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喬遷新居前,人們總是要先給房子裝修一下,可你設想過給火星搞“裝修”嗎?最近,在火星表面發(fā)現液態(tài)水湖泊的事情,又讓科學家們惦記起了給火星搞裝修的可能性——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能通過改造火星,讓它變得像地球一樣適宜居住嗎?
都說水是生命之源,有水,是不是就意味著火星離人類能入駐不遠了?答案是還很遠。
以一套新房子來比喻火星,這房子雖然通水、通電(離太陽足夠近,可獲得足夠能源),卻存在另一個大問題:它居然沒有天花板——大氣層。目前火星大氣壓僅是地球大氣壓的0.7%,如果人類在火星表面不受保護,體內的液體將達到沸騰狀態(tài),敢這么做的人死狀將慘不忍睹。
更惱人的問題在于,火星現存的這種低氣壓甚至無法維持微生物體內的液態(tài)水不沸騰。這就很要命了,因為沒有微生物,土壤將成為毫無生機的死土,這導致了你無法像影片《火星救援》中說的那樣,用自己的排泄物種土豆、在火星搞可持續(xù)發(fā)展。
所以,如果希望火星土壤具有“生命力”,就需要給火星安裝一個名為大氣層的天花板。據估計,為了使火星大氣層與地球相近,需要添加大約當前火星現存大氣層氣體總量140倍的氣體,這就是3500萬億噸氮氣和氧氣,這大約相當于地球大氣層質量的70%。
更麻煩的還在后頭,即使你費力為火星加上了這個“天花板”,它也很可能會被太陽風“吹走”——火星與地球的最大區(qū)別,是它沒有像地球一樣的磁場來保護自己免遭太陽風侵襲,其表面的氣體很容易被太陽發(fā)出的高速粒子撞擊,散溢到宇宙中去。
考慮到人類迄今為止的歷史,就是一部化不可能為可能的歷史。讓我們姑且來討論一下一旦技術條件具備,這個工程該怎么做吧。簡單地說,它需要分四步走。
第一步,在火星上建一個人造磁極。第二步,在磁力保護傘的庇護下,在火星上重構大氣。第三步,建造火星的水循環(huán)。第四步,在火星上構筑生態(tài)圈。
另外,還必須要指出的是,阻礙人類改造火星的不僅是技術和工程量上的難題,更有“產權”上的困擾。根據1967年聯(lián)合國頒布的《外層空間條約》,任何國家不得宣稱將地球之外的星體或其上的土地據為己有。
產權明晰,才會有人舍得花錢裝修。如果像火星這樣的行星永久處在“產權不明”的狀態(tài),那么上述極為艱難的改造工程,又會有哪個國家舍得去做呢?最可能的結局,是火星將永遠頂著“全人類共同財產”的美麗名號,永久荒廢在那里。
阻礙人類發(fā)展的永遠不只是技術,更有觀念。
(吳卓喬薦自《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