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蘭芹
【摘 要】
狀物類習作一直都是小學作文教學的重要范疇,旨在訓練學生在細致觀察中能夠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再現(xiàn)所描繪事物的特點,以提升學生的細致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但遺憾的是,很多教師并沒有能夠認識到狀物類習作的教學要求,使得學生在狀物類習作中出現(xiàn)了諸多共性的問題。只有厘清這些問題的根結所在,習作教學才能有的放矢,為提升學生核心能力奠基。本文針對一網打盡,特點不鮮明;黔驢技窮,詞匯不豐富;順序錯亂,序列無邏輯等問題,提出了習作教學的基本方向。
【關鍵詞】
一網打盡 詞語匱乏 狀物類文本 邏輯順序
狀物類習作一直都是小學作文教學的重要范疇,旨在訓練學生在細致觀察中能夠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再現(xiàn)所描繪事物的特點,以提升學生的細致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但遺憾的是,很多教師并沒有能夠認識到狀物類習作的教學要求,使得學生在狀物類習作中出現(xiàn)了諸多共性的問題。只有厘清這些問題的根結所在,習作教學才能有的放矢,為提升學生核心能力奠基。
一、一網打盡,特點不鮮明
很多學生,甚至包括成人,都存在著一個嚴重的認知誤區(qū),即描繪一個事物就必須要對這個事物進行全面、立體化的展現(xiàn)。這是與語言運用規(guī)律以及表達本質過程背道而馳的。用文字描摹事物,不是拍照留存,不需要從全方位、多層次地完全再現(xiàn)客觀事物的不同方面,而需要緊扣這一事物最鮮明的特點展開描寫,才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鑒于此,教師就要著力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自我提煉出這個事物最大的特點,并將這個特點融入習作描摹的中心,從而讓學生學會放棄非必要素材、凸顯特點,并在表達過程中融入自身豐富而具有個性的情感。如在描寫自己喜歡的玩具時,很多學生都會對玩具的外形來一番介紹,為了謹防學生事無巨細地全盤描寫,教師為學生出示了鄭正鐸名篇《燕子》中描寫外形的語句:一身……,一對……,加上……,這就是……凝練的語言、鮮明的特點、典型的句式,將燕子外形的特點刻畫得淋漓盡致。教師在感知、模仿、創(chuàng)生經典名篇中后,再次引領學生思考:描寫的事物哪些特點曾經給自己的學習、生活帶來過無窮的樂趣,我們就可以將其作為重點展開描述,從而避輕就重。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就是針對學生在練筆過程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問題,對學生的創(chuàng)作思維進行了扭轉與點撥,讓學生學會智慧地取舍,從而更好地凸顯事物的特性,達成有效表達的效果。
二、黔驢技窮,詞匯不豐富
由于學生認知能力和原始經驗的限制,很多學生在習作表達過程中常常會陷入捉襟見肘的尷尬之中,有的學生無法用語言表達事物的本真面貌,有的學生有了詞語但往往卻詞不達意,總之一句話,原因就在于學生原始性的詞匯不夠豐富,造成了習作表達的黔驢技窮。
鑒于此,習作教學就需要從學生的本位出發(fā),厘清學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障礙。在學生所接觸事物不斷增多,但語言積累還沒有及時跟上的情況下,教師除了要引領學生進行方法指導之外,更需要為學生提供具有實效性的詞匯,為學生表達實踐奠定基礎。
如,在教學蘇教版四下習作1中“春游的建議”時,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在選擇了推薦的地點、明確了寫作方法之后,不少學生還是遲遲不能動筆,處于沉思之中,這顯然是學生由于自己的詞匯積累無法真正對春游的地點進行全面介紹造成的。之前,教師就已經意識到學生這一障礙,便及時地為學生補充了描寫春天景色的詞語:春暖花開、春雨綿綿、桃紅李白、百花爭艷、春光明媚、桃紅柳綠、蜂飛蝶舞、春意盎然、萬紫千紅、萬物復蘇、含苞欲放、花枝招展,春風送暖、春風拂面、春意盎然、春花怒放……
這些詞語的出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生在習作表達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障礙,為學生習作的表達送上了及時雨,不僅有效地豐富了學生的內在積累,更為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提供了有效的支撐。
三、順序錯亂,序列無邏輯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和寫作兩個板塊中,都提到了關于“順序”的要求,即在閱讀中要能辨析作者表達順序的邏輯性,而在寫作層面也需要學會從合理的順序展開描述。但很多學生對于事物的描繪常常是想到哪里寫哪里,缺乏統(tǒng)一的構思與規(guī)劃,從而使得作文失去了其應有的邏輯。
為此,我們就需要引領學生站立在讀者的視角進行思考:如果你觀察、欣賞你作文中事物,你會怎樣來進行觀察?讓學生從讀者的視角感知、梳理洞察事物的特點,讓學生能夠尊重讀者認知事物的基本規(guī)律進行文本創(chuàng)作,明確作者的表達方法。如在蘇教版習作4描寫一種植物時,學生在交流分享的過程中提煉出要從植物的外形、作用、品質等方面入手展開全方位的描寫,這也基本包含了對植物描寫的主體內容,但遺憾的是在筆者批閱學生草稿時卻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對這三個方面描寫的順序產生了較大的錯亂,直接將作用和品質都置放在了外形描寫上,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違背了人們從表及里、由淺入深的認知規(guī)律。為此,教師則在后來的習作評價課中引領學生思考:人們對于事物的了解,比如你所寫的這種植物是依照怎樣的順序進行的?學生從自己生活的經驗入手,紛紛提出想要了解一種植物,會先接觸它的外形,然后才會進一步了解它的作用,只有在外形和作用的雙重促動下,才能對它表現(xiàn)出來的品質形成體驗。為此,我們習作的表達順序就需要從外形到作用,再到品質,順應讀者對于事物的感知特點,強化學生表達順序的理性思考。
狀物類文本需要學生借助豐富的詞語積累,理性的思維考量將事物鮮明的特點揭示出來。我們必須要學會理性審視學生作文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富有針對性的指導,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趙文琴.狀物類說明文教學策略【J】. 學子(理論版),2016(02)
【2】黃玉婷.文體思維下,狀物類說明文教學策略淺探【J】.小學教學參考,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