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桁 何明華 趙遜
摘 要:礦床成因分析是找礦的基礎工作。本文基于藏南措美-隆子一帶金銻鉛鋅銀多金屬礦床的實地調(diào)查和室內(nèi)分析結果,在揭示該成礦帶上金銻鉛鋅銀礦床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初步認為該成礦帶上的金、銻、鉛、鋅、銀多金屬礦床系燕山晚期-喜馬拉雅早期構造-熱事件,驅動地熱系統(tǒng)流體循環(huán)形成的中低溫熱液脈狀礦床,大氣降水下滲與巖漿水混合構成地熱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流體包裹體具中低溫和低鹽度特征,馬扎拉銻金礦床的氫、氧同位素和硫同位素測試分析顯示有巖漿水參與,并且?guī)r漿水在成礦過程中起了主導作用。受區(qū)域近南北向擠壓和近東西向區(qū)域性大斷裂的影響,成礦流體易于充填在其次級的走向近南北向、北西向、北東向的張性斷裂中。
關鍵詞:金、銻礦床 鉛、鋅、銻、銀礦床 地質(zhì)特征 成因探討 藏南措美-隆子成礦帶
中圖分類號:P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3(c)-0065-06
Abstract: The genetic analysis of deposits is the basic work of prospecting.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and indoor analysis results of gold,antimony,lead,zinc and silver polymetallic deposit in the South Tibet Cuomei-Longzi zone,on the basis of revealing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old,antimony,lead,zinc and silver deposits in this metallogenic belt,it is preliminarily believed that the gold,antimony,lead,zinc and silver polymetallic deposits on this metallogenic belt are late Yanshan- early Himalaya structure- thermal event, and medium and low 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vein deposits are formed by driving fluid circulation in geothermal system, and geothermal water circulation system is constructed by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infiltration mixing with magmatic water. Fluid inclusions has medium and low temperature and low salinity characteristics,the analysis of hydrogen,oxygen and sulfur isotopes in the Mazhala antimony gold deposit shows the presence of magmatic water and the magmatic water played a dominant role in the mineralization. Influenced by the near north-south extrusion and near east-west regional large fracture,the ore-forming fluids are easy to fill in the subprime direction of tensional fracture near north-south,north-west and north-east.
Key Words: Gold and antimony deposits; Iead, zinc, antimony and silver deposits;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iscussion on genesis; Southern Tibetan Cuomei - Longzi metallogenic belt
以前的地質(zhì)工作者從礦石的硫同位素、氧同位素以及礦石包裹體的測試分析結果,來解釋礦床的成因[1]。本文則重點從區(qū)域地質(zhì)、礦區(qū)地質(zhì),以及詳細的礦床地質(zhì)特征等方面,對藏南措美-隆子一帶的金銻鉛鋅銀多金屬礦床的成礦過程、成礦物質(zhì)來源、成礦流體的運移和充填、導礦和容礦空間,以及碰撞造山運動、巖漿活動、變質(zhì)作用對成礦所起的作用,斷裂構造、或構造破碎帶對礦體(脈)的控制作用等方面,做了廣泛深入的分析研究,指明了該成礦帶上找礦的遠景區(qū)。
1 區(qū)域地質(zhì)及礦區(qū)地質(zhì)
藏南拆離系地處青藏高原特提斯喜馬拉雅區(qū),介于印度河-雅魯藏布江縫合帶(IYS)與藏南拆離系主拆離面(STDS)之間,屬特提斯喜馬拉雅的一部分。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碰撞造山引發(fā)大規(guī)模成礦作用[1],主碰撞帶由南部的喜馬拉雅地體、中部的拉薩地體和北部的羌塘地體組成,其間分別被雅魯藏布江縫合帶(IYS)和班公錯-恕江縫合帶相分隔。喜馬拉雅地體包括低喜馬拉雅、高喜馬拉雅、特提斯喜馬拉雅3個構造巖片,而藏南拆離系則位于特提斯喜馬拉雅構造巖片之下,即藏南拆離系主拆離面(STDS)與雅魯藏布江縫合帶(IYS)所夾持的走向東西向的狹長地帶。
調(diào)查研究區(qū)地處措美縣、隆子縣、錯那縣三縣交界地帶(見圖1)。出露的地層多為上三疊統(tǒng)—下侏羅統(tǒng)的日當組(J1r)第一段至第五段黑色巖系,巖性主要為灰黑色板巖、鈣質(zhì)板巖間夾深灰色薄至中層泥晶灰?guī)r,灰色薄至厚層塊狀長石石英砂巖,局部地段還夾有較多的蝕變安山巖、蝕變安山質(zhì)角礫巖、沉火山角礫巖等。厚度大于6054.73m;及上三疊統(tǒng)修康群(T3x):雜色板巖、變質(zhì)細砂巖、石英砂巖夾雜色泥灰?guī)r、硅質(zhì)巖;遭受過輕微的區(qū)域變質(zhì)作用,變質(zhì)程度屬板巖級的淺變質(zhì)巖。產(chǎn)有大量菊石類、箭石類等化石。區(qū)域構造線以東西走向、或北西西走向為主體,并控制區(qū)域地質(zhì)構造格架和金、銻、鉛、鋅、銀等中、低溫熱液礦床(點)的總體展布方向。在扎西康這條北西西走向的區(qū)域性深斷裂北側,巖層傾向北北東,屬單斜構造,局部受小斷裂影響,揉皺發(fā)育;該深大斷裂南側,內(nèi)宗錯北北東走向斷裂之西,則發(fā)育一組軸向北東東的不對稱褶皺及兩組共生的北東—南西、北西—南東的共軛剪節(jié)理和伴生的張性節(jié)理或裂隙,以及次級斷層、構造破碎帶和斷層旁側的呈羽狀排列的張裂隙(見圖2),另在研究區(qū)的局部地段還見有小型倒轉褶皺,但由于受同走向的斷層的切錯而保存不完整。斷裂的切錯關系和斷裂帶特征研究結果表明,研究區(qū)至少經(jīng)歷了早期的近南北向擠壓和后期的南北向拉張這兩個期次的構造作用,也正是由于后期的近南北向拉張作用,為該區(qū)金、銻、鉛、鋅、銀等中低溫熱液礦床(點)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導礦通道和容礦空間。
區(qū)域上燕山期巖漿活動既強烈又頻繁,呈大小不等、形態(tài)各異的鈣堿性中性巖體廣泛分布于中生代地層中,并普遍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蝕變作用。扎西康-姜倉-象日斷裂北側主要為含鈦鐵礦的輝石閃長巖侵入體,安山巖體較少;該斷裂南側絕大多數(shù)為安山巖。中性巖漿上涌不僅帶來了大量的原始成礦物質(zhì),同時還為成礦提供了巨大的熱動力。
調(diào)查區(qū)隸屬喜馬拉雅北部變質(zhì)地帶的羊桌雍錯變質(zhì)亞帶,出露地層均遭受過晚白堊世末輕微的區(qū)域低溫動力變質(zhì)作用。變質(zhì)程度只達到板巖級,一些構造破碎帶可見糜棱巖化、碎裂巖化現(xiàn)象,板巖內(nèi)發(fā)育劈理及小揉皺構造,屬強構造變形區(qū)。泥質(zhì)巖石僅出現(xiàn)絹云母、綠泥石、方解石、鈉長石及微粒石英等新生礦物,具定向排列趨勢,是在以壓應力為主、溫度較低的物理化學條件下形成的,與板塊碰撞機制密切關聯(lián),在此過程中產(chǎn)生的變質(zhì)熱鹵水是形成金礦的重要物質(zhì)來源。
2 礦床類型及其地質(zhì)特征
2.1 馬扎拉銻、金礦床地質(zhì)特征
根據(jù)銻、金礦脈(體)產(chǎn)出特征及其與圍巖的關系,礦石的結構構造、礦物共生組合及生成序次等,可將該調(diào)查區(qū)銻、金礦劃分為以下3種類型。
2.1.1 輝銻礦—石英—方解石脈型銻、金共生礦床
此類型為該區(qū)最具工業(yè)價值的銻、金共生礦床,銻、金含量高,Sb含量多在30.00﹪~62.00﹪,Au含量一般在5.08~14.30g/t。一部分金賦存于石英-方解石中,另一部分金賦存于輝銻礦中,金以自然金粒的形式存在,分布不均勻,自然金大多呈粒狀,少數(shù)呈板狀、片狀、薄膜狀等,金粒大者3mm×1.2mm×0.7mm。礦體形狀一般呈脈狀、透鏡狀產(chǎn)出,偶見樹支狀產(chǎn)出。礦體規(guī)模大小不等,礦體厚度多在0.05~1.50m,厚度變化較大,長度10~70m,根據(jù)采坑和地表出露情況推測礦體地下延伸至少5~50m礦脈總體產(chǎn)狀:193°∠76°~240°∠74°。一些礦體則是由沿“X”型張性節(jié)理裂隙產(chǎn)出的富礦脈組成,礦體厚度0.02~0.2m,產(chǎn)狀分別為181°∠50°~200°∠77°。礦脈在裂隙交叉處最厚,向兩邊逐漸變薄直至尖滅。由礦脈交叉處向兩邊,礦脈礦物由輝銻礦逐漸變?yōu)槭ⅰ浇馐谳x銻礦脈與圍巖之間有一層石英薄膜(厚度4mm左右),表明脈石礦物的結晶順序為石英→方解石→輝銻礦。礦石結構多為半自形—自形晶結構,輝銻礦多為致密塊狀構造的富礦石,有的礦石中含有較多的石英礦物,構成斑雜狀構造。礦石礦物組合主要有輝銻礦、石英、方解石,以及辰砂、自然金、自然銀、黃鐵礦、絹云母、綠泥石等。
2.1.2 石英—方解石—糜棱巖復合型金礦
該類型為研究區(qū)最富的金礦類型,礦石中Au含量一般在3.28~154.00g/t,最高達182.00g/t,平均品位36.20g/t。礦體一般呈脈狀、透鏡狀產(chǎn)出,礦體厚度0.15~20.40m,長110.00m左右,礦脈總體產(chǎn)狀:186°∠23°,根據(jù)采坑及地表出露情況推測礦脈向下沿傾斜方向延伸70m左右。礦體一般由若干條疏密不等的、相互平行的石英、方解石單脈與灰黑色板巖碎塊組成,單脈厚1~4cm,單脈產(chǎn)狀:181°∠54°~208°∠31°。石英脈表面有一層深褐黃色氧化鐵薄膜,局部石英脈、板巖碎塊被后期構造活動碾磨及同步變質(zhì)作用形成具有砂糖狀甚至粉末狀結構的糜棱巖蝕變帶,Au含量一般在0.10~5.07g/t,先形成的石英—方解石脈與后期遭受破壞的蝕變糜棱巖一起共同組成該類型富金礦體。石英—方解石脈中的金以自然金粒形式存在,金粒粒徑一般0.3~1mm,金粒在礦石中分布不均勻。礦石結構為自形粒狀結構、砂糖狀結構、粉末狀結構、壓碎結構。礦石構造有網(wǎng)脈狀構造、致密塊狀構造、角礫狀構造、浸染狀構造。礦石礦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絹云母、褐鐵礦、自然金、黃鐵礦、輝銻礦等。礦體產(chǎn)出于構造糜棱巖帶、張性斷裂帶。
2.1.3 蝕變次火山巖型金、銻礦
該類型金、銻共生礦床,其含礦巖體為呈長透鏡狀、斷續(xù)延伸的蝕變次火山巖體(見圖3),巖體厚度0.7~1m,長度大于20m,Au含量在0.32~18.60g/t間,Sb含量在1﹪~40﹪間。據(jù)淺井、采坑和地表出露情況推測礦體向下沿傾斜方向延伸應大于15m,礦體順層產(chǎn)出,產(chǎn)狀:38°∠45°。常見兩個蝕變次火山巖體疊置產(chǎn)出,其間被灰黑色板巖所隔,巖體由于已遭受強方解石化,原巖巖性難以恢復。圍巖為日當組灰黑色板巖,夾少量泥灰?guī)r透鏡體,地層產(chǎn)狀:38°∠51°,巖體附近巖石較破碎,礦石呈稀疏浸染狀構造,不等粒變晶結構。礦石礦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輝銻礦、葉臘石,以及綠泥石、磷灰石、自然金等。整個巖體的礦物組合為:方解石占52﹪、石英占25﹪、輝銻礦占3﹪、輝砷銻鎳礦占2﹪、綠泥石占4﹪、黃鐵礦占9﹪、葉臘石占4﹪。礦石中有的輝銻礦呈密集的針狀,結晶較好,但大部分輝銻礦呈較富的塊狀輝銻礦。自然金粒大小在0.01~0.5mm間,分布較均勻,多呈單體出現(xiàn)。
2.2 扎西康鉛鋅銻銀多金屬礦區(qū)地質(zhì)特征
扎西康鉛鋅銻銀多金屬礦區(qū)地處羊卓雍錯—拿日雍錯復式向斜東南端。礦區(qū)范圍內(nèi)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下侏羅統(tǒng)日當組(J1r),日當組巖性主要為灰黑色板巖夾灰綠色石英砂巖、褐黃色鈣質(zhì)砂巖等;及上三疊統(tǒng)修康群(T3X):雜色板巖、變質(zhì)細砂巖、石英砂巖夾雜色泥灰?guī)r、硅質(zhì)巖;地層總體走向近東西,傾向北。礦區(qū)及外圍,斷裂構造發(fā)育,曾經(jīng)發(fā)生過強烈的隱伏巖漿活動,為成礦創(chuàng)造了極好的條件。以下將對幾個有探礦工程控制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礦體分別做歸納性描述。
Ⅴ號礦體產(chǎn)在近南北向的斷裂破碎帶中,礦體嚴格受斷裂帶控制。礦體呈層狀、似層狀或透鏡狀產(chǎn)出,傾向265°,傾角介于50°~58°之間。礦體斜切圍巖地層產(chǎn)出,與圍巖呈斷層接觸或漸變過渡接觸關系??氐V斷裂帶的寬度一般介于3~20m之間,在局部地段,礦體有分支復合現(xiàn)象。在現(xiàn)有工程控制范圍內(nèi),礦體基本連續(xù)分布。
Ⅴ號礦體由F7斷裂控制,在4個中段施工了探礦坑道,目前有9條穿脈工程控制,穿脈工程見礦厚度介于2.0~15.10m之間,長度大于720m。在深部施工了3條鉆探剖面,共有6個鉆孔控制了礦體的延深情況。
Ⅴ號礦體以鉛、鋅、銻、銀礦化為主,礦體平均品位分別為:Pb1.99%,Zn2.85%,Sb1.16%,Ag87.18g/t。
Ⅵ號礦體與Ⅴ號礦體大致平行排列分布。其走向總體為南北向,局部呈波狀彎曲,傾向265°,傾角介于48°~58°之間。地表控制礦體長度為390.50m,礦體平均水平厚度為6.35m。
Ⅵ號礦體由F2斷裂控制,礦體與圍巖呈斷層接觸關系。礦體平面形態(tài)為板條狀。該礦體主要表現(xiàn)為鋅、銻、鉛、銀礦化,礦體平均品位分別為:Zn2.27%,Sb1.05%,Pb0.92%,Ag48.48g/t。
Ⅶ號礦體由F13斷裂控制,Ⅷ號礦體由F14斷裂控制,兩條控礦斷裂走向北東,大致平行分布。礦體傾向315°,傾角介于42°~50°之間。礦體斜切圍巖地層產(chǎn)出,與圍巖呈斷層接觸關系。礦體平面形態(tài)為細條帶狀。
兩個礦體均表現(xiàn)為鉛、鋅、銀礦化。Ⅶ號礦體有4條探槽工程控制,地表礦體長度為277.50m,平均水平厚度為1.61m;礦體平均品位:Pb0.96%,Zn3.70%,Sb0.23%,Ag48.10g/t。Ⅷ號礦體地表礦體長度為221.50m,平均水平厚度為2.20m;礦體平均品位:Pb3.34%,Zn4.19%,Sb0.60%,Ag88.06g/t。
礦石一般呈鉛灰色,有的呈灰褐色、褐黃色,礦石具自形—半自形中?!毩=Y構,呈致密塊狀、浸染狀、細脈狀構造。礦石礦物主要有方鉛礦、閃鋅礦、輝銻礦,其次有黃鐵礦、褐鐵礦、毒砂等。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綠泥石、圍巖角礫等。
本區(qū)礦物的生成與熱液活動的期次密切相關。按照熱液活動的時間早晚可分為早期含硫化物石英(脈)階段、中期石英硫化物階段和晚期石英硫化物階段。早期含硫化物石英(脈)階段,主要以石英脈早期沿構造裂隙充填,形成石英脈,同時有少量的硫化礦物形成,主要以呈自形粒狀的黃鐵礦為主,次為自形粒狀的方鉛礦。
中期石英硫化物階段是主要成礦期,形成的礦物主要為自形、半自形粒狀、他形粒狀的方鉛礦、閃鋅礦、輝銻礦等。
晚期石英硫化物階段,主要以輝銻礦、毒砂等他形或膠體狀礦物。
3 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3.1 礦床成因
在喜山期,板塊碰撞的造山作用,使喜馬拉雅山地殼產(chǎn)生了強烈的形變及抬升,隨之而來的是區(qū)域性褶皺和大斷裂的形成。在日當-扎西康-姜倉-象日區(qū)域性大斷裂形成的同時,其兩側也產(chǎn)生了一系列次級張性斷裂構造。喜山晚期,本地區(qū)存在著巖漿(隱伏巖漿)的活動,隨著巖漿的不斷上升,在巖漿的分異過程中,會產(chǎn)生大量的汽水熱液攜帶著各種不同的礦物質(zhì),而這些攜帶有各種大量礦物質(zhì)的汽水熱液與向下滲透的大氣降水混合,構成地熱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形成富含成礦物質(zhì)的熱流體,熱流體沿著一些斷裂帶貫入,在適當?shù)某傻V條件下,即具備成礦空間、圍巖介質(zhì)、成礦壓力、成礦溫度等,汽水熱液中攜帶的礦物質(zhì)將會逐漸地結晶析出,形成各種大小不同、貧富不均的礦(化)體。該成礦帶上的金銻鉛鋅銀多金屬礦床成因就屬于這種中低溫熱液沿構造帶充填成礦。
3.2 找礦標志
3.2.1 鐵帽標志
暴露在地表淺部的一些鉛鋅原生礦石,經(jīng)物理風化、化學風化或氧化后,易形成“鐵帽”,即褐鐵礦,一些方鉛礦物經(jīng)地表水淋慮流失后易形成一些正方體空洞等。如果在地表發(fā)現(xiàn)巖石或巖石裂隙中分布有大量的“鐵帽”及一些礦物流失后的空洞、鐵銹等,均可作為尋找原生礦的標志。
3.2.2 巖性標志
下侏羅統(tǒng)日當組(J1r)的板理化頁巖或板巖所形成的蝕變帶。其巖石的孔隙、破裂面均為成礦有利部位。
3.2.3 構造標志及蝕變標志
構造找礦標志,主要是一組走向近南北、傾向西的發(fā)育在下侏羅統(tǒng)日當組中的構造破碎帶和斷裂帶、“X”型張剪性節(jié)理裂隙,以及北西走向、北東走向斷裂帶,特別是一些張性斷裂帶,是成礦的最有利部位。有黃鐵礦化、毒砂化、硅化、方解石化的構造蝕變帶也是尋找金礦等的很好標志。
3.2.4 巖漿巖標志
區(qū)域上曾經(jīng)發(fā)生過大規(guī)模的巖漿活動,形成了安山巖、含鈦鐵礦輝石閃長巖體、輝綠巖脈、輝綠玢巖脈等中性及基性巖漿巖,且絕大部分為中性巖漿巖,在其周圍如有導礦、容礦構造存在,都是找礦的有利部位。
3.2.5 礦石轉石找礦標志
有輝銻礦、金礦或者鉛鋅礦轉石分布,特別是有的地方礦石轉石成帶分布,也是找礦的最重要標志。
4 找礦方向
在日當-扎西康-姜倉-象日這條北西西走向的區(qū)域性大斷裂的南北兩側發(fā)育一系列次級近南北走向、北西走向及北東走向的張性斷裂構造,是找礦的有利地段之一。
在內(nèi)宗錯湖泊的周圍地段,斷裂構造發(fā)育,硅化、黃鐵礦化、毒砂化等蝕變強烈,局部地方還見輝銻礦轉石,也是找礦的有利地段之一。
近幾年,在扎西康礦區(qū)的東邊約4km的哲當村、柯月一帶探明了兩個中型鉛鋅礦床,即柯月鉛鋅礦床位于扎西康東西向大斷裂帶的北側,哲當鉛鋅礦床位于扎西康東西向大斷裂帶的南側。而且在哲當村一帶,位于日當-扎西康-姜倉東西向深大斷裂帶的南邊多個地方發(fā)現(xiàn)了鉛鋅礦轉石以及礦脈地表露頭氧化帽,有的鉛鋅礦轉石還呈帶狀分布。因此哲當?shù)V區(qū)的東邊和東南邊也是找礦的遠景地段。
5 結語
藏南措美-隆子一帶金、銻、鉛、鋅、銀多金屬礦床的成因類型屬中低溫低鹽度熱液充填型脈狀礦床。燕山晚期-喜馬拉雅早期構造-熱事件為礦床形成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成礦物質(zhì)和巨大的熱動力,大氣降水下滲與巖漿水混合構成地熱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礦脈受該區(qū)近南北走向、北西西走向、北東走向及北西走向的張性斷裂或構造破碎帶控制,扎西康-姜倉-象日這條北西西走向的區(qū)域性深大斷裂的南北兩側發(fā)育的次級張性斷裂及構造破碎帶是找礦的主要目標,特別是該斷裂南側地帶更是礦產(chǎn)普查勘探的重點靶區(qū)。
參考文獻
[1] 楊竹森,侯增謙,高偉,等.藏南拆離系銻金成礦特征與成因模式[J].地質(zhì)學報,2006(9):1377-1391.
[2] 王軍,張均.西藏南部馬扎拉金銻礦成礦特征及找礦方向[J].黃金地質(zhì),2001(3):15-20.
[3] 劉玉生,鄧江紅,何明華,等.藏南扎西康鉛鋅銻銀多金屬礦床地質(zhì)特征及找礦方向[J].四川地質(zhì)學報,2010,30(1):13-15,19.
[4] 王藝云,唐菊興,鄭文寶,等.西藏隆子縣扎西康鋅多金屬礦床礦石組構研究及成因探討[J].地球學報,2012,33(4):681-692.
[5] 鄭有業(yè),劉敏院,孫祥,等.西藏扎西康銻多金屬礦床類型、發(fā)現(xiàn)過程及意義[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zhì)大學學報),2012,37(5):100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