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萍
2001年11月19日,北風呼嘯,寒風刺骨,在北京大鐘寺里,正在舉行一場學術(shù)報告會。只見一名中年學者用一根教桿指著永樂鐘上銘刻的梵文,認真地作著學術(shù)講解。
中年學者是季羨林的學生,他花了足足十年的時間,將永樂大鐘上的銘文考釋得一清二楚。對于這位學生的汗水和付出,季羨林心知肚明。
學術(shù)報告會開始前一周,這位學生特意邀請季羨林老師參加,季羨林欣然應(yīng)允,并對他的學生說:“你放心,到時候我一定不會缺席?!眻蟾鏁翘欤@位學生覺得天氣異常寒冷,于是特意跑去季羨林老師家里,勸說季老師不要去了。沒想到,季羨林堅持前往。
那天,兩個多小時的學術(shù)報告會,季羨林一直坐在臺下,頂著寒風,不動聲色,認真聽講,還不時地在本子上作著記錄。那時,季羨林已經(jīng)90歲高齡了,學術(shù)講解結(jié)束后,季羨林被凍得已經(jīng)開始流鼻涕,回到家就感冒了。12月9日,季羨林被送進了301醫(yī)院。站在季羨林老師的病床前,這位學生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事后,有人對季羨林說:“您這么大年紀了,沒必要在那里受凍兩個小時。再說,這些梵文都是您已經(jīng)研究過的?!奔玖w林說:“有必要,因為他講的有些是新東西,有的我還不了解,我要認真學習才是。”
先生之風,高山仰止。一個人的高貴,不在于他坐得有多高,而是哪怕他已經(jīng)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仍然不失對知識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