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信用卡已與現(xiàn)代人的生活、工作密不可分,善假于物,而不是被其所控,還需要謹慎對待。
1、小盧今年30歲,是個踏實肯干的年輕人。經過幾年創(chuàng)業(yè),開辦了一家企業(yè)。
隨著信用卡的普及,小盧也成了“卡族”,嘗到了使用信用卡的甜頭。不論是商場購物,請朋友吃飯,比過去現(xiàn)金消費都大方了許多。后來,業(yè)務發(fā)展了,小盧要四處跑,更感受到了信用卡的方便。特別是業(yè)務臨時需要資金周轉時,信用卡可以解燃眉之急,不用像過去那樣四處找朋友借賬了。
嘗到甜頭后,小盧愛不釋手,包里的卡越來越多。讓小盧沒想到的是,光想到甜頭沒想到苦頭,埋下了“卡奴”的隱患。
隨著手上的信用卡越來越多,小盧透支得也越來越厲害。原本想及時償還透支款的他,面對拖欠債務越來越多的情況,只能繼續(xù)透支,透支的錢一部分用來還債,另一部分償還先期的透支。隨著雪球越滾越大,小盧漸漸無力償還。最終,法院查明,小盧幾年里在多家銀行共辦了17張信用卡,透支近60萬元。他沒想到,自己不僅成了“卡奴”,而且成為一名罪犯,開始了服刑的艱難歲月。
2、小海是個20多歲的男孩子,剛工作一年。月收入不過2000多,卻辦了25張信用卡,導致債臺高筑,幾乎給個人和家庭造成滅頂之災。
一年多前,小海初為“卡族”,一下子就迷上了刷卡的瀟灑感覺,手上的信用卡越來越多,花錢越來越大方。小海光顧著瀟灑,很快淪為“卡奴”。不到一年,他手上的信用卡就多達12張,授信總額高達13萬元。而他全年的收入不過2萬多元。怎么辦?他只能靠向高利貸借款10萬元來償還信用卡欠款。父母得知后,傾盡所有才為兒子償還了債務。
沒想到的是,事情剛剛過去,不到半年工夫,小海禁不住瀟灑的誘惑,又從9家銀行辦出了13張信用卡。這回,不但欠了銀行十幾萬元,還欠了十幾萬元高利貸。最終,父母不得不賣房還債,一家人再次陷入困境。
信用卡是一種先消費后還款的小額信貸支付工具,講的就是信用。正是靠了這個信用,刷卡消費時才無須支付現(xiàn)金。信用卡的確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讓越來越多的人盡嘗信用卡消費的甜頭。然而,信用卡消費是把雙刃劍,讓很多“卡族”嘗到甜頭的同時,也讓一些“卡族”變成了“卡奴”
從心理學角度看,刷卡消費有如下心理隱患:
即時的心理快感:消費本身會給人帶來快感。僅憑一張卡片,就可以滿足購物和占有的欲望,當然是快意的事。所以,刷卡消費給人帶來比現(xiàn)金消費更多的即時快感體驗,更加刺激了人的盲目消費熱情,也打亂了消費的理性計劃。
盲目的心理錯位:信用卡里面有個信用額度。雖然道理上誰都知道,信用額度絕不等于消費實力。但是,許多人卻常常會出現(xiàn)心理錯位,把屬于債務范疇的信用額度,錯當成自己的消費實力。于是,刷起卡來就會糊里糊涂地透支,結果當然是不少麻煩在前面等著你。
責任的心理轉移:在使用信用卡的過程中,時常會感覺好像不過在做加減法,對自身的償還能力考慮不足,至少不需要即時為此付出代價。這樣,就在人的潛意識中回避了自己的還款責任,造成一種責任轉移的心理。如同戰(zhàn)爭中按一下導彈發(fā)射鍵,就足以使許多無辜的人喪生,而操作者當時不用面對殘酷的現(xiàn)場,從而轉移掉了自罪自責心理。
延遲的心理效應:購物是快樂的,花錢是痛苦的?;ㄥX的痛苦多少會抵消掉購物的快樂?,F(xiàn)金消費中,購物與付款緊密相連甚至是同步,這種痛苦抵消快樂的心理效應是即時的,因而是強烈的,有助于調控人的購物欲望。而在信用卡消費中,實際的現(xiàn)金支付遠在購物之后,這種痛苦抵消快樂的心理效應大大延遲了,從而削弱了自我調控能力,甚至會產生“不過是個簽名游戲”的感覺。
不同的心理賬戶:人們在金錢的管理上,除了現(xiàn)實賬戶外,頭腦里還另有一個心理賬戶。人們會把客觀上等價的錢在心理上劃歸到不同的賬戶中,從而影響著我們的消費決策。信用卡支出的錢與現(xiàn)金支出的錢,就被劃歸到不同的心理賬戶,讓人感覺刷卡的付出不同于現(xiàn)金的付出。心理學家的研究證實了這個現(xiàn)象。他們讓被試到餐館點餐,一組被試可用信用卡消費,另一組則只能支付現(xiàn)金。結果發(fā)現(xiàn),使用信用卡付賬的被試,消費大大超出支付現(xiàn)金的人。
正是因為信用卡消費存在諸多心理隱患,我們使用信用卡消費應該理性、理性,再理性,做好自我心理監(jiān)控,不讓自己淪為“卡奴”。
首先是進行心理自評。要想當“卡族”,不能光看別的“卡族”如何瀟灑風光,一定要先問問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對自己的心理特點進行基本的自我評估。如果你知道自己最大的特點就是缺乏理性不善自制,還偏要當“卡族”,那就無異于“飛蛾撲火”。對缺乏自制的人來說,最好的方法就是徹底不當“卡族”,放棄信用卡,使用儲蓄卡。這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盲目消費。這樣,雖然會讓你少了刷卡的瀟灑,卻是你永遠的福音。這是免當“卡奴”的第一關。
其次是經常心理自警。如果心理自評過關,已經入門當“卡族”了,也要不斷提醒自己,嚴格心理自制。一定要注意避免陷入心理誤區(qū),不要心理錯位,不要心理轉移,不要心理自欺,不要以為心理賬戶不同就可以不負責任。為此,還可以做成相關的警示語,放在自己經??吹降牡胤?,來促使自己時刻保持心理警覺,隨時消除可能的心理隱患,避免成為“卡奴”。
最后是操作心理自控。這就是操作上的自我心理調控問題了。這方面有人積累了經驗。比如,信用卡要量身定做,選擇適合自己的信用卡;信用卡在精不在多,給自己限定數(shù)量;限定卡債數(shù)量,不超過信用額度一半等。再如,可以采取關聯(lián)賬戶法。就是把信用卡賬戶與工資賬戶關聯(lián)起來,每月自動從工資賬戶上劃款到信用卡賬戶,來避免因為還款不及時形成的利息支出。又如,可以采取心理想象法。刷卡前延遲半分鐘,把刷卡想象成給人家點錢的情形,想象的越真切越好。這樣的心理活動過程,也會讓你的刷卡有所調控和節(ji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