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 黃篤 王恩來 沈凌昊(排名不分先后)
1李柱石樂園攝影200cm×91cm 2017
“相遇亞洲
——多元化的青年藝術視覺”
2018年9月8日—10月17日
學術委員會:龐茂琨(主任)、馮博一、
魯虹、呂澎、孫振華
聯(lián)合策展人:俞可、黃篤
主辦機構:四川美術學院
資助機構:國家藝術基金
展覽地點: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
坦克庫·重慶當代藝術中心
青年藝術并不是一個新話題,但是在今天全球化的語境下,我們如何找到關于藝術文化的新認識,我想青年人以及亞洲區(qū)域可能是值得探索的。如果只談中國,沒有相互之間的比較,那如何了解自己身的文化張力和魅力?另外,鄰居關系也是非常重要的,經濟是一個方面,文化藝術也是一個方面?;诖?,我們就找到了展覽的切入點。
在一些關于亞洲藝術的展覽中,其實我感受最深的是森美術館做的關于亞洲藝術的展覽,做得非常好。我就想在“好”的基礎上,也應該有點差異,不管是內容上,還是媒介上。
我把森美術館作為參照系,在這個過程中,就已經開始了問題的討論。我們過去的展覽是否太模式化了,包括當代藝術。今天,究竟什么是我們真正的文化現(xiàn)實和藝術現(xiàn)實?我們的未來,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在面對未來和碰撞未來的時候,青年藝術可能更敏感。
在今天的文化和藝術體驗過程中,我們在不斷地學習,不斷懷疑知識的正確性。在全球化的整體性統(tǒng)一性語境中,我們重新思考是不是有一種新的探索可能性。夢誰都有,但是可能性在什么地方?我覺得藝術是個很好的切入點。馮博一說:“藝術可以改變社會?!蔽矣X得稍微夸張了一點,但總會有青年人為我們做出改變。至于如何真正去觸碰這個改變,確實當下只能進行探討,沒辦法總結。
這次展覽是我和黃篤老師聯(lián)合策展。首先,這種形式值得嘗試;其次,可以克服偏見。我們老是認為自己做的是對的,但實際上很多事情不一定是對的。一個優(yōu)秀的人,他感知到你的偏差時,他可以使你懷疑自己。另外,一個空間應該給更多的人提供相互交流的環(huán)境,或者說建構一種對新的空間體驗方式,如果要嘗試做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空間,那么策展人和藝術家之間、觀眾之間建立的溝通頻道就同等重要。
2胡慶雁左耳進右耳出No.4碳鋼、空氣206cm×342cm×200cm2017
從學術的角度來理解,亞洲的青年藝術在語言、觀念和形式上,都不同于以往。比如20世紀90年代的作品是從學術的角度、從社會的角度出發(fā)的?,F(xiàn)在年輕人的藝術沒有那么沉重,沒有過去那樣宏大的歷史負重和歷史敘事。他們的作品,更多跟自己的經驗、生存產生關系,或者跟技術的關系更緊密,這是我從社會層面對當下青年藝術的理解。從藝術本體來說,他們作品更鮮活、更具有實驗性、更有活力,這是我喜歡的地方。而且每個國家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特色:日本的藝術家很平靜,很多作品包含著禪意,這可能跟日本現(xiàn)代化的社會進程、跟歷史有很大的關系。韓國作品比較高科技,流行、波普這些元素比較常見。中國的作品更多樣,比如說浸入式的作品,觀眾在空間里與作品互動,通過身體跟作品重新建立關聯(lián)、建立交流,比如鄭達的作品。也有傳統(tǒng)意義上觀念藝術的方式,比如張雪瑞的作品,強調了物體在結構和建構中的另一種美學,在她作品里,能看到美的東西,然后她重新挖了一個洞,從外面重新建構一個更美的,讓二者并存,通過藝術家改變這個物質,讓其重新并出對比。我覺得這也是很有意思的。
這次展覽我和俞可老師聯(lián)合策展,我們根據(jù)展覽的結構、基調,共同選擇參展作品。我們盡量避免特別“時髦”的藝術家,所以這次的參展作品對觀眾來說有一些陌生感。我們盡量鼓勵那些具有實驗性的、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具有在我們經驗之外的年輕人創(chuàng)作的作品。
3王恩來捆扎帶與拳擊手套玻璃板、橡膠球綜合材料240cm×125cm×120cm2017
所以在這個展覽里面,觀眾可以看到我們在選擇上的一種方法,或者一種判斷。比如有的作品討論的是日常生活的經驗,有的討論身體和技術的關系,有的討論整體的過程,或者結構的關系,有的討論生命,有的討論空間。
比如韓國藝術家李賢永的作品跟消費文化有關,討論多媒體、波普、流行、消費、快樂的關系。再比如王拓的作品,和倫勃朗、哈爾斯的作品產生關聯(lián),讓畫面中被觀看的模特訴說,這就不只建立在我們今天生活的此時此刻,而有一種歷史的參照。我們不能把年輕人都理解成跟歷史沒有關系。
我們在選擇作品的過程中,更多用輻射狀的思路去考慮這個展覽。所以你會看到,這個展覽有趣,作品類型比較多,而且差異性很大。所以,這才使得展覽豐富多彩。一場展覽,不能只選擇一種類型,豐富性、多樣性、差異性都要在展覽中體現(xiàn)出來。
展覽的主題——亞洲青年視覺,是一個龐大的話題。在差異性中,才有對整體性的抵抗。有差異性,才能有新的東西,才能談創(chuàng)新、談實驗。如果沒有差異性,我們就不能談抵抗,不能談創(chuàng)新。從藝術史的角度來說,所有作品的意義也都建立在差異性上。在這場展覽中,差異性反映了性格,反映了獨立的思考,反映了獨立、獨特的語言,獨特的觀念。
我習慣用生活中的現(xiàn)成品進行創(chuàng)作。我希望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物品中尋找突破口,不同的材料在我作品中相遇的時候,產生一種新的關系。這種關系可能是協(xié)同的,也可能是矛盾的,或者是對抗的。
4Lek Kiatsirikajorn(泰國)內部恢復攝影81cm×54cm
5Lek Kiatsirikajorn(泰國)內部恢復攝影81cm×54cm
這次的參展作品《玻璃板,橡膠球,捆扎帶與拳擊手套》,就是用生活中的物品進行重組創(chuàng)作的。橡膠球是軟的,有彈性的。我用玻璃去擠壓它,給它施加力量的時候,它就具有了反作用力,這種對抗性支撐起結構的穩(wěn)定。拳擊手套緩慢推進,作品越來越歪,玻璃越來越斜,但實際上它仍然是穩(wěn)定的。拳擊手套突然缺位的時候,在晃動中,玻璃和橡膠球又返回穩(wěn)定的狀態(tài)。這其中所形成的力量關系和危險感,是我要傳達的信息。
我的作品里,沒有具體的文學式的表述。還有很多藝術家習慣于使用現(xiàn)成品的文化符號。我更從材料的物理屬性出發(fā),去建構不同材料間一種合情合理卻又出人意料的關系。所以我的很多作品的名字,就是材料本身。
這是我目前的創(chuàng)作方向。我做了很多作品之后,回過頭來再看自己一直以來的趣味和思考,發(fā)現(xiàn)是有脈絡和線索的。在視覺上,我不太注重作品好不好看、美不美觀。我希望作品的內在結構、邏輯關系首先要成立,內核比較結實,視覺是自然形成的。僅僅滿足視覺愉悅我覺得不是重要的,作品的力量需要在視覺觀看之后的思考中形成。
6沈凌昊“時間的影子”系列——我是你的影子,也是你綜合媒介裝置尺寸可變2018(觀眾在感光面板前擺出動作,30秒后閃光燈曝光,觀眾們的影子就會暫時保留于觀光面板上)
我在歐洲旅行時看了一個關于阿爾塔米拉洞穴壁畫的紀錄片。一支國際考古隊深入到阿爾塔米拉洞穴的內部尋找未被發(fā)掘的遠古壁畫??脊抨爢T們戴著的探照燈在洞穴里時隱時現(xiàn),光的軌跡在壁畫之間聚集又消散,有一種時間消逝的感覺,這很打動我。
我覺得感光材料的“留光現(xiàn)象”(感光物的延遲光影現(xiàn)象),在視覺和觀念性上呈現(xiàn)了時間發(fā)生和消逝的過程。圖像在黑暗中出現(xiàn)的同時又消失,就如同記憶生成又慢慢遺忘的過程。
這次的參展作品,我使空間本身以及觀眾的身體感知作為呈現(xiàn)記憶變化的主題。這和我自己的生活軌跡也有關,近幾年頻繁往來于上海與美國,時常讓我有一種記憶的“錯位感”。不同情景和文化帶來的反差,讓我感覺記憶有時候就像夢一樣,越試著接近,就越快會遺忘。
我將感光涂料覆蓋于空間的墻體之上,當閃光燈亮起,觀眾可以將身體貼近墻面,并將自己的影子短暫保留在墻體之上,不同形態(tài)的人影就如同個體在時間中的分身,變化又瞬間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