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素圓 劉海艷 張程赪
雙相障礙(BD)和強迫癥(OCD)共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現(xiàn)象, 與單純強迫癥或恢復期雙相抑郁障礙相比, 共病患者臨床表現(xiàn)復雜、癥狀更加嚴重、用藥復雜且療效不佳[1]。近年來, 人們越來越關注同時符合兩種或兩種以上精神障礙診斷標準的共病患者, 上述共病情況之一就是雙相障礙合并強迫癥, 這在以恢復期雙相抑郁為主要診斷的患者中比較常見,而雙相障礙和強迫癥的共病狀態(tài)會令這兩種障礙的臨床治療復雜化, 所以確定這些共病患者對于臨床治療很重要[2]。近年來藥物聯(lián)合認知行為治療強迫障礙成為提高和維持療效的研究熱點, 本研究探討舍曲林聯(lián)合認知行為治療治療雙相抑郁共病強迫障礙的臨床療效。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6月本院門診或住院的165例雙相抑郁共病強迫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國際疾病分類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臨床描述與診斷要點》中“雙相抑郁共病強迫障礙”的診斷標準;②無器質性疾?。虎鄢踔幸陨衔幕潭?;④HAMD評分≥10分,Yale-Brown 強迫量表總分≥16分。將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85例)和對照組(80例)。研究組男48例, 女37例;平均年齡(29.66±11.48)歲;受教育年限8~16年, 平均受教育年限(13.2±3.8)年;病程2.8~11.6年, 平均病程(6.9±4.7)年。對照組男46例, 女34例;平均年齡(31.38±12.05)歲;受教育年限9~17年, 平均受教育年限(12.8±3.6)年;病程3.1~12.8年, 平均病程(5.9±4.2)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資料收集和制定 制定一般資料登記本:包括研究編號、姓名、性別、職業(yè)、來源、文化程度、總病程、起病誘因、個性特征、目前診斷及分型、自愿接受哪組治療、是認知行為治療聯(lián)合藥物治療或一般心理治療等, 由檢查者詢問患者后填寫。
1.2.2 治療方法 兩組均服用丙戊酸鎂緩釋片, 起始量為0.5 g/d, 8~10 d左右將劑量加至0.75~1.50 g/d。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抗抑郁強迫藥物、一般性心理治療, 具體為氟伏沙明起始劑量25 mg/d, 劑量范圍為25~250 mg/d, 利培酮起始劑量為0.5 mg/d, 劑量范圍為0.5~3.0 mg/d;對患者進行一般的心理治療, 積極進行心理疏導, 并與患者而進行溝通, 告知該病的病因及注意事項, 鼓勵患者建立治療的信心。研究組則給予舍曲林150~200 mg/d, 起始量為50 mg, 每3天增加25 mg, 達到有效的治療量用藥。認知行為治療1次/周, 50~60 min/次,由1名從事精神科工作10年并有>5年認知行為治療經驗的主治醫(yī)師負責, 多名相關護士協(xié)助。連續(xù)治療6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前及1、3、6個月后的Yale-Brown 強迫量表評分和HAMD評分。比較兩組治療效果, 療效判定標準:癥狀完全消失為治愈;癥狀減輕,后HAMD評分和Yale-Brown強迫量表評分減分≥30%為好轉;HAMD評分和Yale-Brown強迫量表評分減分<30%為未愈。有效率=(治愈+好轉)/總例數(shù)×100%。采用藥物副反應量表(TESS)評估兩組不良反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6個月后研究組治愈28例, 好轉30例, 未愈27例, 有效率為68.24%;對照組治愈16例, 好轉23例, 未愈41例, 有效率為48.75%。研究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3、6個月后的Yale-Brown強迫量表評分比較 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兩組Yale-Brown強迫量表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6個月后研究組Yale-Brown強迫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3、6個月后的HAMD評分比較 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兩組HAM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6個月后研究組HAMD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研究組出現(xiàn)不良反應患者20例,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3.5%;對照組出現(xiàn)不良反應21例,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6.3%;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6, P>0.05)。兩組不良反應均較輕,主要為口干、便秘、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消化道不良反應,可以耐受, 經相關處理后明顯減輕。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3、6個月后的Yale-Brown強迫量表評分比較( , 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3、6個月后的Yale-Brown強迫量表評分比較( ,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時間 指標 對照組(n=80) 研究組(n=85) t P治療前 強迫思維 13.18±3.12 13.26±3.23 0.16 >0.05強迫行為 11.22±2.86 11.43±2.95 0.46 >0.05總分 24.41±5.98 24.72±6.18 0.33 >0.05治療1個月后 強迫思維 11.22±2.86 10.88±2.81 0.77 >0.05強迫行為 10.36±2.65 9.68±2.43 1.72 >0.05總分 21.58±5.51 20.66±5.24 1.10 >0.05治療3個月后 強迫思維 9.45±2.31 7.76±2.12a 4.90 <0.05強迫行為 9.33±2.21 7.48±1.99a 5.66 <0.05總分 18.78±4.52 15.24±4.11a 5.27 <0.05治療6個月后 強迫思維 8.28±1.86 5.86±1.53a 9.15 <0.05強迫行為 7.96±1.75 5.38±1.41a 10.46 <0.05總分 16.14±3.61 11.24±2.94a 9.58 <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3、6個月后的HAMD評分比較( , 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3、6個月后的HAMD評分比較( ,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
3.1 早在1969年, Mayer-Gross及其同事就報道過雙相障礙和強迫癥共病的存在。上世紀80年代, 少數(shù)病例報道強迫癥可共病于雙相障礙的抑郁期和情感穩(wěn)定期, 而強迫癥在躁狂緩解期。研究發(fā)現(xiàn)雙相障礙強迫癥共病率為7%~35%, 在發(fā)病年齡方面, 共病患者首次出現(xiàn)強迫癥的年齡小于單純強迫癥的患者。雙相障礙強迫癥共病的治療常讓醫(yī)生進退兩難,因為要有效控制強迫癥狀, 則必須使用高劑量的抗抑郁藥,但這會引起轉躁或導致快速循環(huán)發(fā)作, 雙相障礙強迫癥共病患者治療的首要目標是穩(wěn)定情緒, 而不是立即使用抗抑郁藥,還具有轉躁的風險[3-5]。
3.2 近年來, 人們日益重視認知行為干預治療, 舍曲林是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藥(SSRI)。對5-羥色胺(5-HT)再攝取的抑制作用強化了5-HT受體神經傳遞。此外, 舍曲林還抑制了縫際區(qū)5-HT神經之放電, 由此增強了藍斑區(qū)的活動, 形成了突觸后膜β受體與突觸前膜α2受體的低敏感化[6-8]。舍曲林不與腎上腺素α1、α2或β受體結合, 也與膽堿受體、γ-氨基丁酸(GABA)受體或苯二氮 類受體無親和作用, 口服吸收緩慢, 4.5~8.5 h可達血藥峰值。在肝內進行廣泛的首過代謝, 血漿蛋白結合率為98%, 主要通過脫甲基途徑代謝, 然后形成葡萄糖醛酸結合物, 半衰期為24~26 h, 主要以代謝物分別隨尿和糞便等量排出[9-12]。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有效率為68.24%, 對照組有效率為48.75%,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兩組Yale-Brown強迫量表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6個月后研究組Yale-Brown強迫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兩組HAM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6個月后研究組HAMD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采用舍曲林聯(lián)合認知行為治療雙相抑郁共病強迫障礙患者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抗抑郁強迫藥物和一般性心理治療, 臨床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