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靜
摘 要:傳統(tǒng)古籍修復(fù)中金鑲玉逐漸被“冷淡”了,但“冷淡”不等于“消忘”,技藝不能丟。本文從金鑲玉典故由來談起,到金鑲玉的起源、用料,再到金鑲玉何時為之,最后談金鑲玉的利弊,供大家參考何時為、何時不為,以便更好、更合適地保護古籍,保護中華傳統(tǒng)文化。
關(guān)鍵詞:古籍修復(fù);金鑲玉;修舊如新;保護古籍
1 “金鑲玉”典故的歷史由來及古籍修復(fù)中金鑲玉的起源
金鑲玉是從古代就有的一種獨特的技藝,據(jù)傳說這種技藝始于西漢時期。當時,漢王莽篡權(quán),派人脅迫孝元皇太后交出傳世國寶——玉璽,皇太后很生氣,見國破家亡,一怒之下舉起玉璽摔在地上,玉璽受到猛烈撞擊崩掉一角。后來工匠在整修時,用黃金鑲上了崩掉的缺角,被稱為“金鑲玉璽”,“金鑲玉”由此而得名。后來經(jīng)過社會發(fā)展,金鑲玉有了更廣泛的應(yīng)用。在古代和現(xiàn)代玉件中,我們能看到許多的金鑲玉作品,可以說金鑲玉作品在古代是一種最高規(guī)格、高檔的藝術(shù)珍品,在現(xiàn)代也依然受人追捧。
在古籍修復(fù)中,因書頁陳舊泛黃,襯紙潔白如玉,好像黃金鑲在白玉上一般,所以稱為“金鑲玉”。
金鑲玉的起源一直未見有明確記載,根據(jù)文獻著錄推測,一般認為起源于明末清初。我國著名的目錄學家、藏書家、圖書館家孫毓修《中國雕版源流考》一書中記載清初曹溶舊抄本《絳云樓書目后序》中有介紹金鑲玉裝訂的方法:“古本狹小者,補綴后用白紙為里,四面放大,北京人謂之金鑲玉,揚州人謂之袍套襯?!盵1]清代著名藏書家、出版家葉德輝在《藏書十約·裝潢》中記載:“書內(nèi)破損處,覓合色舊紙補綴。上下短者,以紙襯底一層,無書處襯兩層,則書裝成不至有中凸上下低病,書背逼至釘線處者,亦襯紙如之。襯紙之處鉆小孔,一孔在襯紙,一孔在原書之邊......是為保留古書之妙法?!盵2]清代著名藏書家、目錄學家、??奔尹S丕烈《宋五服圖解》跋記載:“因墨敝紙渝,損而重裝,復(fù)以襯紙副其四周,不能睹舊時面目矣。裝成并記?!盵3]說的都是古籍修復(fù)中的金鑲玉修復(fù)技藝。說明在清代的古籍修復(fù)中金鑲玉的修復(fù)方法已經(jīng)廣泛應(yīng)用了。由此可見,金鑲玉修復(fù)方式出現(xiàn)應(yīng)該不會晚于明末清初。
金鑲玉是古籍修復(fù)中采用“修舊如新”方法的一種體現(xiàn)形式,一種特殊的加襯紙方法。清代、民國大量的文獻修復(fù)用了此種方法。
金鑲玉,也叫惜古襯、袍套襯、鑲襯。惜古襯,顧名思義愛惜古書之意。袍套襯,因這種修復(fù)過的書籍襯紙大而書頁小,就像穿了一件袍套一樣,長袍在內(nèi)短套在外。鑲襯,取意為鑲加襯,不單獨是鑲邊也不單獨是襯紙,是二者的結(jié)合。也有文獻記載:“除襯紙外,上下兩端須鑲出半英寸之白紙,其鑲出之部分,仍須再襯,以免裝成不平整。此種鑲襯,南人呼之為‘裝袍套,北人呼之為‘金鑲玉,均名副其實?!?/p>
2 金鑲玉的襯紙用料考慮
我們一般做金鑲玉采用的是單宣或者棉連紙,因為單宣和棉連紙薄厚均勻、柔韌細膩、色澤潔白等優(yōu)良的特點使書頁和襯紙能“和諧相處”,紙張和書頁接觸時也把摩擦力和損傷降到最低,從而間接保護了古籍。①做金鑲玉費工費料,所以用紙用料都是精打細算,能省則省,不要浪費。②裝訂成冊后與原書的厚薄對比,一般情況,所選用紙和書頁薄厚程度相當即可,但是找到適合做金鑲玉而且薄厚程度一致的用紙實屬不易,在薄厚不同時,主要靠折邊和不折邊適當混搭來解決平整問題。③顏色和質(zhì)地的考慮。用作金鑲玉的襯紙要考慮到原書頁紙張的顏色和質(zhì)地,顏色不易過白也不易過暗,質(zhì)地要相當,不能相差甚遠。④金鑲玉的下料計算。例如,原書頁尺寸為高25厘米,寬18厘米,整葉展開之后為高25厘米,寬36厘米,金鑲玉成書后尺寸預(yù)算為高30厘米,寬19厘米,那么下料裁切單張紙的尺寸為高40厘米+5厘米,寬34厘米+5厘米。下料時,要考慮主要紙張的簾紋,縱向為編制線的紋路,橫向為簾紋。還要考慮護頁的數(shù)量加進去,一般前三后二,每冊書就需要多加五頁;前二后二,每冊書就需要多加四頁;前二后一,每冊書就需要多加三頁。
3 金鑲玉何時要做
金鑲玉修復(fù)后的古籍外觀改變較大,和古籍修復(fù)最少干預(yù)、修舊如舊原則乍一看是相悖的,但實際上和保護古籍、延長古籍壽命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也是基于古籍外觀改變較大,所以它不是修復(fù)工作中經(jīng)常用到的,也被“冷淡”了,但我們也不能全盤否認,該做金鑲玉修復(fù)時還是要毫不猶豫地出手。
3.1 比較適合做金鑲玉的有以下四種情況
①書籍文字,尤其是提拔、批校之類的文字,是在天頭、下腳處靠近紙張邊緣,甚至是頂著紙邊書寫的,俗話說的“頂天挨地”稍有書籍磨損就會損失文字,這種情況要用金鑲玉的做法來保護書籍的資料價值。②書籍邊緣或者邊緣的局部破損、糟朽、焦脆、絮化、酸化嚴重,危及到內(nèi)文文字信息,做金鑲玉的修復(fù)來保護書籍的文字信息以及文字信息的載體紙張,避免書頁直接與外界接觸,防止紙張邊緣受外界磨損、碰撞等,進而起到保護古籍的作用。③古籍的天頭、下腳、欄框以外的空白處比較狹小,如前人不講究地修復(fù),古籍天頭、下腳處磨損或破損后直接把磨損或破損部分裁切掉,使得古籍天頭、下腳欄框以外的空白部分越裁越小,危機文字信息的時候,需要做金鑲玉的修復(fù)。④書品較小,不僅不方便翻閱而且給人一種局促感,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做金鑲玉,使書品適當變大,天頭下腳和書背按照比例適當都擴大一定尺寸,不僅拿在手里大小合適翻閱,而且感覺書籍舒展大氣很多。
3.2 可以考慮做金鑲玉但不是必須要做金鑲玉的情況
①書籍長寬比例不恰當?shù)囊?guī)格,如寬度和長度比較接近,俗話說的“胖墩”形狀的,可以通過做金鑲玉的方法,把天頭和下腳部位擴寬,這樣一來長度拉長了,寬度不變或者稍稍變動,使得長寬比例合適,從視覺和審美上給人舒適感。當然這種情況不是必須要做的,需要根據(jù)客戶的要求和書籍的具體情況來考慮。②書籍經(jīng)前人不恰當?shù)男迯?fù),比如天頭、下腳因破損沒有采用修補而是直接裁切掉破損部分,從而使書籍天頭、下腳變小,但不至于危機文字信息的時候,如果介意接補會使書籍上多出一層糨糊(因為糨糊修補后,書籍一旦保存不善而受潮,特別是在南方的話,糨糊就會因受潮粘連其他書頁;糨糊潮濕也有可能發(fā)霉、吸引蟲子;接補的地方因多一層糨糊,相對比沒有糨糊的書頁部分要硬一點,所以也是下一次破損容易斷裂的地方),就可以考慮金鑲玉的修復(fù)。③一套書籍因某種原因造成的開本大小不同,為了整齊劃一便于存放,根據(jù)實際具體情況可以考慮金鑲玉的方法。④一些稿本、抄本、毛邊本未經(jīng)裁切的和紙邊長短不一的、有毛邊的,如果想要其整齊劃一的效果,可以考慮金鑲玉的做法。
4 金鑲玉的優(yōu)點及缺點
優(yōu)點:①金鑲玉修復(fù)后的古籍,其天頭、下腳、書背三邊都有鑲襯出來的襯紙把書葉包圍起來了,所以襯紙可以更好保護書籍的天頭、下腳、書背,使其不易損壞。當書籍邊緣發(fā)生摩擦、磨損時,首先有大出來的金鑲玉襯紙被摩擦、磨損,而不會首先損毀原書頁,所以金鑲玉的襯紙起到了很好的保護書籍原書頁紙張的作用。②金鑲玉的書籍,從外觀來看比較規(guī)矩、美觀,因為經(jīng)過金鑲玉后書籍變得整齊、干凈,有一種重獲新生的感覺。從書籍內(nèi)部來看,金黃色的書頁鑲以潔白如玉的白紙,層次分明,更加凸顯書籍的高檔和珍貴。③金鑲玉后的書籍翻閱時書頁比原來挺實,更有“骨感”。如果原書頁是黃紙,那么經(jīng)過金鑲玉后,因黃紙后面襯了白紙,所以書頁看起來會更加舒適和清晰;如果書頁較薄,就會有后一頁的文字隱約的透過來,干擾讀者的視覺,經(jīng)過金鑲玉后,就會大大減輕甚至消除這種視覺干擾,使讀者更方便閱讀。
缺點:①從古籍的文物價值、資料價值以及后人考據(jù)等方面來看,原書的“舊貌”也都是豐富的歷史信息載體,所以改變了“舊貌”就等同于丟失了一部分歷史信息資料。②改變了原來的外觀形狀,如同黃丕烈記載的“不能睹其舊時面目”,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修舊如舊”和“最少干預(yù)”原則。③金鑲玉的襯紙直接緊貼著書口,在翻閱時,書口會受到金鑲玉襯紙折口的摩擦和沖撞,使得書口容易受傷裂開。④金鑲玉加入了襯紙,必會導(dǎo)致書籍比原來更厚,從而需要分冊裝訂,會和原始的書籍記載的資料冊數(shù)上有所出入,給后人的清查考證帶來干擾。⑤金鑲玉費工、費料,操作過程復(fù)雜。
5 感悟
古籍修復(fù)技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作為傳統(tǒng)技藝的匠人,我認為在古籍修復(fù)工作中,應(yīng)該一切以保護書籍為出發(fā)點去考慮,一切以延其壽命為目標,不因美觀而刻意為之,不因潮流而不為。
參考文獻
[1]孫毓修.中國雕版源流考.中國書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徐雁,王燕均.中國歷史藏書論著讀本[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0.
[3]黃丕烈.堯圖藏書題識[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