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仁明
【摘 要】
國學以諸子百家為基礎發(fā)展到了現在,歷經了千年的文化沉淀,近年來逐漸的走進小學課堂中,國學教育被寫進《語文課程標準》之中。小學是初步學習國學的開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進國學經典,從小對孩子進行文學的熏陶,夯實孩子的道德基礎和文化素養(yǎng)。本文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開展國學教育為論點展開合理的分析。
【關鍵詞】
國學 小學教學 結合分析
隨著國學走進小學語文課堂,學生們能否順利的理解成為老師和孩子家長的最關心的問題。國學經過千年的沉淀后被寫進《課程標準》,新的《課程標準》,明確了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以國學為主要載體的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倍受青睞。
1.國學的理解
國學是對中華傳統文學經典的統稱,近年來小學語文課本也在逐漸添加中華傳統文學,人教版1-6年級全套語文教材國學占課文總量的9%。近年來的“國學熱”,例如《弟子規(guī)》《三字經》等,對于國學是否帶入到課堂中的提案正式確定下來。無論校方還是學生家長都十分支持國學走進課堂,希望學生能夠從小受到傳統文學的熏陶,以傳統文學刺激學生的閱讀興趣,引發(fā)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思考,提高閱讀寫作能力,將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傳承發(fā)揚下去,本篇論文以國學的教育與語文教學相結合為問題進行分析處理。
2.語文教學現狀
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往往采用傳統的教師授課方法,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題海式的戰(zhàn)術,忽視了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學生精神成長,沒有注重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語文課程的特點。對于教材中國學經典詩詞,只是死記硬背,更缺少課外博覽群書,廣泛涉獵經典書籍,學生的積累遠遠不足,沒有達到《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九年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3.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國學教育
3.1根據孩子的認知水平選擇合適的國學經典內容
中華五千年的優(yōu)秀的傳統經典非常多,例如《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等四大名著。小學教學應以基礎為主,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引進國學的經典事例,教師對傳統名著進行篩選,選擇出最適合的比較基礎的國學代表進行學習,結合學生的自身水平和學習能力科學合理的安排課程。例如剛入學的一年里學生我們可以進行簡單的《三字經》閱讀,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我們進行《論語》的背誦,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在適合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基礎下進行合理有序的安排學習。
3.2改進國學經典教學方法,設計活潑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樂此不疲
國學經典教學中形勢不能呆板,不能死記硬背,讓學生學的枯燥乏味,喪失學生學習經典的興趣。教學中貴在師生互動,豐富課堂形勢,方式多樣,靈活多變,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寓教于樂的、深入淺出的閱讀方式。如教學《三字經》,可以編成朗朗上口的兒歌、童謠,也可以讓學生演故事、講故事,在玩中領悟國學的思想內涵。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圖文并茂的學習經典故事,經典情節(jié)。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設是小學生學習經典的關鍵所在,《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背誦、學習經典傳統詩文1-6年級共計75篇,這些經典詩文課堂教學設計篇篇都要做到精細,注重激發(fā)學習興趣,加強誦讀的教學,以讀促思,以讀促悟,通過美讀、品讀、研讀、賽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體會古詩詞的韻律之美。再次要抓住重點字、詞、句,感受古詩詞語言凝練、逼真、形象,進一步的理解詩句,感悟古詩的意境之美。在教學中讓學生讀,讓學生演,讓學生悟,以增強古詩詞教學的趣味性。
3.3創(chuàng)設活動,營造濃郁的國學經典學習氛圍
學生的學習離不開集體生活,學習氛圍的提升離不開教學活動,國學學習氛圍的營造更是一所學校文化氛圍的體現,也是書香班級、書香校園建設的一條路徑。學校和班級開展國學經典的集體活動,以加強學生對國學的熱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每周一升旗儀式可以利用10分鐘進行國學經典誦讀。每堂語文課前可以利用5分鐘進行國學經典吟誦。藝術節(jié)學生表演國學經典故事,讀書節(jié)可以開展“經典浸潤人生”為主題的“中華誦”系列活動。班級可開展讀國學經典,做道德新人主題班會。
學校要把國學經典的內容融進校園文化建設之中,學校的制度文化、安全文化、管理文化均有國學經典的體現與滲透。再次把優(yōu)秀的國學傳統文化融進學校的環(huán)境建設之中,讓每面墻壁會說話,加強國學文化宣傳,讓師生耳濡目染,處處受到國學文化的熏陶,受到高尚的情操教育。
3.4多重評價,讓學生真正學習和體會國學經典的價值
對于國學經典的學習評價不能拘泥于教學監(jiān)測,要以“興趣、收獲生命的成長”為核心的價值觀的評價機制,堅持多重評價原則。一要主體性原則。評價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尊重學生個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我評價,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國學經典誦讀的等級。二要堅持發(fā)展性原則。評價要著眼于學生的未來,學生的發(fā)展,讓學生能夠可持續(xù)性繼續(xù)提升,獲得成長的快樂。三要堅持激勵性原則。教師要善于發(fā)展孩子的閃光點,消除學生學習的恐懼和焦慮,幫助其樹立自信,方能快樂、自信、主動地完成國學誦讀的學習任務。
【結 語】
通過國學經典的學習,加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加強對閱讀學習的理解,全方位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小學時期是三觀初步形成的時期,加強思想教育刻不容緩,利用國學帶動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喚醒文化自覺,促進文化自信,加強文化認同,逐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實現學生的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轉變教學方式,提高閱讀能力【J】. 葉祝英. 西部素質教育,2016(23)
【2】誦國學經典 品百味人生——探究誦讀國學經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J】.董玲萍. 中國校外教育,2015(30)
【3】談談小學語文中國學經典的教學【J】.丁開松.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09)
【4】魏曉輝.淺談國學經典教育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J】.中國校外教育,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