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菁芬
摘要:何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他們發(fā)自內心地樂于表達呢?我想到了開展“以班級作文報為載體,促進作文有效教學”的研究嘗試。以辦好班級作文報為栽體,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激發(fā)學生習作興趣:一、多方面積累素材,為豐富作文內容提供保障。二、多渠道選稿錄用,為體驗成功喜悅創(chuàng)設條件。三、多形式發(fā)表展示,為共同進步提高開設渠道。四、多角度點評講解,為習得寫作方法增磚添瓦。
關鍵詞:習作;素材;興趣展示;交流
中圖分類號:G623. 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1578(2018)02 -0273 -01
對于寫作文,學生經常覺得無從下筆,無話可寫。面對作文教學,多數(shù)老師也是費盡心思卻收效甚微。如何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他們發(fā)自內心地樂于表達呢?我認為班級作文報是激發(fā)學生習作興趣,提高作文教學有效性的一個很好的載體,于是我開展“以班級作文報為載體,促進作文有效教學”的研究嘗試,激發(fā)學生習作的興趣,讓我們的作文教學更有效。
1.多方面積累素材,為豐富作文內容提供保障
寫作素材是寫好文章的基礎。如多彩如畫的校園生活,幸福歡樂的家庭生活和廣闊豐富的社會生活中都是積累素材的渠道。特別是當天發(fā)生的比較新奇的事,適時引導孩子注意觀察,及時記錄,用“今日小記”的形式加以積累。與傳統(tǒng)的“日記”不同的是,小記記錄的是當日當時的所見所想,體現(xiàn)即時性;不限字數(shù),可以用三五句話記錄片斷,也可以是三五百字;結構不求完整,可以只是一個片斷,也可以完整地敘事;內容、體裁任由選擇。這樣,學生寫來感覺更自由,敘述更不受約束,所以也就更有話可寫。每次要寫單元作文或主題式日記時,學生就可以從小記中迅速找到所需材料,再進行加工,這樣描寫更真實,內容更豐富,學生也不會在習作時去生編硬造,顯得空洞干澀。
旅游、身邊事物、親歷實驗、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等都是值得積累的素材。在生活中想方設法去調動孩子的各種感覺器官,引導挖掘其中的“寶藏”。久而久之,孩子們就學會了從生活中發(fā)掘素材,從而積累了豐富的寫作內容素材。
2.多渠道選稿錄用,為體驗成功喜悅創(chuàng)設條件
《班級作文報》首先會從“今日小記”中選稿,學生最喜歡看這類文章。這類習作最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最能引發(fā)學生的閱讀感慨和表達欲望,也最能讓學生習得方法,易于積累運用。
還有一類作品選自孩子在各類作文比賽中獲獎的作品。把獲獎作文刊登在作文報上,既可以讓獲獎的同學享受成功的喜悅,又可以帶領其他學生從同學寫作的成果中去分享快樂,并從他人的作文中得到的啟示、收獲。
其他還會在語文課本上每個單元習作、課堂小練筆、隨筆等中選稿。這樣可以讓學生們從中讀到同伴優(yōu)秀的文章,同樣的習作要求能讓大家更好地發(fā)現(xiàn)別人文章的優(yōu)點,看清自己的不足,學到更多的寫作方法,更有效地提高整個班級的寫作水平。
為了讓更多孩子得到展示機會,從中體驗成功快樂,我堅持“差異標準、隔期錄用”的原則。針對不同的學生,錄用的標準有所不同:優(yōu)秀生的標準點高,要求選材精巧,構思新穎,描寫生動;中等生構思新穎,在自身水平上有明顯進步,經修改能成范文的予以選用;對于習作能力弱的孩子,只要有進步,哪怕只是一句生動形象的描寫,或《課堂練習本》中精彩的造句,都給予機會發(fā)表。每期作文報發(fā)表的作品我們都會進行登記,以統(tǒng)計孩子的發(fā)表情況,對錄取率高的給予表揚及相應獎勵,沒發(fā)表過的則會降低標準優(yōu)先錄用作品。盡量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報卜右名”。
3.多形式發(fā)表展示,為共同進步提高開設渠道
有了優(yōu)秀作品,通過《班級作文報》發(fā)表,展示給其他同學欣賞、學習,是我們研究試驗的一個重要內容。
我們的《班級作文報》A3紙大小,雙面打?。挥锌^、有插圖;初期內容是隨機選取,后來慢慢開始有了專欄和專題。除了初期的選稿由老師進行外,后期的篩選、編輯、排版、美工全部是由學生完成。每一期都推選5位學生代表組成評審小組,對老師初期選出的作品進行評審篩選,最終選定7 -12篇佳作,由作者在老師指點下再次精心修改。內容確定后,交由學生進行編輯排版(剛開始是在老師指導下完成,后來學生基本能獨立完成),配以合適的插圖,完成報紙的設計,最終復印后人手一份發(fā)到孩子手里。由于經費原因,作文報印發(fā)時是黑白的。我在組織孩子閱讀、點評后,鼓勵他們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對黑白作文報進行加工,涂上顏色;在學生完成配色后挑選最精美的再在班級墻報中展示。一期的班報除作者外,至少還要有10位同學的參與,一學期就能全班參與,真正成了集體智慧與努力的結晶。這樣一來,孩子們有自己的參與,作文報中有自己的付出,所以對班報的興趣與重視跟以前的“佳作園地”不可相提并論,他們會時時期待。
4.多角度點評講解,為習得寫作方法增磚添瓦
學生拿到作文報后,老師利用早自習或午休時間組織進行“集體同閱讀”。每一次都會有評價要求。如:仔細閱讀報上的每篇作文,并選擇其中的一二篇給予評價,評價要點:①題材是否符合題目和中心的要求?②語句是否通順生動,語言是否準確精妙?③哪些地方值得你學習,哪些地方還有欠缺?你有更好的修改方法嗎?學生在自主讀完作品后,進行小組合作,倡導見仁見智,在發(fā)現(xiàn)中討論,在討論中升華。學生在交流、探討中能從中得到提高。在評價中知道什么樣的文章是好的,是讀者喜歡的。每個學生都成為了評價的主人。
在自主討論評價的基礎上,老師再確定一個主題進行集體討論。比如:“治套話病”、“關注心理描寫”、“場面描寫”、“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等。講評內容少而精,讓學生更明確習作目標,更清晰每個主題的不同特點,都有側重點,抓住一個小小的訓練點,走進去,講透,讓學生習得寫作方法。
在交流評價結束后,學生會從本期班報中自行選出三篇文章填寫在班報的《評價欄》上,然后小組下發(fā)《評價表》進行登記后再統(tǒng)計,教師也參與到評價中。對于獲前三名的作品加倍發(fā)放“作文積分券”。
總之,作文教學改革,首先要改革就作文談作文的狹隘觀念。寫作能力的提高,是一項相當復雜的工程,這工程,遠遠超過“課堂教學”的范圍。寫作不只是文字表達的技巧與能力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認識、道德修養(yǎng)與多種思維能力的問題。有了興趣,有了自主性,有了主觀能動性,再加上同伴的引領,方法的習得,寫作將不再是難題。促進作文的有效教學,還有許許多多方面要繼續(xù)深入研究,有許許多多事情要細細去做,我們將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