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貴
影視劇雖為藝術(shù)創(chuàng)作,大多數(shù)內(nèi)容不必較真,但涉及的中醫(yī)藥內(nèi)容,還是刨根問底,求真為好。
近期的熱劇《延禧攻略》中,稱“枇杷新葉有毒”,孕婦食用的珍珠粉被換成貝殼粉而致流產(chǎn),太醫(yī)院御醫(yī)開曼陀羅治失眠,筆者覺得其概念模糊,述說不清,缺乏文獻和科學依據(jù)。影視劇雖有戲說,但很容易引起誤導和錯用,故特以當今藥典和辭典為據(jù),將枇杷葉、珍珠、珍珠母(貝殼)、曼陀羅的性能應用簡介如下。
是薔薇科植物枇杷的葉,入藥歷史悠久,在我國南北朝時的藥物學著作中即有記載。其味苦,性微寒,無論新葉老葉均無毒,為止咳平喘藥中較常用的藥物。功能為清熱化痰止咳、降逆止嘔,可配伍用于多種咳嗽,尤以治療肺熱咳嗽為宜,還可用于胃熱嘔吐、呃逆,以及白喉、煩熱口渴等癥。
藥用必須先刷去毛、洗凈、切成絲片。用于止咳多經(jīng)蜜炙后用。如不刷去毛入藥,則可刺激咽喉,不但不能發(fā)揮止咳作用,反可使咳嗽加劇,甚至出現(xiàn)喉頭水腫、痙攣。當代個案用藥中,曾出現(xiàn)過頭暈、站立不穩(wěn)、動作不協(xié)調(diào)等不良反應的報道。但未見中毒和其他毒副作用的記載。不過,因其性偏寒,脾胃虛寒者和風寒感冒咳嗽者應慎用。個別文獻中尚記有“孕婦應慎用”。用量一般為6g~10g,且多用干品,不用鮮品。
珍珠,亦名真珠、蚌珠。來源珍珠貝科的馬氏珍珠貝等幾種貝,以及蚌科三角帆蚌等幾種蚌類殼中的外套膜受刺激形成的珍珠。隋唐時代引入藥用,其味甘、咸,性寒,其功以安神定驚、清肝明目為主,并有解毒生肌、潤膚祛斑的作用。明代李時珍推薦用于美容?,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珍珠主含碳酸鈣,達90%以上,具有延緩衰老、抗氧化、抗腫瘤、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褐素等藥理作用,在中藥學中歸入安神藥一類。實際上很多眼科藥和美容化妝品中用到了珍珠。入藥多須用豆腐煮制后,再研磨或用“水飛法”制成極細粉用。粉末多為乳白色,亦說類白色,珍珠外表顏色則有淺粉紅色、淺黃綠色、淺藍色等多種。內(nèi)服用量,每次僅能用0.1g~0.3g極細粉,且最好入丸、散用,不入湯劑;外用多以極細粉點眼、吹喉。珍珠細粉,如用舌頭去舔,不具砂粒感,微有腥味,味淡。在許多藥物著作中均記載,孕婦應慎用,兒童應慎用。
應為珍珠貝類之殼,即珍珠母,屬平肝息風藥,功能平肝潛陽、安神定驚、清肝明目,主要用于頭痛眩暈、心悸、失眠、肝熱目赤,含碳酸鈣亦在90%以上。其入藥歷史較晚,在近代的《中國藥學大辭典》中始載此物,但其名氣、價值未有珍珠顯赫,屬價廉易得之品,加之現(xiàn)代的珍珠母,不但有貝殼,還有蚌殼混而統(tǒng)之?,F(xiàn)代主要用于高血壓、頭痛、頭暈和肝熱目赤等癥。
珍珠與貝殼的區(qū)別:前已述及,珍珠多用極細粉,味淡,舌舔之無砂粒感,細膩可溶,色類白,較純。珍珠母(貝殼),無論生用還是制用,均應打成粗粉或粗粒,粗粉中均有銀白色的碎片或小顆粒,多為灰白色,或灰黃色,或淡黃色,稍有咸味,入湯劑多須先煎、久煎。
即洋金花,為茄科植物白花曼陀羅或毛曼陀羅的花,其味辛,其性溫,各種藥物著作均記載有毒,當代早已列入毒性藥品管理。功能平喘止咳、止痛、解痙,主要用治哮喘咳嗽、脘腹冷痛、風濕痹痛、肌肉疼痛、麻木等癥,古代尚用于外科麻醉。但文獻中未見有用于失眠的記載。
此物含茛菪烷型生物堿、茛菪堿、阿托品等成分,有抑制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麻醉鎮(zhèn)痛、減緩迷走神經(jīng)對心臟的抑制、興奮呼吸中樞、松馳支氣管平滑肌等藥理作用。內(nèi)服時應慎重,如入湯劑,一日量僅0.3g~0.5g,多入丸散用。有外感表證時,以及痰熱咳喘者和青光眼、高血壓病、心臟病、肝腎功能不全者及孕婦均禁用。否則,會致中毒和嚴重的不良反應。絕對不能把本品當安眠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