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土州
客機越過埃及西部沙漠,飛經突尼斯、阿爾及利亞上空,俯瞰由摩洛哥王國綿延而來的阿特拉斯山,使我想起一個古希臘神話故事。傳說中這里的天空是由巨人阿特拉斯用自己的雙肩支撐起來的,使世界的邊涯才移到阿特拉斯山一線,因此,人們稱阿特拉斯山為巨人山。古代阿拉伯人把巨人山下的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所在的北非地區(qū)叫做“馬格里布”,即“阿拉伯西方”的意思。由于馬格里布西、北、東三面環(huán)海,南部又是世界最大的沙漠一一撒哈拉,活像與世隔絕的島嶼,因此又稱它“西方之島”。
巨人山下訪古
摩洛哥是非洲城市最多的國家之一。首都拉巴特,以阿拉伯式宮殿、寺院和高塔等建筑聞名于世。然而和它媲美的名城多著呢。就以北部古城非斯來說,從公元九世紀至本世紀初的1300年間,都是摩洛哥歷代王朝的首都,整個非斯舊城就像一座博物館。
非斯坐落在阿特拉斯山北坡的一條山谷中,分舊城和新城兩部分。汽車在舊城門旁停了下來。我們邁步入城,穿行在迷宮般的狹窄街巷,只見街巷兩旁店鋪鱗次櫛比,貨物琳瑯滿目,各色打扮的行人摩肩接踵;空氣里飄散著羊皮制品昧兒和嶄新木器的油漆昧兒,耳旁不時傳來敲打銅、銀、鐵器的叮當聲;街上每隔一段距離設有露天供水站,過路人可隨時喝到清涼的泉水。身穿阿拉伯長袍的農民,用泉水洗手洗臉,然后席地做祈禱。導游告訴我,這里的地下筑有許多水管,直通河谷和山上,把水引下來。舊城的水管密如蛛網,通向每家每戶庭院,總長達70公里。水管全用石塊砌成,有的專引泉水,供飲用;有的專引河水,供農田灌溉和作坊用水:還有專門用來排污水的。當我得知這些水管是第一個伊斯蘭王朝初建非斯城時設計的,心里感到非常欽佩。
我們路過卡魯因清真寺一一卡魯因大學的一部分。這所大學初建于公元859年,比歷史悠久的英國牛津大學還早390年,恐怕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學了。在大學圖書館,我們遇到一位摩洛哥學者,他正在研究一部7000多頁的詩集。導游說,這詩集是十二世紀一位阿拉伯名醫(yī)寫的,他將各種疾病及處方寫成詩流傳了下來。真有意思!
城北的古城堡是古代王宮,現(xiàn)在仍保持著原樣,辟有陳列室,陳列著許多文物,其中還有我國古代傳入摩洛哥的文物呢。
登上非斯最高處,古城景色一覽無余:近處橄欖樹郁郁蔥蔥;遠處琉璃瓦頂?shù)膶m殿散落在阿拉伯式建筑群中;造型奇特的清真寺多得數(shù)不清。真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式古城!
白色的城
參觀了非斯古城后,導游決定陪我去鄰國阿爾及利亞首都一一阿爾及爾游覽。
阿爾及爾是座依山傍海的美麗城市,它給我最深的印象是“白”:一幢幢白色建筑物,掩映在綠浪起伏的樹叢中:一輛輛白色小汽車,行駛在平坦的大街上;一群群穿著白色衣服的行人,漫步在林蔭道上;就連那國旗也主要是由白、綠兩色組成。難怪人們把過座城市稱為“白色的城”了。
和馬格里布許多歷史名城一樣,阿爾及爾也分新舊市區(qū)。不用說,舊市區(qū)充滿典型的阿拉伯情調,但我們更多的時間是在新市區(qū)瀏覽。這里的海灘和山坡種滿了松樹、雪杉和挺拔高大的棗椰樹;每座住宅都被濃綠擁抱著,寬敞而整潔的街道兩旁,隔不多遠就有一座漂亮的街頭公園,兒童在嬉戲,老人在休息;天空藍得那樣可愛;空氣里散發(fā)著花草的芳香,氣候宜人。阿爾及利亞自北向南可以劃分為地中海沿岸平原、阿特拉斯山地和撒哈拉沙漠三個自然帶。阿爾及爾就在地中海平原的中段,具有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沿海有一種叫木栓櫟的樹,為了減少蒸發(fā),長著很厚的樹皮。酒瓶上的軟木塞就是利用這種樹皮做成的。我和導游特地去看了看采下來的木栓櫟樹皮。阿爾及利亞朋友說,樹皮隨采隨長,對樹木無損害。
在非洲,阿爾及利亞是僅次于蘇丹的第二大國,可是國土的90%以上是沙漠。正像埃及依賴尼羅河三角洲一樣,阿爾及利亞的農業(yè)全仰仗于地中海沿岸平原。這窄窄的平原物產豐富,尤其盛產水果,就以葡萄來說,用來釀成的酒還向盛產葡萄酒的法國出口呢!
古文明的櫥窗
聽說聯(lián)臺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公布的首批文化與自然遺產中,有三處在突尼斯。因此,我決定去突尼斯看看,并從那里深入撒哈拉大沙漠。
我來到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訪問了位于城北17公里的迦太基。在擁有200多處古建筑遺址的突尼斯,迦太基被稱為地中海沿岸各種古文明匯集的櫥窗。古城本是來自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人于公元前九世紀建立的。當時迦太基帝國很強盛,后來被強盛起來的古羅馬帝國打敗,繁榮的迦太基城被毀?,F(xiàn)在看到的迦太基遺跡,大都是古羅馬重建迦太基時留下的。真是歷盡三千年滄桑,幾經興廢?。?/p>
來這里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有的擁向宏偉的迦太基博物館;有的則對各種古建筑的斷垣殘壁感興趣;有的專心致志地研究石碑、石柱、雕像和鑲嵌畫。在古羅馬競技場遺址附近,突尼斯考古學家于發(fā)現(xiàn)一尊潔白的大理石雕像,雕的是賽馬騎士,造型優(yōu)美,栩栩如生。一位考古老專家說,從雕像可以知道,早在古羅馬時期,當?shù)厝司褪窒矏鄹鞣N競技活動了。
我對那些五彩繽紛的鑲嵌畫很有興趣。據(jù)說,這些用小石塊拼成的“畫”,在許多突尼斯人家里如同地毯一樣普遍,歷史學家研究突尼斯還是從鑲嵌畫開始的呢。
回到突尼斯城以后,我參觀了巴爾杜博物館。這兒珍藏著突尼斯各個歷史時期的鑲嵌畫,金碧輝煌,賞心悅目。每一幅鑲嵌畫都有自己的主題,都包含著一段動人的故事。
沙漠之門
沙漠之門就是進入沙漠的門戶,在馬格里布三國都有。我從突尼斯城來到突尼斯南方的沙漠之門一一杜茲鎮(zhèn)。這是一片綠洲,棗椰樹郁郁蔥蔥,小溪流水潺潺。在這里,游客們租用駱駝作為交通工具。駱駝既耐渴又耐勞,被稱為沙漠之舟。在租駱駝的時候,一位中年人認出我是中國人,他高興地握著我的手,并作自我介紹。他姓嚴,是從臺灣來非洲考察生物資源的,已經幾次深入大沙漠了。對于浩瀚的撒哈拉,他可熟悉了。撒哈拉西起大西洋岸,東臨紅海,綿延5600公里;北自地中海和阿特拉斯山,南到北緯13°左右,縱深1600公里,跨埃及、蘇丹、利比亞、乍得、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尼日爾、馬里、毛里塔尼亞和摩洛哥等十幾個國家,面積達900萬平方公里,比澳大利亞還要大。
我們進入茫茫沙海以后,嚴先生說,撒哈拉并不全是眼前這樣的沙海,有好多是光禿禿的石頭荒漠。在阿拉伯語中,“撒哈拉”就是“火荒漠”的意思。說著,我們來到一座大沙山頂部,放眼望去,只見無邊沙海,仿佛波濤滾滾,連綿起伏,雪白的云母片在黃沙中閃閃發(fā)光。不一會兒,狂風突起,飛沙鋪天蓋地襲來,真是無孔不入,鼻孔、耳朵和衣領里全灌滿了沙塵。阿拉伯人扯起長袍一裹,連頭帶身體包得嚴嚴實實,任憑風沙肆虐,而我們這些外國人卻束手無策,個個叫苦不迭。幸好,一會兒就風平沙靜,但太陽似乎比剛才更加烤人。
“好渴??!”我晃了晃水壺,水早喝光了。虧得嚴先生水帶得多。半壺水下肚,汗似乎多了些,但終究比不上蒸發(fā)力,汗一出來立刻被蒸發(fā)干。又熱又渴,難受極了??蓢老壬f這還不算熱,再往大沙漠里面走,沙丘上的溫度可把肉和蛋烤熟。他說,尼日爾和上沃爾特的母雞只管生蛋不必孵蛋,因為那里即使是陰涼處的氣溫,也完全夠孵蛋條件。有人在利比亞的阿濟濟亞,測得陰處氣溫達58℃。我想,這也許是世界最高的氣溫記錄了。但一到夜里,氣溫會驟然下降,有時競降至15℃。暴熱驟冷,巖石經反復的熱脹冷縮,由大塊碎裂成小塊,由小塊變成砂粒。正在被破壞的山崖,被風雕刻成奇形怪狀,就像《一千零一夜》里的魔鬼城。嚴先生告訴我,他曾在大沙漠里過夜,常常聽到各種可怕的尖叫聲,后來發(fā)覺這些聲音有的是巖石崩裂時發(fā)出的,有的則是砂粒沿沙丘滾動時發(fā)出的。
在沙漠中旅行,常??吹届`活的小動物在面前一竄而過,然后鉆入一個不顯眼的地洞。嚴先生說,地下又陰涼又安全,就連沙漠區(qū)的柏柏爾人也喜歡住在地下呢。后來他陪我參觀了柏柏爾人的井坑式住宅:在一個個大井坑底部,中央是一片空地,好比一般住宅的“天井”,井壁四周是一套套舒適的房間,人踏木梯出入井坑。在撒哈拉邊緣,這樣的住宅不僅可避免風沙襲擊,而且冬暖夏涼,適宜儲存糧食。
“就連植物也向地下求生存吶!”嚴先生邊說邊把他在大沙漠拍的植物照片拿給我看,其中有活了數(shù)千年的橄欖樹,它不太高,長在山崖的陰處,根系發(fā)達,可伸入地下10多米。有的草比較矮小,而它的根卻有好幾米長。不少植物的葉子部長有絨毛或一層蠟質。這些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從地下吸取水分,最小限度地控制水分從葉面蒸騰。嚴先生的話使我懂得了生物“適者生存”的道理。
嚴先生對撒哈拉沙漠了解得真多,就連它地下有多少石油和地下水都能說出數(shù)字來。更令人驚奇的是,他竟然說,荒涼、灼熱的撒哈拉在數(shù)千年前是肥沃的草原。他怕我不相信,從皮包里取出一疊照片,遞給我,說:“這是不久前從阿爾及利亞東南部的恩阿杰爾高原的山崖壁畫上拍下的。這上面的牛群和牧民圖說明,撒哈拉的過去并不是沙漠?!彼又f,“撒哈拉由一片肥沃的草原變成大沙漠的主要原因,是氣候變遷的結果,但是也不能否認,在漫長的歲月里,由于人們不了解自然規(guī)律,盲目地放牧、種植莊稼,破壞了自然植被,加速了沙漠化的進程。”我聽了覺得很有道理。聯(lián)想到如今全球都在開展植樹造林,這對于人類的生存該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