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綺璘
摘要:基于田野調查對云南鶴慶龍珠村手工白綿紙工藝的概況、歷史、產品、工藝流程等進行闡述,從該村手工造紙工藝近60年的興衰演變,分析比較了工序、添加劑、工具、生產周期、紙張尺寸等因素的變化和原因,并對龍珠村手工白綿紙工藝的保護傳承發(fā)展提出了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有效結合、加強從業(yè)群體培訓、鼓勵創(chuàng)新、建立品牌等措施見解。
關鍵詞:白綿紙;手工造紙;非遺傳承
中圖分類號:TS76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80/jissn0254508X201802013
1龍珠村手工白綿紙概況
我國云南省的大理鶴慶一直以生產白綿紙馳名,民國時期,羅養(yǎng)儒在所著的《云南掌故》中描述鶴慶綿紙紙品優(yōu)良,行銷周邊各省,并用于印刷《滇系》《滇志》等重要地方文獻:“滇黔之綿紙,是一產于滇西鶴慶,一產于黔南興義,而每年出產之數量殊巨,各能有二三千馱運出。今撿云南官印局第一次印出之《滇系》、岑修《滇志》來看,即見是時之紙張美好也” [1] 。鶴慶縣手工白綿紙工藝于2009年被云南省列入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保護項目名錄。白綿紙的生產主要集中在六合鄉(xiāng)、龍珠村一帶,這些村寨大都靠近野生構樹山林(見圖1),系漾弓江或支流流經之地,許多村子都有過造紙的歷史,龍珠村的北邊還有以“紙廠”命名的村子。
鶴慶縣松桂鎮(zhèn)龍珠村的村民現今仍以生產手工紙為農副業(yè),該村生產的紙張有白綿紙和竹紙兩種,以白綿紙為主。白綿紙所用原料為構樹皮,采購自金沙江河谷附近的中江、朵美等地以及老撾、泰國。村內現有小型手工造紙作坊5戶(見圖2),50余人從業(yè),每年造紙的時間從春節(jié)初八開始,至四五月農忙時停歇,七八月雨季不開工,九月再做至年底。龍珠村所產白綿紙韌性強不易撕裂,紙張輕盈紙色瑩白,防腐防蛀久不變色,可長期保存,廣泛用于古籍修復、書寫、包裝、印刷、冥用等。2016年全村白綿紙產量在5000萬張左右,所產紙張大部分銷往福建、貴州、西雙版納等地供普洱茶廠做包裝用紙,少部分作為宗教用紙用于抄經寫經,部分作為冥用紙張祭祀裹尸,也有供給鶴慶、巍山等地作為書寫用紙使用。
龍珠村手工造紙的歷史久遠,當地人說已有十多代人的歷史[2],一些居民稱他們家祖上在清朝時便用竹子制造冥用紙,到現在還保留著紙坊印章[3]。龍珠村周圍盛產毛竹,所以最初生產的是竹紙,據一些調查文獻稱,龍珠村的白綿紙工藝是從東邊的六合鄉(xiāng)靈地村傳到降子香,再由龍珠村造紙名人尹相卿從降子香帶到軍營村發(fā)揚光大的[4]。龍珠村的造紙工藝屬于抄紙法體系,與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中造紙的方式很接近,從備料到成紙再現了我國古代傳統(tǒng)造紙的制式,被稱為再現古代造紙歷史的“活化石”[5]。昔日的龍珠村家家戶戶造紙,鼎盛時期全村有五六百戶從業(yè),隨著現代機械造紙工業(yè)對手工造紙業(yè)的沖擊,龍珠村已失去往昔的輝煌,到2016年,全村僅余五戶手工造紙作坊,盡管如此,這些造紙匠人仍在堅守手藝,近幾十年來,龍珠村的造紙工藝添加了部分現代生產工具與化學藥劑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其手工造紙工藝性質大體不變,基本保留傳統(tǒng)形式。
2龍珠村手工白綿紙工藝
21龍珠村手工白綿紙制造工藝流程
2014—2016年,筆者兩次前往龍珠村進行田野考察,現將所調查的白綿紙制作工藝流程記錄如下,過程示意圖見圖3~圖8。
(1)浸泡:將構樹皮在清水中浸泡3~4天,并刮除部分表皮,達到微發(fā)酵、軟化樹皮、清洗部分雜料的目的。
(2)腐蝕:用片堿(NaOH)進行腐蝕,片堿與構樹皮按質量15∶100的比例對樹皮進行腐蝕(預處理)2~3天。
(3)蒸煮:將腐蝕過的構樹皮放入鐵制甑窯中熬煮12 h。
(4)清洗:將構樹皮從甑窯中撈出,反復翻整清洗。
(5)漂白:將清洗過的構樹皮放入漂白池,以漂白粉與構樹皮按質量1∶5的比例進行漂白。
(6)二次清洗:將漂白過的構樹皮進行第二次清洗,此時黑皮、雜質基本褪色,構樹皮料為白色。
(7)打漿:將構樹皮料與用進口木漿板碎漿而成的混合漿料倒進電動打漿機器中進行粉碎攪打,打出紙漿倒入紙漿池待用。
(8)配漿:將紙漿倒入抄紙槽,加入水和少量聚丙烯酰胺,1 t紙漿加入約10 kg的聚丙烯酰胺,用木棍攪拌均勻后即配成可抄紙的紙漿。
(9)抄紙:將竹編紙簾扣放在竹木制的活動式抄紙架上,雙手握住紙架把手,先將木架往前推動,靠近人的一端浸入紙槽,拉回使整個木架浸入漿中,來回推動2次,使紙漿分布均勻,取出紙簾,將紙張反扣在紙馱架上,即完成一次抄紙。
(10)榨水:將抄好的紙馱放置瀝水1天,用榨架壓榨出部分水分。
(11)貼紙:在通風良好的晾紙通道墻面用棕刷刷上米粉和水混合的米湯,一張張從上到下錯位重疊貼上,紙與紙之間上下錯位2~3 cm的距離。
(12)干燥:紙張在晾紙通道中風吹陰干,日照充足時也可在朝東的墻面上晾紙,也可在加熱的通道墻壁上烘干。風干時間是2~4天,加熱烘干則1天即可。紙張干透后逐一揭下整理,按100張一捆進行包裝售賣。
22龍珠村手工白綿紙造紙工藝的演變
紙槽諺云:片紙非容易,措手七十二。傳統(tǒng)手工造紙工藝復雜繁瑣,薄薄一張紙,背后是造紙匠人多日的辛苦勞作。比較1950年前后張鶴松、1998年李曉岑、2008年段德三、2011年吳世磊、2016年筆者等各位學者所做的龍珠村白綿紙考察結果,并進行研究發(fā)現,60年間,龍珠村的手工白綿紙造紙工藝與傳統(tǒng)工藝已有許多不同之處,現對1950—2016年不同的工藝流程進行總結。
221不同時期的工藝流程
(1)1950年前后:泡構→漿灰→蒸灰皮→洗灰皮→揉灰皮→洗麻殼→蒸熟料→洗熟料→撕料→打構→切構→打槽→滑水→抄紙→烤紙,成紙需要30~40天[6]。
(2)1998年前后:浸泡→加石灰→蒸料→去灰→壓榨→二次蒸料→洗滌→舂碓→加藥→撈紙→榨水→烤紙,成紙需要30~40天[1]。
(3)2008年前后:浸泡→蒸煮→漂洗→去皮→堿化→二次蒸煮→去堿→粉碎打漿→稀釋紙筋→兌漿加滑水→抄紙→榨水貼紙→烘干,成紙需要30~40天[7]。
(4)2011年前后:浸泡→蒸煮→洗滌→打漿→調和→抄紙→壓榨→曬紙,成紙需要15天[3]。
(5)2016年前后:浸泡→腐蝕→蒸煮→清洗→漂白→二次清洗→打漿→制漿→抄紙→榨水→貼紙→干燥,成紙需要10天。
222不同時期的變化
通過比較,可發(fā)現不同時期產生了如下變化:
(1)工序的變化:1950—1998年間,流程中的撕料(把條狀的潮濕構樹皮撕細)、打構(構樹皮撕細后用平底碓舂打,邊舂邊翻,使其成厚約05 cm,面積04~05㎡的薄片)、切構(將成為薄片的構樹皮卷起來切成寬約5 cm的小片)環(huán)節(jié)改變?yōu)橹苯郁╉苑绞剑ㄅc制作竹紙一樣);1998—2008年間,簡化了第一次蒸煮洗滌后的榨水環(huán)節(jié);2008—2011年間,蒸煮程序從2次變?yōu)?次,清洗程序從2次變?yōu)?次;2011—2016年間,因加入漂白環(huán)節(jié),清洗程序又變?yōu)?次。
(2)試劑的變化:1950—2011年間,用石灰、草木灰來腐蝕,用沙松樹根汁作為紙藥;2008—2011年間,開始采用燒堿、石灰、漂白粉來蒸煮腐蝕、漂白,改用化學合成劑聚丙烯酰胺作為紙藥。
(3)生產周期的變化:浸泡時間縮短,2011年前后從10余天縮短為3天;蒸煮時間縮短,傳統(tǒng)工藝使用石灰、草木灰蒸煮,每次各需3天,2011年前后僅需蒸煮12 h左右;洗滌時間縮短,傳統(tǒng)工藝在2次蒸煮后分別洗滌,總的洗滌時間有20余天,而2011年前后洗滌時間只需1~2天;打漿時間縮短,2011年前后采用機器打漿可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紙漿。目前,造紙的總周期已從1950年的30~40天縮短為現今的10天左右。
(4)工具的變化:1950—1998年,使用的是手持式紙簾,一次只能抄1張紙,1998年后使用的是頂端固定活動式抄紙架,紙簾一次抄3張紙,大大提高了抄紙效率;2011年前后用電動打漿機代替?zhèn)鹘y(tǒng)的人力舂碓。
(5)紙張尺寸的變化:1950年前后所造白綿紙尺寸為45 cm×25 cm,還有另外一種比白綿紙較厚較大的茶票紙,尺寸為90 cm×50 cm;1998—2008年所造白綿紙尺寸基本都為52 cm×50 cm左右;2008年前后所造白綿紙尺寸46 cm×46 cm;現在的白綿紙尺寸是根據普洱茶茶餅包裝紙43 cm×43 cm的尺寸而設置的,這樣可以最大限度減少邊料浪費。
龍珠村手工白綿紙造紙工藝在近60年間出現了工序簡化、生產周期縮短、造紙藥品工業(yè)化、生產工具現代機械化等改變,主要是由于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的上漲,紙張市場的需求變化,現代機械造紙工業(yè)的競爭等原因所致。從傳統(tǒng)手工藝的傳承和發(fā)展來看,這些變革有好有壞,生產時間縮短、生產工具現代機械化使整體工作效率提高、降低勞動力成本,但藥品試劑的改變,使白綿紙紙張變脆、不夠柔韌。手工行業(yè)為了適應現代工業(yè)社會所做出的這些妥協(xié)性改變是無奈且必然的,否則手工紙更難生存。
3龍珠村手工白綿紙造紙工藝的保護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
手工藝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手工制品個體間的個性化差異,是工業(yè)流水線千篇一律的制品無法替代的。紙張是文化記錄的載體,手工造紙承載著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民間智慧,如果不保護傳承,將很快消失。龍珠村地處滇中,卻保留著與我國古代內地相似的手工造紙工藝,是研究云南歷史、文化、科技變遷等的寶貴活態(tài)資料。從龍珠村手工白綿紙工藝近60年間的變化來看,如果不做好該工藝的保護傳承發(fā)展,將出現全盤現代化或者消失的危機。要保護龍珠村手工白綿紙造紙工藝,讓傳統(tǒng)工藝重煥光彩,可采取以下措施。
31提高重視采取保護
首先必須提高龍珠村造紙匠人、鶴慶縣文化主管部門、地方高校、民族文化研究部門、學者對手工造紙工藝及其文化價值的重視。通過工藝文化推廣、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藝展示、建設工藝傳承館等措施讓更多的人了解龍珠村白綿紙工藝的造紙歷史、文化精髓、活態(tài)存在的價值意義。通過影像記錄、工藝整理、產品分析、古紙收集收藏等方式留存白綿紙制造工藝。
32注入環(huán)保意識改良傳統(tǒng)工藝
鶴慶地區(qū)的白綿紙原料構樹皮消耗量非常大,六合鄉(xiāng)、龍珠村等地區(qū)周邊的野生構樹資源已經砍伐殆盡。構樹生長快,輪伐期短,鶴慶地區(qū)應盡快人工種植構樹,建立原料基地,使白綿紙原料達到自給自足。傳統(tǒng)紙坊習慣將造紙廢水直接排入河道。2015年起,為配合保護漾弓江的環(huán)保工作,龍珠村各紙坊的腐蝕(預處理)、洗料、制漿環(huán)節(jié)已統(tǒng)一轉移到西邑鎮(zhèn)一家制漿廠進行,這使河道水質有明顯改善。傳統(tǒng)紙藥沙松樹根的采伐對林業(yè)造成破壞,目前使用聚丙烯酰胺又使紙張質量下降,李曉岑等學者早在1998年就提出向祿豐等地的手工造紙作坊學習的建議,可使用仙人掌汁代替[8]。對傳統(tǒng)工藝的活態(tài)保護應盡量還原工藝原貌,在不改變產品質量、不改變工藝本質的前提下改良部分生產環(huán)節(jié),適當采用現代化模式提高生產效率更有利于手工藝持續(xù)發(fā)展。
33擴大從業(yè)人群加強培訓
龍珠村造紙從業(yè)者多為中年人,年輕人很少,沒有新生力量就沒有發(fā)展活力??赏ㄟ^舉辦工藝培訓班、講座、實行傳承人學徒制等方式,鼓勵更多本地年輕人、返鄉(xiāng)人員加入。該村現有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尹旺松、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國弟、鶴慶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高銀寶等12人,但僅憑十余人的力量是無法復興一門傳統(tǒng)行業(yè)的,應鼓勵更多優(yōu)秀造紙藝人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身份,并為傳承人提供培訓,從歷史文化、創(chuàng)新意識、品牌建設等方面提升工藝匠人的文化內涵。定期邀請專家、學者、設計師、其他地區(qū)知名造紙藝人等舉辦合作交流,為本地工藝人搭建切磋、探討、合作的平臺。
34鼓勵創(chuàng)新建立品牌
鶴慶白綿紙在云南省有很高知名度,這是龍珠村白綿紙開拓市場建立品牌的基礎優(yōu)勢。目前龍珠村白綿紙的銷售渠道局限于茶葉包裝和民間書寫用紙,產品利潤空間狹小。龍珠村的白綿紙從紙張的定量、耐折度、撕裂度、抗張強度等方面均符合傳統(tǒng)手工紙張中的書畫用紙標準 [9],如張國弟生產的綿竹書畫紙(見圖9)、尹旺松生產的白綿宣紙和東巴藝術紙均適用于書法、繪畫、版畫等美術創(chuàng)作(見圖10)。
可針對云南省內美術院校、美術協(xié)會、書畫愛好者進行書畫用紙推廣。還應加強藝術紙、紙藝產品的開發(fā),如張國弟于2016年研發(fā)的綿麻工藝紙參展鶴慶旅游文化節(jié)獲得好評。尹旺松是村里較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一位匠人,他通過紙漿原料的混合、調整不同配比以及改進抄紙工藝,研制出不同類型的書畫用紙、花草紙、工藝紙,紙張?zhí)攸c各有千秋。他有明確的個人品牌意識,其個人手工紙名號為“萬松記”,在他的產品外包裝上均可見到他所刻印的“萬松記”印章圖案,這些創(chuàng)新思想和品牌意識都十分值得其他匠人學習。
4結語
現代工業(yè)文明對傳統(tǒng)手工藝的沖擊是不可避免的,手工紙屬于極易被取代的產品,不只是龍珠村的白綿紙工藝,整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乃至全中國,手工造紙技藝衰退嚴重[10]。鶴慶白綿紙自古馳名,目前仍保留手工制作白綿紙工藝的村落不多,龍珠村是其中之一。龍珠村的白綿紙有極高的藝術欣賞、日常使用、工業(yè)印刷包裝等價值,從該村白綿紙工藝近60年的興衰演變可看到,對這項傳統(tǒng)工藝的保護刻不容緩。無論是造紙藝人、政府、文化管理部門、學者都應高度重視,結合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歷史文化傳承,整理出保護發(fā)展的措施。鼓勵年輕人加入這門古老的行業(yè),積極創(chuàng)新,建立地方個人品牌,使手工白綿紙工藝可持續(xù)發(fā)展重新煥發(fā)異彩。
參考文獻
[1]Luo Yangru. Yunnan History[M]. Kunming: Yunnan Nationalities Press, 1996
羅養(yǎng)儒. 云南掌故[M].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6.
[2]Li Xiaocen, Zhu Xia. Handmade Paper Made by Ethnic Minorities in Yunnan[M]. Kunming: Yunnan Fine Art Publishing House, 1999.
李曉岑, 朱霞. 云南少數民族手工造紙[M]. 昆明: 云南美術出版社, 1999.
[3]Wu Shilei, Li Xiaocen. Study of Yunnan Heqing Traditional Craft of Baimian Paper[J].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2(4): 14.
吳世磊, 李曉岑. 云南鶴慶傳統(tǒng)白綿紙工藝的考察[J].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4): 14.
[4]Li Xuelong, Zhao Shuxing. Longzhu VillageImage Culture of Bai Nationality Village in China[M]. Lanzhou: Guangming Daily Publishing House, 2014.
李學龍, 趙樹興. 龍珠村中國白族村落影像文化志[M]. 蘭州: 光明日報出版社, 2014.
[5]WANG Shiwen. A Preliminary Study on Origin of Ancient Paper Making in Yunnan Minority Nationalities(Abstract)[J].China Pulp & Paper, 1995, 14(4): 61.
王詩文. 云南少數民族古代造紙源流初探(摘要)[J].中國造紙, 1995, 14(4): 61.
[6]Zhang Hesong, Du Kuanhuo. Outline of Baimian Paper Papermaking in Heqing[A]//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ommittee of Culture And Learning of The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Dali. Selected historical data of DaliFifth Handicraft industry[M].Kunming: Yunnan Nationalities Press, 2009.
張鶴松口述、杜寬活整理. 鶴慶白棉紙抄造略述[A].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員會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大理文史資料選編第五輯手工業(yè) 工業(yè)[M].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9.
[7]Duan Desan. Handicraft Paper Making Technology of Bai Nationality in Heqing[C]//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Symposium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Yun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8.
段德三. 鶴慶白族手工造紙技術[C]// 云南省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昆明: 云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8.
[8]Zhu Xia, Li Xiaocen. Handmade Papermaking of Bai Nationality[J]. 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1998(6). 77.
朱霞, 李曉岑. 白族的手工造紙[J].云南社會科學, 1998(6): 77.
[9]Li Zhongyu. Study On The Durability of Historical Archive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Yunnan Based on Handmade Paper[D].Kunming: Yunnan University, 2012.
李忠峪. 基于手工造紙的云南少數民族歷史檔案材料耐久性研究[D].昆明: 云南大學, 2012.
[10]Zhang Jianshi.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Handmade Paper Heritage of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Southwest China[J].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2011(3): 16.
張建世. 西南少數民族傳統(tǒng)手工造紙遺產的保護初探[J].中華文化論壇, 2011(3): 16.
[11]ZHOU Wenjuan, ZHONG zhou. Craft and Inheritance Factors of Sihui Paper[J].China Pulp & Paper, 2016, 35(1): 74.
周文娟, 鐘周. 會紙工藝傳承的意義[J].中國造紙, 2016, 35(1): 74.CPP
(責任編輯:馬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