囂嘈雜之中那根旋律的金線,他要的是“樂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至高境界。
特別提醒:本角度只從材料的表層解讀,沒有從整體把握材料內(nèi)容,曲解了材料的意旨,屬于偏題。
【批閱現(xiàn)場】
根據(jù)高考作文評分細則,筆者就立意而言對前三個角度進行點評。關于結構、選材及語言等角度,此處不作點評。具體如下:
說明:①基礎等級50分,分為四個等級:一等(50——41)、二等(40——31)、三等(30——21)、四等(20——0);②發(fā)展等級:深刻、豐富、有文采、有創(chuàng)新。
【素材·化用】
綜合考慮考生寫作實際能力,建議選取角度1以及角度2兩個立意寫作,以下素材就是針對這兩個角度進行推薦的。
推薦素材一:上海嘉定區(qū)斌心學校舉辦“孝敬文化節(jié)”,在活動中,全體學生被要求向自己的父母長輩行三跪九叩之禮,然后膝行至父母面前,聆聽父母教誨;河南省某中學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要求學生每天跪拜孔子;某大學首屆國學班開班,35名學生身穿傳統(tǒng)漢服齊誦拜師貼,向12位導師鞠躬奉茶,行拜師禮……
素材點撥:本素材適用于角度2。日常生活中,儀式無處不在,大到婚喪誕辰,小到每日禱告。有人認為,人類的情感因儀式而顯得更加鄭重。但任何的儀式感都一樣,可以錦上添花,卻不能雪中送炭。為生活加點情趣還可以,但過度在意儀式感,刻意營造儀式感的話,往往會變成生活的負擔。當一個人過度依賴儀式感,那就說明他離強迫行為不遠了。
推薦素材二: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一條暗黑系列的動畫片。展現(xiàn)的是一群“偽大人”,復制著大人們?nèi)缃褡非髢x式感所干的事,病態(tài)般的將儀式感升級。他們雙眼空洞,表情呆滯。就像是《湄公河行動》中,那些舉著槍殺人的娃娃兵,就算將人槍殺于血泊中也毫無感覺,轉(zhuǎn)身離去。
素材點撥:本素材適用于角度2。在意健康,明明應該去健身,去注重飲食的搭配,或者適當增添微量元素來平衡體內(nèi)的營養(yǎng),而我們卻癱坐在沙發(fā)上,喝酒抽煙熬夜,以為營養(yǎng)品能彌補這些陋習,自欺欺人;在意朋友,明明應該放下電話,去暢聊,去擁抱;在意空氣,明明可以用最習慣最自然的方式凈化空氣,何須增加一項額外的使用習慣,如此刻意?
推薦素材三:62歲的意大利人貢蒂賈尼2005年秋季成立了“慢生活藝術協(xié)會”,并于2007年2月19日在米蘭舉辦了第一個“世界慢生活日”。他把“世界慢生活日”選在星期一。他認為這是一周里人們最忙碌的一天,希望在這一天讓人們意識到減慢生活節(jié)奏尤為重要。貢蒂賈尼表示,“讓我們在今天停下腳步,好好思考一下當我們?yōu)樯疃疾〞r都錯過了些什么?!?/p>
素材點撥:本素材適用于角度1。貢蒂賈尼成立的“慢生活藝術協(xié)會”似乎與這個社會上格格不入,然而,我們也確實需要慢生活。享受生活,使自己心靈得到放松,更好地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使自己能享受一種健康的高品質(zhì)的人生。人生有時需要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