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桂霞 董春英
摘 要:目的:對慢性宮頸炎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探究。方法:選取本院2017年1~2018年3月收治慢性宮頸炎患者104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52人,對對照組給予外用潰瘍散進行治療,對觀察組給予紅外線電灼法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兩組患者在經(jīng)過治療后均取得了一定的治療效果,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96.15%)要明顯高于對照組(82.69%),但對照組的術后并發(fā)癥要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慢性宮頸炎的臨床治療上,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適應癥和治療效果,其中采用紅外線電灼法能夠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但是其只適用于已生育患者。因此,臨床上在進行慢性宮頸炎的治療時,應根據(jù)患者病情選擇適當?shù)姆椒ㄟM行治療。
關鍵詞:慢性宮頸炎 臨床治療 效果
引 言
慢性宮頸炎是婦科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多見于經(jīng)產(chǎn)婦女,臨床上以白帶增多、呈粘稠狀膿性或血性,下腰及腰骶部疼痛、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等為主要癥狀,該病與宮頸癌的發(fā)生存在一定的相關性。目前臨床上對于該病的治療方法非常多,其中物理療法是最為常見的一類治療方法。為了對慢性宮頸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探究,進行了本次實驗,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慢性宮頸炎患者104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2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0~46歲,平均年齡(31.6±3.1) 歲,患者均為已婚已育,病程1~7年,平均病程(3.23±1.74)年,輕度宮頸糜爛6例,中度宮頸糜爛29例,重度宮頸糜爛17例;對照組年齡22~46歲,平均年齡(33.1±2.7) 歲,未婚未育9例,已婚未育7例,已婚已育36例,病程1~9年,平均病程(3.80±2.01)年,輕度宮頸糜爛7例,中度宮頸糜爛27例,重度宮頸糜爛18例;所有患者均無其他重大疾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進行常規(guī)入院檢查和術前檢查,并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與護理。在患者月經(jīng)結束后的3~7天內進行手術,術前囑患者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并對外陰進行消毒,擦去宮頸分泌物。
對對照組患者采用外用潰瘍散進行治療。藥物組成為:朱砂、冰片、麝香、石決明、雄黃、寒水石、銀朱,使用婦科專用器具將藥物送入陰道,每日治療一次,15天為一個療程,輕度宮頸糜爛患者治療1個療程,中度患者為2個療程,重度患者需治療3個療程。
對觀察組患者采用紅外線電灼法進行治療。在使用陰道窺器將患者宮頸充分暴露后,使用碘液對糜爛部分進行標記,然后根據(jù)患者糜爛的面積和深度,以宮頸口為圓心進行紅外線電灼,電灼深度一般為0.2~0.5cm,如患者糜爛面積較大、炎癥較深可適當增加電灼深度,但最大不得超過1cm。電灼范圍應大于糜爛范圍0.2~0.5cm,糜爛處變?yōu)榘咨纯赏V闺娮?,通常輕中度患者治療時間為1~3min,重度患者為3~5min。在治療過程中如患者發(fā)生出血,則需進行電凝止血。手術完成后使用呋喃西林粉劑噴在創(chuàng)面上。
手術完成后囑患者3個月內禁房事,并定期對患者進行隨訪。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觀察,并統(tǒng)計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
療效判斷標準:(1)治愈:糜爛面完全消失,宮頸光滑無充血,覆蓋有鱗狀上皮。(2)有效:糜爛面縮小、變淺,但仍存在充血。(3)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改善,甚至出現(xiàn)癥狀加重的情況。
治療有效率=(治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數(shù)據(jù)資料均通過SPSS2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采用x2檢驗。若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兩組患者在經(jīng)過治療后均取得了一定的治療效果,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96.15%)要明顯高于對照組(82.69%),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情況
觀察組患者在進行了紅外線電灼治療后,52例患者均出現(xiàn)了陰道排出無異味的黃色水樣分泌物和宮頸組織結痂脫落的現(xiàn)象,有3例患者出現(xiàn)了陰道出血,1例患者出現(xiàn)了子宮內膜異位。而對照組患者均無陰道排液、宮頸組織結痂脫落以及其他并發(fā)癥發(fā)生。
3.討論
在婦科臨床中,慢性宮頸炎是較為常見的一類疾病。由于現(xiàn)代人們生活壓力大,生活習慣不規(guī)律,衛(wèi)生習慣不好等,導致近年來我國慢性宮頸炎的發(fā)病幾率呈現(xiàn)出了一定的上升趨勢。該病不僅給患者的身體帶來不適,還有可能導致患者不孕不育,同時該病也是誘發(fā)宮頸癌的重要因素之一。宮頸糜爛是臨床上該病常見的一種病理性變化,目前尚未明確其發(fā)生機制。臨床上對于該病的治療方法非常多,通常以物理治療方法為主,其中外用潰瘍散與紅外線電灼法是最為常用的治療方法。根據(jù)本次研究顯示,紅外線電灼法相較于外用潰瘍散具有治療時間短,治療效果更好的優(yōu)勢,但由于其對于宮頸表面會造成一定的損傷,產(chǎn)生瘢痕,會影響婦女的分娩,因此只適用于已生育患者。而外用潰瘍散方法則操作較為簡單,與其他治療方法能有效結合,且由于其不會對人體造成創(chuàng)傷,因此極少有并發(fā)癥發(fā)生。由此可見,這兩種方面各有利弊,在進行臨床治療時應根據(jù)患者病情選擇適當?shù)闹委煼桨浮?/p>
結 語
綜上所述,在慢性宮頸炎的臨床治療上,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適應癥和治療效果,其中采用紅外線電灼法能夠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但是其只適用于已生育患者。因此,臨床上在進行慢性宮頸炎的治療時,應根據(jù)患者病情選擇適當?shù)姆椒ㄟM行治療。
參考文獻:
[1] 鄭幽冰. 3種措施治療慢性宮頸炎患者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 2016, 31(2):440-442.
[2] 王玉琦. 慢性宮頸炎臨床治療分析[J]. 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 2013, 12(30):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