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青 張秀青 武拉平
?眼摘 要?演我國宏觀經濟正面臨新常態(tài)的嚴峻挑戰(zhàn),互聯(lián)網等現(xiàn)代傳播媒介改變著人們的信息接收、解讀及反饋形式,使預期管理成為宏觀調控創(chuàng)新的重要研究課題。文章在對預期管理相關理論進行梳理的基礎上,總結了國外預期管理的方法、經驗及特點;闡述了我國預期管理的現(xiàn)狀,并從預期管理的領域擴展、管理主體、異質性區(qū)分等方面完善預期管理創(chuàng)新思路;建議將預期管理納入政策決策、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預期管理機制、健全信息溝通渠道和機制。
[關鍵詞]理性預期;預期管理;宏觀調控;通貨膨脹
[中圖分類號] F2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8)09-0039-07
一、引 言
“十三五”時期我國宏觀經濟持續(xù)經濟新常態(tài)的嚴峻形勢,遭遇經濟發(fā)展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并存的“三期疊加”局面;同時,面臨著經濟增速下降、工業(yè)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yè)盈利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經濟風險發(fā)生概率上升“四降一升”的困境,這顯示中國經濟開始進入下滑期(吳敬璉,2016)[1],導致市場上悲觀情緒增加。在此背景下,國家啟動供給側結構性調整戰(zhàn)略,重在推動“去庫存、去產能、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推動制度改革釋放紅利,宏觀調控策略與經濟新常態(tài)相適應,由注重總量指標(通貨膨脹、產出、就業(yè)、資產價格)向結構性調控轉變,更加關注產業(yè)政策、貿易政策、匯率政策、區(qū)域政策等結構性政策之間的協(xié)調與配合,這是中國對發(fā)達經濟體宏觀調控政策的創(chuàng)新。在經濟新常態(tài)和宏觀調控不斷創(chuàng)新的共同作用下,不同產業(yè)、部門以及市場主體間的利益格局重置,不斷改變著市場主體對未來經濟的預期(趙根宏,2016)[2],并進一步反饋到改革進程推進和經濟平穩(wěn)運行。此外,互聯(lián)網等信息傳播媒介的增加和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使信息傳播的方式、速度和強度發(fā)生巨大變化,人們對信息的獲取、解讀以及反饋方式也相應改變,這種信息溝通方式的變化對預期的影響不容忽視,隨著預期在人們在日常生活和經濟決策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普遍,其在改革推進和經濟平穩(wěn)運行中的影響愈來愈大,成為影響政策實施效率、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預期管理受到政府決策部門的高度重視。文章對預期管理理論及其發(fā)展演變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介紹了預期管理的國際經驗,闡述了我國預期管理的現(xiàn)狀及創(chuàng)新,給出了完善我國預期管理體系的政策建議。
二、預期管理的理論基礎
(一)預期理論的早期發(fā)展
預期是指經濟行為主體在多種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下,對決策相關變量信息進行收集、加工好而處理的過程,當偏離理性預期而表現(xiàn)出非理性特征時就需要進行預期管理。在預期管理概念被正式提出前,其思想早已深入經濟研究之中。在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關于“看不見的手”的論述,實際上已孕育著預期管理思想。凱恩斯主義產生以前,西方不同時期的經濟學家在研究中都密切關注經濟決策者預期對經濟的影響,比較著名的代表人物有馬歇爾、??怂?、威克賽爾、林達爾和繆爾達爾(見表1)(江世銀,2010)[3]。此時的預期帶有“預測”成分,沒有涉及到“經濟人”的理性與非理性、環(huán)境不確定性、知識與信息有限性等問題,研究中沒有將其作為影響經濟的重要因素(Keynes J.M.,2007)[4],而是將其作為影響經濟的外部因素。
(二)凱恩斯的預期理論與理性預期學派
凱恩斯關于政府全面干預經濟的主張在大蕭條中備受吹捧,這與他的預期理論密切相關(江世銀,2007)[5],其理論在繼承早期預期理論的基礎上有了更大發(fā)展,著作《貨幣改革論》、《貨幣論》和《就業(yè)、利息與貨幣通論》中都有所體現(xiàn)。一方面,他強調預期是可變的,這種不確定性通常由“動物精神”所驅動,使經濟決策者受到非理性的樂觀主義或者悲觀主義影響,進而引發(fā)經濟波動,為其政府全面干預經濟的主張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他把預期和不確定性帶到經濟理論的核心位置,為經濟理論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李拉亞,1994)[6],由于過于注重心理因素作用和忽視理性預期的存在,使其理論研究局限于心理學領域,這是凱恩斯預期理論的重大缺憾(見表2)。
凱恩斯理論因缺乏微觀基礎受到西方學者的質疑,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使弗里德曼等認為其主張的通貨膨脹政策在長期內無效,并指出菲利普斯曲線忽略了人們對通脹的預期。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模型將通貨膨脹預期、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進行綜合考慮,避免了以上問題。明確批判凱恩斯預期理論的是以盧卡斯等為代表的理性預期學派,他們堅持“理性人”假設,將預期納入經濟體系進行分析,避免了凱恩斯從心理領域而不是經濟領域探討預期形成機制的弊端,強調微觀主體存在“理性”行為和理性預期對宏觀政策框架的影響。理性預期學派認為,政府要想保證政策的效果,要充分考慮公眾對政策動向的預期,一旦公布政策就要堅持執(zhí)行,保障政策目標的穩(wěn)定性和長期一致性,取信于民。凱恩斯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根據(jù)各自的理論相互展開激烈交鋒,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觀點,關于菲利普斯曲線的討論尤其激烈。將公眾對通貨膨脹的預期納入分析框架成為預期管理早期概念的理論基礎,并使后期預期管理理論分別繼承了凱恩斯經濟學派關于政策相機抉擇的觀點和理性預期學派穩(wěn)定預期和政策透明的觀點(李拉亞,2011)(見表3)[7]。
(三)預期管理的產生
明確的“預期管理”概念由Woodford(2005)[8]在研究信息經濟與貨幣政策關系時首次提出,用于提高貨幣政策效率。在信息社會中,微觀主體的信息可得性變強,預期對信息的敏感度增大,因此,對貨幣政策的影響更明顯,在理性預期理論框架下討論預期、貨幣政策與增長及物價之間的關系等宏觀層面的問題,實質上是對理性預期理論的延伸(F. S. Mishkin,2011)[9]。Morris 和Shi(2008)[10]將預期管理分為傳統(tǒng)預期管理和現(xiàn)代預期管理(詳見表4),前者傾向于改變和糾正現(xiàn)有預期,往往通過利率、財稅政策等工具實現(xiàn);后者注重預期的重塑和引導,重點在于信息發(fā)布的透明性。兩者的轉變體現(xiàn)出預期管理日益傾向于通過信息公布和政策透明來實現(xiàn),而不是依靠直接操縱政策工具。還有一部分政府實踐活動,沒有明確使用預期管理概念,但是通過采取措施制止、引導或者重塑預期,將市場預期內化為政策制定和執(zhí)行的一個因素。這源于對流動性陷阱的研究,由克魯格曼(1999)[11]首先提出的,很多學者以此為基礎研究了預期管理在經濟危機中的重要作用(Eggertsson等,2003[12];Cooper等,2010[13])(見表4)。
綜合來看,預期管理可從兩個層面理解:一是宏觀層面的預期管理,主要服務于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二是微觀層面和市場層面的預期管理,主要用于提振市場信心,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三、預期管理的國際做法
西方發(fā)達國家是預期理論的發(fā)源地,不同學派之間的爭論促進了預期理論的完善和發(fā)展,并使預期管理思想靈活地運用到貨幣政策中,取得了值得借鑒的經驗。2008年金融危機前,預期管理主要服務于貨幣政策,以中央銀行的預期管理居多;危機后,更多針對市場和微觀主體的預期管理政策推出。了解國外實施預期管理的方式、手段和具體實踐有助于國內預期管理方式、方法的不斷完善,不斷拓展和豐富預期管理的手段,更好地輔助宏觀經濟調控,合理分配市場和政府職能。
(一)通貨膨脹預期管理
通貨膨脹預期管理是國外中央銀行管理預期重要內容,國外學者從信息披露及其影響、通貨膨脹的預測方法、預期管理方式等多個角度進行了研究(Kuttner等,1999[14];Ullrich,2008 [15];Smaghi L. B.,2005 [16];Geoffrey等,2006 [17])。根據(jù)對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預期管理實踐來看(李永寧等,2013)[18],雖然不同國家的管理方法存在差異,但基本程序和操作非常相似,基本遵循先衡量通貨膨脹水平,然后通過不同方式發(fā)布政策信息,引導和重塑預期這樣的路徑。
通貨膨脹預期的衡量方法。目前,國外形成的通脹測量方法可分為三類:一是建立計量經濟模型估計通貨膨脹,包括運用歷史數(shù)據(jù)通過自回歸模型、多元回歸模型等計量模型對未來的價格走勢進行預測和是通過聯(lián)立方程構建大型宏觀經濟模型,運用廣義矩陣法、校準方法等確定模型參數(shù),美國、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都已采用;二是設計調查問卷進行測量分析,了解公眾的心理預期,如美國的消費者通脹預期調查、經濟學家季度調查、Livingston調查,歐盟的委員會月度定性調查、專業(yè)預測調查,加拿大的預測者調查、商業(yè)展望調查等。三是指數(shù)工具,根據(jù)投資人用自己的錢“投票”的選擇結果測量預期,一般從指數(shù)化債券和衍生品市場上獲得通脹指數(shù)債券收益率來提取通脹預期。
通貨膨脹預期管理的主要方式。國外管理預期的通用方式是信息披露,如很多國家都采用公布定期報告、聲明;定期公布經濟變量預測數(shù)據(jù);央行官員講話、演說;央行發(fā)布新聞稿、會議紀要;專欄文章、央行官員研究文章等方式公開信息,這種近乎透明的信息披露方式可以有效引導預期。此外,對預期的管理還通過政策和法規(guī)形式,如加拿大對農產品和藥品等關鍵產品的價格監(jiān)控、比利時的生活必需品最高限價、法國的目標價格制度、意大利的生活必需品協(xié)議價格和新西蘭《中央銀行法》等。
不同國家在預期管理內容和方式上共性較多,但是,在管理區(qū)間、預測方法和預測頻率等方面存在細微差異。調查發(fā)現(xiàn)① ,大多數(shù)中央銀行的預期管理區(qū)間為1~2年和超過2年,管理區(qū)間只有一年的數(shù)量不到20%。但是,對亞洲和太平洋地區(qū)的調研結果恰恰相反,預期管理區(qū)間為1年的央行數(shù)量在60%左右,這種區(qū)間差異理論上是由前瞻性貨幣政策的滯后長度決定的(見表5)。
(二)針對經濟危機的預期管理
20世紀90年代,全球金融危機② 和美國的次貸危機的發(fā)生讓政府意識到公眾預期管理的重要性(楊瑾等,2009)[19]。金融危機本質上是信心危機,在泡沫破滅前會經歷恐慌的傳染和擴散過程,而預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金德爾伯格,2001)[20],泡沫破滅的速度和持續(xù)的時間往往由預期變化速度和程度的決定。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具有管理預期作用的一系列政策不斷推出以引導公眾的預期,提振市場信心。
預期管理的參與主體。從國外應對經濟危機的經驗來看,參與預期管理的機構主要有政府、中央銀行、多邊國際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國際清算銀行等。當經濟危機波及范圍較小時,參與的主體以國內政府、央行為主,當經濟危機演變成全球性危機,預期管理則需要多方的協(xié)助與配合,以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為例,美聯(lián)儲曾聯(lián)合西方主要國家央行向市場注入400億美元流動性,而其他國際金融組織也相互合作,實施相應救助措施(見表6)。
預期管理的方式。市場信息不對稱和不透明是危機擴大的重要原因,充分改善市場信息對比狀況和規(guī)范信息公布,成為有效遏制危機蔓延的手段。如日本應對經濟危機的中期措施就包括加強金融機構證券化資產信息披露,以保證產品的真實性(王愛儉,2010)[21](見表7)。除此之外,政府采取眾多措施增強市場主體信心,如美國次貸危機中,政府在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對金融機構的注資和擔保、擴大存款保險限額以及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等。日本通過下調利率、提供資金和保障企業(yè)的融資等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需求應對危機后嚴峻的經濟形勢(陳虹,2009)[22]。
從國際上不同國家在預期管理方面的經驗可以總結出以下特點:
一是國外已經形成預期管理的思維模式,將預期內化到政策決策當中。很多國家不僅形成了針對預期的調查機制,而且形成了相應的預測方法和指標對銀行市場、股票市場、匯率市場及衍生品市場進行跟蹤和引導。
二是國外已形成較完善的信息披露機制。尤其是經歷危機后,無論是政府還是央行的政策制定,都會通過已有渠道讓市場迅速捕捉到政策意圖等主要信息,保證信息的及時公開和透明,防止了信息不對稱給公眾預期造成的不一致性。
三是預期管理的主體逐步多元化。央行因具備廣泛認可的公信力和權威一直成為預期管理的主體,像美國的美聯(lián)儲、歐洲的央行、中國人民銀行、日本央行等不僅在國內被廣泛關注,而且在世界范圍內備受矚目。隨著預期對經濟決策的影響程度不斷加深,預期管理受到政府各部門以及國際金融機構和組織的關注,部門之間、國家之間協(xié)調管理預期已經非常普遍變。
四是金融穩(wěn)定成為預期管理的重要目標。預期可以自我驗證和加強,并通過反饋機制放大金融泡沫(羅伯特·希勒,2008)[23],在金融系統(tǒng)中具有杠桿作用,隨著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fā),各國更加重視預期管理對金融市場穩(wěn)定的作用,特別是對衍生品市場發(fā)展的作用。
四、我國的預期管理及創(chuàng)新
(一)預期管理現(xiàn)狀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fā)后,我國官方第一次提出預期管理的概念。溫家寶指出“要把保持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好通脹預期作為宏觀調控的重點”,這標志著宏觀調控從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轉變(汪莉,2015)[24]。危機前預期管理圍繞貨幣政策展開,操作工具包括利率調控、存款準備金調控和公開市場操作,貨幣政策的目標是控制通貨膨脹,預期管理等于通貨膨脹預期管理,管理主體為央行,主要通過政策性承諾、信息溝通與前瞻性引導政策從行動和語言上(熊海芳等,2012)[25]管理市場預期。隨著預期管理概念的提出,直接使用政策工具操作管理預期的方式明顯減少,靈活的信息溝通方式成為預期管理的重要途徑。以通貨膨脹為目標、貨幣政策為手段的預期管理存在很多問題,如貨幣政策定位表述模糊,預期引導功能不足(陳彥斌,2016)[26];央行對貨幣政策操作的解釋不足,容易造成政策誤解;數(shù)量型調控框架的預期管理能力明顯不足等等,都會降低了預期管理的效果。
(二)預期管理的創(chuàng)新思考
受世界性經濟周期影響和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國內經濟形勢日益復。金融市場上的震蕩與波動使傳統(tǒng)的國家調控與監(jiān)管措施遭遇挑戰(zhàn)。如2013年“620”錢荒、2015年股市震蕩、匯改后的匯率波動、2016年熔斷機制引發(fā)的市場流動性不足和期貨市場暴漲暴跌等;房地產市場在政策的不斷監(jiān)管之下依然投機盛行。通過傳統(tǒng)貨幣政策進行的預期管理已無法滿足新常態(tài)背景下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國家宏觀調控理應與經濟新常態(tài)相適應并不斷演進和引領經濟運行,將預期管理納入新常態(tài)宏觀調控框架成為必然選擇。在新的宏觀調控框架下,預期管理的目標不僅僅局限于通貨膨脹等與貨幣政策相關的措施,而是在實施主體、領域、方法等方面都廣泛擴展,具體思路如下:
一是預期管理由貨幣政策領域向其他產業(yè)領域擴展。宏觀調控局限于貨幣政策目標,只關注基本的總量指標如通脹、產出、就業(yè)、資產價格等,而忽視結構性指標是經濟危機產生的重要根源。隨著對經濟危機的反思,結構性問題被廣泛重視,宏觀調控上產業(yè)結構、貿易結構、匯率政策、產出結構等結構性指標日益受到決策部門重視。這種形勢下,預期管理不能完全依靠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開展,而是需要產業(yè)政策、區(qū)域政策、貿易政策、社會政策等相互協(xié)調和配合,雙管齊下,共同發(fā)力。
二是預期管理主體不再局限于央行。在預期管理中,往往是央行充當主力,但在新常態(tài)經濟背景下,單一部門很難獨自擔當宏觀調控重任,更多部門分享“信息、政策、信念和交流”,加強國務院、發(fā)改委、商務部、農業(yè)部、統(tǒng)計局、證監(jiān)會等其他部委及行業(yè)協(xié)會在預期管理中的職能,可以彌補由單一央行政策帶來的弊端。在實踐中,只要能夠及時把握信息,并可以通過政策實施及時調整預期的自我實現(xiàn)過程,都可以充分發(fā)揮預期管理的作用,“政府”是預期管理主體的抽象概括。
三是預期管理是區(qū)分異質性的精準管理管理。不同市場主體的預期形成具有異質性,若不合理區(qū)分,采取“一刀切”方式管理預期會降低政策效果,甚至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新常態(tài)經濟背景下,預期管理應根據(jù)不同產業(yè)部門、經濟發(fā)展程度差異、不同群體采取差異化的預期管理模式,提高預期管理的精準程度,進而提高政策有效性。如,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傳統(tǒng)產能過剩產業(yè)與新型高科技產業(yè)就應該明確區(qū)分,去產能、去庫存與支持新型產業(yè)政策同時并存,提高預期管理的定向化和精準程度。
四是預期管理本質上是信心管理。新常態(tài)經濟背景下,經濟持續(xù)下滑,未來不確定性增加,預期管理實質上是信心管理,提振市場信心,改善公眾的悲觀情緒在當前階段顯得尤為重要。一旦市場信心恢復,經濟政策效果倍增,這就要求政府提高政策的執(zhí)行力,增強政策承諾的可信度。
五是預期管理實現(xiàn)目標管理向區(qū)間管理轉變。由目標管理向區(qū)間管理是新常態(tài)經濟背景下的必然選擇。通過設置“上限”和“下限”作為宏觀調控的合理區(qū)間,增加了對經濟波動的容忍度,防止政策頻繁變動對預期的擾亂,增加宏觀經濟穩(wěn)定。
(三)新階段政府預期管理的實踐
一方面,通過完善政府部門新聞發(fā)言人制度、開展與公眾互動并解讀新政策法規(guī)等形式保證政府信息的及時公布,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另一方面,借鑒國外經驗,通過定期公布報告的形勢引導預期。例如,2016年7月11日,農業(yè)部在中國農業(yè)信息網發(fā)布了第一個《中國農產品供需形勢分析》報告,由農業(yè)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對玉米、大豆、棉花、食用油、食糖5個產品的供需形勢進行分析和解讀,并將在8月8日、9月12日、10月10日、11月7日和12月5日依次發(fā)布每月報告。
從當前市場反應和政策實施情況看,預期管理存在很多問題:一是預期管理的主體缺乏統(tǒng)一和協(xié)調。各部門之間沒有形成有效的溝通和利益協(xié)調機制,仍然以央行為主,其他部門在政策制定和信息共享方面則缺乏統(tǒng)一和協(xié)調。二是預期管理中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無法保證政策信息披露的持續(xù)性和長期穩(wěn)定性,部分關鍵信息采取不披露或模糊披露。三是缺乏系統(tǒng)的市場預期預測方法和應對機制。了解和預測預期的變化,形成與其相應的應對策略、手段或風險警示機制在預測方法和應對策略上都存在不足。四是預期管理對市場本身的利用不足。預期管理是反饋和消化市場預期變化的過程,完善的市場本身可以及時反映公眾預期,充分利用市場信息更好地服務于預期管理存在很大空間。
五、完善我國預期管理體系的建議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加強預期管理至關重要。由于我國預期管理的時間短,在管理理念、主體、手段、工具、傳導機制等很多方面尚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完善當前的預期管理體系,不斷豐富預期管理的覆蓋領域和工具,以便形成長期有效的預期管理機制。根據(jù)對預期管理理論的梳理,結合國外預期管理的經驗和我國當前預期管理的現(xiàn)狀,主要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將預期管理納入政策決策。一是隨著市場經濟和信息經濟的發(fā)展,應牢固樹立預期管理的理念和思維模式,促進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和長期有效性。二是明確預期管理的覆蓋領域和主體范圍。國家宏觀調控既發(fā)揮傳統(tǒng)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引導作用,又要結合相關產業(yè)發(fā)展政策、區(qū)域經濟政策、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政策、社會政策等進行有效的信息溝通與交流。此外,明確不同部門間的權限和職能,保證政策調整在協(xié)調各部門之間的利益基礎上實現(xiàn),防止執(zhí)行過程引發(fā)利益集團間的沖突,擾亂公眾預期,阻礙政策推行和經濟正常運行。
第二,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預期管理機制。一是預先做好市場預期的調查和甄別,進一步挖掘金融衍生品市場在預期管理中的作用。二是建立期貨價格、基差和近遠月價差等市場指標的定期監(jiān)測,及時掌握市場主體在不同商品或合約間的心理預期變化,可以為市場的長期監(jiān)管和國家宏觀調控提供參考。
第三,健全信息溝通渠道和機制。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信息溝通和披露系統(tǒng),政策實施前通過社會調查、聽證會、征求意見、研討會等方式減少政策的負面效果;政策實施后,通過多方面的調研考察政策實施的實際效果,并總結經驗教訓,并定期發(fā)布相關市場報告及重點變量的預測,通過穩(wěn)定的信息渠道和溝通機制,穩(wěn)定市場預期。
[注 釋]
① 調查由SergerJeanneanu在2009年完成。
② 1992年的歐洲貨幣危機、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5年的日本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參考文獻]
[1] 吳敬璉.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調結構”混為一談[J].中國經貿導刊,2016(10): 21.
[2] 趙根宏,余凌曲.宏觀調控注重預期管理若干思考[J].開放導報,2016(1): 23.
[3] 江世銀.凱恩斯主義以前的預期理論述評[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0,26(1): 23-30.
[4] 凱恩斯.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7:27
[5] 李拉亞.預期與不確定性的關系分析[J].經濟研究,1994(9):12-19.
[6] 李拉亞.預期管理理論模式述評[J].經濟學動態(tài),2011(7):113-119.
[7] 江世銀.凱恩斯的預期理論及其評述[J].當代經濟研究,2007(8):20-24.
[8] Woodford M,WALSH C E. Interest And Prices: Foundations of A Theory of Monetary Policy[J]. Macroeconomic Dynamics,2005,9(3): 462-468.
[9] Mishkin F S. Monetary policy strategy: lessons from the crisis[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1.
[10] Morris S,Shin H S. Coordinating expectations in monetary policy[J]. Central Banks as Economic Institutions,2008: 88-104.
[11] 保羅·克魯格曼.蕭條經濟學的回歸[M].朱文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12] Eggertsson G B,Woodford M. Optimal monetary policy in a liquidity trap[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3.
[13] Cooper R,Willis J L. Coordination of expectations in the recent crisis: private actions and policy responses[J]. Economic Review-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2010,95(1): 5.
[14] Kuttner K N,Posen A S. Does talk matter after all?: Inflation targeting and Central Bank behavior[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1999.
[15] Ullrich K. Inflation expectations of experts and ECB communication[J]. 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8,19(1): 93-108.
[16] Smaghi L B. Inflation,expectations and current challenges to monetary policy[C]//Speech held as a Member of the Executive Board of the ECB at the European Inflation-Linked Conference,Rome,2005.
[17] Peter M, Roger M S, Heenan G. Implementing inflation targeting: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target design, and communications[J].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06:6-278.
[18] 李永寧,黃明晧,郭玉清,等.中央銀行預期管理的前提、方法和效果:國際比較和中國實證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13(10):14-19.
[19] 楊瑾,劉湘勤.金融危機救助中的預期管理——美國次貸危機救助的經驗啟示[J]. 財經問題研究,2009 (9): 71-76.
[20] 查爾斯·金德爾伯格.瘋狂、驚恐與崩潰——金融危機史[M].朱雋,葉翔,譯.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
[21] 王愛儉,牛凱龍.次貸危機與日本金融監(jiān)管改革: 實踐與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10 (1): 68-73.
[22] 陳虹.日本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及其思考[J].日本學刊,2009,3: 69-82.
[23] 羅伯特·希勒.非理性繁榮[M]李心丹,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4] 汪莉,王先爽.央行預期管理,通脹波動與銀行風險承擔[J].經濟研究,2015,50(10): 34-48.
[25] 熊海芳,王志強.貨幣政策意外,利率期限結構與通貨膨脹預期管理[J].世界經濟,2012(6): 30-55.
[26] 陳彥斌.貨幣政策要加強預期管理[N].光明日報,2016-05-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