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渭河之源到東海之濱,從江南水鄉(xiāng)到青藏高原,從華北平原到武陵山區(qū),廊橋的分布范圍和豐富程度超乎很多人的想象……
除了“浙南閩北”“贛閩粵”“湘桂黔”三大主要的廊橋群之外,在我國大江南北,還分布著眾多的廊橋。它們有的呈小規(guī)模聚集,更多的則如星星點燈般灑落在各地?;蛟S不經(jīng)意問,你就會與它們相遇,而它們,也在用獨特的建筑語言.訴說自己的前世今生。
在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傳統(tǒng)意義的江南水鄉(xiāng)地帶,分布著不少景觀廊橋和亭橋,它們以石拱、石平橋為主,如蘇州拙政園內(nèi)的小飛虹廊橋、同里三亭橋、木瀆朱家小廊橋等。杭州西湖上也點綴著不少亭橋。小巧玲瓏,精致典雅。
江南亭橋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此橋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建造,當時,為了迎接乾隆皇帝南巡,當?shù)佧}商出資仿照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建成此橋。五亭橋如同出水蓮花綻放在湖面,既具皇家的開闊大氣。又透著江南的鐘靈毓秀。
江南水鄉(xiāng)廊橋群是實用形向景觀型發(fā)展的典范,它們坐落在水網(wǎng)地帶就是普通的交通工具,而身在園林,又立即充滿詩情畫意。
徽州地區(qū)也散布著數(shù)量較多的廊橋?;丈膛d盛400余年,富甲一方,他們的巨額財富常常用于購田置業(yè)、修祠堂、豎牌坊,同時也慷慨解囊,出資修橋鋪路,古徽州地區(qū)至今仍有數(shù)十座廊橋幸存?;罩堇葮蛑杏斜姸喙诺滹L(fēng)雅的石拱廊橋,它們和徽派建筑一脈相承,粉墻黛瓦。飛檐翹角。廊屋內(nèi)充盈著蔥郁的文氣,牌匾林立,楹聯(lián)密布,詩賦繞梁。
在徽州廊橋中,婺源縣清華鎮(zhèn)的彩虹橋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彩虹橋始建于南宋,出生于清華鎮(zhèn)的僧人胡濟祥眼見村里的木橋時常被洪水沖垮。于是立志為鄉(xiāng)人募資建橋。歷經(jīng)三年艱辛地化緣,再經(jīng)過四年建橋,一座長達140米的木平廊橋出現(xiàn)在鄉(xiāng)民眼前。傳說,在瓦匠蓋上最后幾片青瓦時,天空驚現(xiàn)一道燦爛的彩虹,胡濟祥認為這是吉兆,于是將橋命名為“彩虹橋”。世世代代的鄉(xiāng)民牢記胡濟祥的功德,將胡濟祥的牌位與治水英雄大禹王一同供奉在神龕中。主持建造廊橋的師傅胡永班的牌位也躋身其間,四時八節(jié)接受鄉(xiāng)民的香火。此橋最大的特點是根據(jù)汛期洪水的流向而確定橋墩的位置,從而造成了橋墩間距不等。雖然橋墩參差不齊,但在一百多米寬的溪面上并不覺得奇怪,反倒有了視覺上的新穎特別。走在木板橋上。那些上百年的橋板已被人們的足跡磨得凹凸不平,橋板的縫隙處,流淌出一條碧綠的清華溪。當年,多少徽商通過彩虹橋回到徽州,他們以胡濟祥為榜樣,捐獻銀兩。架起了一座座愛心橋。
“湘渝鄂”毗連地區(qū)的武陵山區(qū),也分布有近百座廊橋。由于在明末清初的戰(zhàn)爭中,四川、重慶的人口受到了空前損失,大量的湖南、湖北移民進入這一地區(qū),他們帶去了廊橋營造技術(shù),在與當?shù)赝良易?、苗族文化相融后,這一帶的廊橋以木平廊橋為主,也不缺乏大型的平梁伸臂式木構(gòu)廊橋和多孔石拱廊橋。
五龍村地處渝東南邊沿的武陵山腹地,位于武陵山土家族廊橋群中心地帶。陶淵明曾在《桃花源記》中對武陵山區(qū)有著詩意的描述,而這里的廊橋與桃花源一樣爛漫,五龍村的天生橋就是如此。它背靠五龍山,橫跨溪口河,周遭遍布葳蕤的樹木和扶蘇的竹影。天生橋是一座石墩雙檐長廊式木結(jié)構(gòu)平梁廊,長56米。寬7.5米,高8.5米,四墩五孔。橋首橋尾各建有一座威武的磚墻石門樓,門額上刻有“天生橋”三個古韻悠揚的大字。踏上天生橋的橋板,穿過長橋,就從浮華的外界走向了幽靜的“桃花源”。
和“湘渝鄂”廊橋群一樣,“甘陜川”毗連地區(qū)的廊橋也不顯山露水,而且規(guī)模比鉸小,但不缺乏精巧之作,如文縣的合作化橋、文具的康莊橋、康縣的龍鳳橋、平武縣的松橋等,其中文縣的合作化橋尤為出眾。這一帶的廊橋簡潔質(zhì)樸,少有華麗的裝飾。不禁讓人覺得,這里才是中國廊橋最早的發(fā)祥地。
2009年5月初的一天午后,文具石坊鄉(xiāng)村民馮志文帶著我走進了村邊一條羊腸小道,他走得飛快。一下子就把我甩在了身后,當我氣喘吁吁地登上白龍江一側(cè)山崗,順著馮志文手指的方向望去,合作化橋出現(xiàn)在我眼前。馮志文告訴我:“這里北面有泥山、南面有張家山、東面有楊家山、西面有柳元山,群山圍繞。通往陰平關(guān)只有走合作化橋一條路?!?/p>
陰平關(guān)自古扼守“隴蜀咽喉”,其險要程度堪與劍門關(guān)相媲。多少次朝代的興亡更替與這座廊橋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合作化橋古稱“陰平橋”,最早為鐵鏈式吊橋,魏國伐蜀以后橋址多次變遷,明末被匪寇焚毀后重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復(fù)建木橋,清咸豐六年(1856)重建玉壘關(guān)木橋,1949年12月。敗退的國民黨軍隊為了阻止解放軍追擊.將橋焚毀,1955年才按照古法重建?,F(xiàn)在的合作化橋長46米,寬5米,高9米,是中國為數(shù)稀少的大型疊搭伸臂式木拱廊橋,也是“甘陜川”毗連地區(qū)最具代表性的廊橋之一。
把目光轉(zhuǎn)向華北、西北、西南,你會欣喜地發(fā)現(xiàn)多座廊橋家族中的佼佼者,它們的存在讓中國廊橋的版圖進一步擴張。
在河北井陘縣的蒼巖山,從山腳向上仰望,70多米高的削壁之間飛越出一條15米長的單孔石拱廊橋,這就是著名的橋樓殿。
橋樓殿建于隋朝,至今已有1400年歷史,堪稱現(xiàn)存石拱廊橋的始祖。它深深地扎根在褚紅色的山峰里,讓人產(chǎn)生一種錯覺,仿佛沒有了廊橋的拉力。兩側(cè)山峰將會自然傾倒。橋樓殿其實是蒼巖山福慶寺的主體建筑之一.金色琉璃和朱紅色殿柱在陽光的映照下。顯得一派流光異彩,形成“橋殿飛虹”的奇觀,詩句“千丈虹橋望入微,天光云影共樓飛”.就道出了古人無窮無盡的感慨。
橋樓殿橋集橋、樓、殿于—體,它以上達天庭的視覺感。凸顯出宗教的神圣。橋樓殿巧奪天工。這種無與倫比的天才創(chuàng)造,堪稱中國廊橋的絕品之作。關(guān)于古人究竟以怎樣的鬼斧神工在高空中疊石為橋,營造空中樓閣,至今仍是—個謎。我們只知道,千百年來,大殿幾經(jīng)修繕或重建,而石拱橋從來沒有整修過。
位于黃土高原的甘肅渭源縣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樞紐,這里也坐落著一座著名的廊橋——號稱“渭水長虹”的灞陵橋。遠望,灞陵橋的確如長虹臥波,豐滿的弧度呈現(xiàn)出近乎完美的長虹畫面。近看。灞陵橋橋身像極了一把紅色的木梳。橋下的水流如同少女的長發(fā),河水緩緩流動著,這把木梳似乎在不停地梳理著少女的秀發(fā),兩岸依依楊柳烘托出灞陵橋迷人的身姿,讓人誤以為身在江南。
灞陵橋出身非常高貴,明朝開國軍事統(tǒng)帥徐達在進攻元將李思齊時,為了大軍過河,在清源上建造了灞陵橋。清同治十年(1871),軍機大臣左宗棠收復(fù)新疆,凱旋至灞陵橋時,揮毫潑墨寫下了“南谷源長”四個大字。站在橋上,左宗棠看著腳下的清源河從源頭南谷流淌而來,聚成千里渭河,匯入浩浩蕩蕩的黃河,可謂源遠流長。左宗棠點明了渭水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發(fā)祥地之一,也堅信古老的中華帝國必將復(fù)興。民國八年(1919),鄉(xiāng)紳白玉端、徐立朝出資重建被洪水沖毀的灞陵橋,由隴西木工名師莫如珍主墨,仿照蘭州雷壇河楃橋,建成純木結(jié)構(gòu)伸臂曲拱形廊橋,南北走向長44.5米,寬4.8米。高15.4米,跨度29.4米。值得一提的是,橋上至今還保留著蔣介石、林森、孫科、何應(yīng)欽、楊虎城等名人的題字匾牌和書寫的楹聯(lián),至于為什么會有如此多的名人贊頌這座廊橋.至今說辭不一。
從黃土高原來到青藏高原。世界海拔最高的廊橋——琉璃橋引得了我的注意。
“花雨隨渡任溯洄,藏江東下亦縈回。琉璃橋下琉璃水,曾為將軍洗馬來?!?/p>
清代詩人孫士毅經(jīng)過數(shù)月長途跋涉,終于來到世界屋脊上的拉薩時,映入眼簾的首先是一座藏式風(fēng)格的廊橋,也就是他在詩中所寫的琉璃橋。據(jù)說,琉璃橋始建于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傳說松贊干布為解文成公主的思鄉(xiāng)之愁,筑起了這座金碧輝煌的琉璃橋,文成公主時常佇立在橋上眺望遙不可及的長安。
我在拉薩市內(nèi)找到琉璃橋時,琉璃水已從詩中消失得無影無蹤,橋的周邊被各類建筑包圍,小橋流水的景致早已不在。廊橋盡頭,滿目所及都是女性用品商店,穿著時髦的藏族和漢族女子進進出出,挑選著物品。我站在橋頭。幾個長相俊俏的女子從店里出來,穿過琉璃橋,從我身邊走過,那高跟鞋的噔噔聲漸行漸遠,一千多年的時光仿佛隨之溜走。
千百年來,先民在險惡的生存環(huán)境下,進發(fā)出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他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搭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各式廊橋。激流險峰可以阻隔通道,卻無法阻止他們前進的步伐。但近幾十年來,隨著公路普及,廊橋的交通功能急劇下降,并逐漸走向衰落。原本連成帶狀的廊橋縮小成塊狀或點狀,有的成為旅游區(qū)的寵兒,有的倔強地挺立在街巷,有的猶如遺世絕立的隱士,有的滿目瘡痍.甚至即將銷聲匿跡,讓人噓唏不已。
在寫下這篇文章前不久,我去了一趟江西,在會昌縣西江鎮(zhèn)黃雷村的荒郊野外,偶遇了一座不知名的廊橋,或許,它就是如今一些廊橋正在面臨的境遇。這座單孔石拱廊橋非常袖珍,橋屋破敗不堪,屋頂搖搖欲墜,瓦片碎了一地,仿佛一陣狂風(fēng)就可以將廊柱折斷。站在橋上,透過纏滿青藤的窗格。還能看到上游的觀音廟,那里香火依舊旺盛。即使人跡罕至,但橋上的野草叢中仍見香火的痕跡,當?shù)乩险咴诩腊萦^音廟的同時。不忘為這座古老的廊橋插上幾柱清香,在我看來,他們更像是祭祀這座即將消逝的廊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