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紹了微變化研究法的概況,包括什么是微變化研究法,微變化研究法的特點和基本要素,微變化研究法的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背景。相對于橫向研究法和縱深研究法,微變化研究法具有直接、全面、靈活的優(yōu)勢,同時也有一些自身的局限性。作為橫斷法和縱深法的有益補充,微變化研究法在二語習得研究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 微變化研究法 橫向研究法 縱深研究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10-0006-02
微變化研究法 (microgenetic method) 是認知心理學領域中新興的研究方法,主要用于探究認知發(fā)展軌跡與機制,側重研究群體或個體發(fā)展過程中的變異性,直接觀察發(fā)生的變化和考察變化的不同方面,具有直接、全面、靈活等優(yōu)勢。文秋芳[1]就曾指出,該方法在二語習得領域有廣泛應用前景。
1 微變化研究法的定義
應用語言學領域中,很多問題與變化這一概念相關。特別在二語習得領域,任何與學習、進步、發(fā)展等概念相關的假設都必須從時間變化的角度去理解。如果我們能夠清楚地描繪出語言學習變化的過程,那么我們對于二語習得領域的許多問題都能找到滿意的答案。
微變化研究法,要求研究者在一定時間周期內,高頻度觀察、記錄受試者學習掌握某個知識點或某項微技能的過程,抓住發(fā)展變化中最集中快速的時間段,對數(shù)據(jù)加以精細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來準確描述發(fā)生著的變化,并揭示群體內部與個體本身表現(xiàn)出的變異性[1]P312-313。
Siegler和Crowley[2]用颶風襲擊某個城市的例子來說明微變化研究法的特點。設想我們拍攝了兩張照片:一張在颶風來之前,一張在颶風來之后。通過比較兩張照片,我們能估計這個城市在颶風中遭受的損失,但無法推斷其過程。想了解全過程,最理想的是拍電影。如沒有條件,退而求其次的做法:連續(xù)拍攝一系列靜態(tài)照片。只要照片密度恰當,就可以從中推測出全過程。微變化研究法的原理和拍攝系列靜態(tài)照片的原理相似[1]。
2 微變化研究法的基本要素
微變化研究法需具備三個基本要素:(1)恰當?shù)挠^察周期;(2)高頻率的觀察密度;(3)精細的數(shù)據(jù)分析。恰當?shù)挠^察周期始于變化即將產生,結束于變化已停止并進入穩(wěn)定期,覆蓋變化的全過程,可以幾小時、幾天、幾星期、幾個月等等。高頻率的觀察密度是指,在觀察周期里,每周、每天或每小時都去觀察、記錄,這樣就有可能抓住變化的關鍵時刻和細節(jié),對研究問題有更深入了解。精細的數(shù)據(jù)分析,即要求對研究對象在量和質兩個方面的數(shù)據(jù)進行精細分析。整體而言,微變化研究法的研究周期較短,觀察密度高,能在較短時間內獲得較高質量的數(shù)據(jù)。
3 微變化研究法的理論背景
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3][4]指出語言系統(tǒng)是一個典型的動態(tài)系統(tǒng),語言發(fā)展具有動態(tài)性、復雜性和變異性等特點。首先,語言系統(tǒng)是復雜的。語言系統(tǒng)包括語音、詞匯、句法等多個子系統(tǒng),彼此互相作用影響。語言習得受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如年齡、動機、學習策略等。其次,語言系統(tǒng)的發(fā)展是非線性的,學習過程中會有頂峰、低谷、前進和倒退。學習者也不是簡單地學完一樣再去學另一樣。再次,語言發(fā)展具有變異性。不僅存在個體差異,同一個體在不同時間、情況下也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發(fā)展特點。這種變異不由外在力量解釋,是系統(tǒng)本身具有的內在特點。
微變化研究法強調語言能力變化的復雜性和不可預知性,只有通過高頻率觀察和密集的數(shù)據(jù)采集,才能捕捉到語言能力正發(fā)生著的變化。這一研究變化的方法和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闡述的變化特質相一致,為在該理論框架下進行語言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4 微變化研究法在方法論上的突破
從研究時間的角度來劃分,關于語言發(fā)展變化的研究可分為橫向比較法和縱向跟蹤法。下面重點討論這兩種傳統(tǒng)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和微變化研究法的相對優(yōu)勢。
4.1 傳統(tǒng)研究方法的局限
橫向研究法,也稱為橫斷法,是對不同的受試者在一個時間點內進行研究,以衡量語言的某個主題或方面。而縱向跟蹤法,即縱深研究法,通常對個體或群體進行較長時間的跟蹤,研究語言的某個主題或方面如何隨著年齡或學習的深入而變化發(fā)展
的[5]P116,[6]P21。
下面的例子可以說明橫斷法和縱深法的區(qū)別。假設你想研究在校大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是否隨著大學教育的增加和年級的增長而有所變化,你可以設計一份問卷,讓學生填寫[7]P140。一種方法,你可以選擇在校的一到四年級的學生,每個年級抽取一定數(shù)量的學生組成研究樣本,比較四個年級之間的差別。另一種方法,你也可以使用同一批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從一年級一直跟蹤到四年級,每年讓同樣的學生填寫你設計的問卷,最后比較學生每次填寫的問卷之間有無差別。上述例子中的第一種方法就是橫斷法,而第二種就是縱深法。
橫斷法和縱深法有各自的優(yōu)越性和局限性。橫斷法比較經濟省時,在較短時間內就能讓我們找到問題的答案,但是,橫斷法的使用基于這樣一個假設:被比較的樣本之間除了被研究方面外沒有任何其他本質差別。這顯然是一個理想化假設。樣本之間原本就存在的個體差別可能會被忽視,導致研究結果受到影響。
縱深法使用同一組樣本,克服了上述局限性,要求研究者在較長時間內跟蹤研究對象變化的軌跡,可能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本來應該是縱深法最值得稱頌的優(yōu)點,但也正因為時間,縱深法的運用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就其實質而言,縱深法是在變化發(fā)生的較長過程中,選取幾個合理的觀察點,來推測可能發(fā)生的變化。通常選擇自然的年份、學期或者學年作為考察學習效果的觀察點。但是,自然的年份和語言的發(fā)展不一定同步;學校學年的安排和學習者語言發(fā)展的時間不一定吻合。因此,縱深法觀察到的也只是變化的結果,而對于變化的過程卻無能為力。完善縱深法的使用,一定要輔之以對轉折點和關鍵事件的仔細觀察。如果我們能夠加大觀察的頻率,多選擇一些觀察點,就有可能觀察到變化中的轉折點。
4.2 微變化研究法的優(yōu)勢
相比較以上兩種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微變化研究法通過高密度觀察,更仔細描繪出發(fā)生的變化和變化的關鍵時刻,更有可能推斷出變化的深層原因。
根據(jù)Miller和Coyle[8]的總結,微變化研究法有四大優(yōu)勢:
第一,能直接觀察到發(fā)生的變化。橫斷法或縱深法的研究者往往通過比較變化前和變化后的差異來推斷變化的過程,所獲得的數(shù)據(jù)只是變化過程中幾個靜態(tài)點上的片段,無法連成連續(xù)、完整、有意義的變化過程。相比較,微變化研究法要求高頻率觀察和細致的數(shù)據(jù)分析,能捕捉到細微的變化。
第二,可以考察變化的不同方面。Siegler[9]指出,微變化研究可從五個維度來考察變化:路徑、速度、廣度、變異性、根源。路徑指研究對象的行為或對研究問題的理解的變化順序和過程。速度指變化發(fā)生的快慢。不同個體,在不同時間段,變化可能有快有慢。廣度是指研究涉及的某種概念或技能的應用范圍,也就是研究結論的概括性和普遍性。變異性指以上三個維度上的個體差異。根源指變化的原因。微變化研究法能夠幫助識別最可能發(fā)生變化的條件、方法和原因,從而解釋變化的復雜性。
第三,能發(fā)現(xiàn)行為中的變異性。橫向研究設計和群體數(shù)據(jù)分析掩蓋了不同個體在不同時間、不同條件下的行為本身的不穩(wěn)定性。
第四,該方法非常靈活。它能用于研究不同概念、知識點和技能,能用于觀察兒童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成人二語能力的變化,也可用來研究語言整體能力的提高,或者單個語法知識的掌握。
4.3 微變化研究法的局限性
相對于傳統(tǒng)的橫斷法和縱深法,微變化研究法具有直接、全面、靈活等優(yōu)勢和特點,但任何一種研究方法都不可能完美無缺,微變化研究法也具有一些自身無法克服的局限性。
首先,盡管微變化研究法能夠揭示出行為是如何變化的,但它并不能非常清楚地說明這些變化是否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中也同樣發(fā)生。通常,一些微變化研究在嚴格控制的實驗狀態(tài)下進行。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該方法觀察到的現(xiàn)象并非是自然的狀態(tài),而是研究者人為創(chuàng)造出來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經歷并不都像在微變化研究中那樣被壓縮在一個相對集中的時間段內,也不可能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多次反復重復同一任務。當然,也有部分運用微變化研究法的研究很好地模擬了真實的學習環(huán)境,能夠較好地反映自然的學習過程。
其次,微變化研究法所觀察到的短期變化過程不一定適用于長期的變化過程和規(guī)律。微變化研究法一般都是把研究過程壓縮、集中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段內。這樣可以省時省力。但是在這種狀態(tài)下所觀察到的變化是短期的,雖然短期變化是長期變化的起點和基礎,但這些通過研究短期變化過程得到的關于變化的特點和規(guī)律是否同樣適用于長期的變化過程,這一問題微變化研究法無法回答。
最后,微變化研究設計具有一些方法上的局限性。一般來說,該方法要求對受試進行逐個觀察、逐點記錄,因此對時間和資源的要求較高,參加的受試數(shù)量比較有限。微變化研究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受試能否認真參加多次實驗,因此一般只適用于動機強的研究對象。另外,雖然微變化研究法所要求的高密度觀察和重復嘗試能夠提供豐富的關于變化的數(shù)據(jù),但是每次嘗試或經歷都可能影響下一次行為。而且,微變化研究法通常會采用訪談來獲取更詳細的資料,這可能會讓受試對以前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后面的行為做出相應的調整,從而影響研究結果。
5 結語
作為探究語言發(fā)展的一種全新研究方法,微變化研究法要求研究者在相對短的研究周期里,通過高密度的觀察,精細分析定量和定性數(shù)據(jù),來揭示群體內部與個體本身表現(xiàn)的變異性,從而更好揭示出變化過程。該研究方法體現(xiàn)了新興理論視角下的新型方法論模式,克服了傳統(tǒng)橫向比較法和縱向跟蹤法的某些缺陷,對它們做了有益的補充,能更加準確、仔細描繪出發(fā)生著的變化。但微變化研究法也有自身局限性。我們在使用中應揚長避短,發(fā)揮其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 文秋芳.微變化研究法與二語習得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03, 26(3):311-317.
[2] Siegler, R. S., & K. Crowley. The microgenetic method: A direct means for studying cognitive development[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91,46:606-620.
[3] De Bot, K. Introducton: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as a dynamic process[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8,92: 166-178.
[4] 周丹丹,王文宇. 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與微變化研究法在二語習得中的應用[J].江淮論壇,2013,(4):163-169.
[5] Richards, J. C., J. Platt, & H. Platt (Eds.).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 (English-Chinese ed.)[Z].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 周丹丹.應用語言學中的微變化研究方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7] 文秋芳.應用語言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8] Miller,P. H., & T. R. Coyle. Developmental change: Lessons from microgenesis[A]. In E. K. Scholnick, K. Nelson, S. A. Gelman & P. H. Miller (Eds.), Conceptual Development: Piagets Legacy[M].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1999.
[9] Siegler,R. S. Emerging Minds: The Process of Change in Childrens Thinking[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作者簡介:胡敏燕(1981-),女,漢族,浙江蘭溪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第二語言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