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成波
據調查,中職學校電類專業(yè)課教學效果普遍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教學內容較為抽象,老師上課大多還是以粉筆和黑板為主,學生聽不懂,沒興趣。二是實訓教學設備不足,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緊密,影響教學效果。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教育現代化的不斷推進,傳統(tǒng)教學方式、手段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在信息條件下,如何改變中職電類專業(yè)課教學低效的問題,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在教學中進行了實踐探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信息技術對教學產生積極影響
隨著學校信息化環(huán)境的不斷改善,教育教學方面的信息技術媒體資源也越來越豐富,教師可以使用的教育信息化手段越來越多,學生通過信息化手段獲取知識的渠道也越來越廣闊。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對教學產生較大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信息技術條件下教師好教了。隨著學校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先進的多媒體設備進入教室,各種先進的教學手段用于教學,使教和學都變得簡單。以往受條件限制,教師上課主要是靠粉筆和黑板,在講一些較為復雜的理論知識時,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卻是一知半解。在信息技術條件下情況不一樣,教師用電腦備課,自己制作或在網上收集教學課件、微課、多媒體動畫等多媒體教學資源,上課時通過電腦進行多媒體聲像展示、電腦仿真教學,可有效地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fā)學習興趣,使理論知識不再“看不見、摸不著”。
如講授三相電動機時,老師不需過多描述電動機工作原理,通過動畫演示學生可清楚看到整臺電動機的結構分解、工作過程及工作原理,學生可輕松掌握教學內容。其二,在信息技術條件下,學生好學了。以往學生學習只能靠書本,通過看書完成作業(yè),上課沒聽懂的也只能反復看書,或者問老師?,F在情況有很大轉變,有了電腦、有了網絡,學生的學習手段更加豐富了。課前可通過電腦,利用網絡查找資料做好預習,課堂上聽不懂的可通過網絡查找資料、反復觀看教學視頻、微課,連線老師、同學即時咨詢解決難點,即使請假沒上課也沒關系,可在網上跟名師學習,找名師輔導。在信息技術條件下,學生的學習也變得容易。其三,降低辦學成本。職業(yè)學校購買實驗、實訓設備的開銷很大,負擔很重,也往往因設備不足影響了教學效果。隨著計算機仿真技術的發(fā)展,很多實驗、實訓的內容可不必用真實的設備去操作,學生通過計算機仿真技術仿真實驗即可達到與使用真實設備基本相同的效果。如電類專業(yè)課用到的EWB仿真軟件可模擬示波器、萬用表、毫伏表、頻率計等多種儀器,只要有電腦就可以操作,完成相關的測量等實操內容。計算機仿真技術成本與真實的設備相比低得多,學校用于購買實驗、實訓設備的開銷大幅減少,降低了辦學成本。
二、信息技術條件下中職電類專業(yè)課教學策略
人們對教學策略的內涵存在不同的認識,但一般來說,將教學策略理解為:教學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學條件下,為達到不同的教學效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謀略,它具體體現在教與學的交互活動中,教與學的環(huán)境變了,也勢必促進教學的改革。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在信息技術背景下,與以往的粉筆加黑板時代相比教學條件有了很大不同,教學策略也必然隨之改變。其一,在教師教的方面,應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F在大多數學校教室安裝有多媒體教學平臺,有些條件好的學校教室已沒有了黑板,也不用粉筆了。教師上課要運用多媒體技術,用電腦、投影進行教學,與以往相比教學手段更為豐富,也更為先進了。其二,在學生學的方面,利用網絡教學平臺?,F在有網絡課程開發(fā)軟件,一般教師經自學即可掌握開發(fā)技術,并可自行利用該軟件開發(fā)網絡課程。學期初,教師將開發(fā)好的網絡課程放在網上,學生可在網上瀏覽教學內容,課前作好預習,課后通過網絡復習、完成作業(yè),教師也可在網上進行在線指導學生學習,批改學生作業(yè)等。教與學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教學效果必將大有改善。其三,在教材方面,突出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的整合?,F在的教材不應還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字方面的知識呈現,它應該立體而豐富,能“聽”能“看”,即是教材,也應是學生好用的學材。教師要具有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整合的能力,將多媒體技術與教材有效融合。如我校開發(fā)的廣州市精品課程《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其配套教材實現了與多媒體資源有效融合,在教材中的關鍵知識點、技能點處,都配有二維碼,學生掃描二維碼即可查看相應的動畫、視頻資料,觀看相應知識點、技能點微課,使教材“活”了起來。
三、信息技術條件下中職電類專業(yè)課常用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可以定義為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wěn)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作為結構框架,突出了教學模式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內部的關系和功能;作為活動程序則突出了教學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在信息技術條件下,以下兩個模式較為適合電類專業(yè)課教學,能有效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一)基于信息技術的行動導向教學模式
行動導向教學思想是上世紀80年代德國職業(yè)教育改革的成果,其內涵為教學是根據完成某一職業(yè)崗位工作活動所需要的行動、行動產生和維持所需要的環(huán)境條件、以及從業(yè)者的內在調節(jié)機制來設計、實施和評價職業(yè)教育的教學活動。它是由一系列教學方法及技術組成的教學模式。其主要內容包括:項目教學法、引導文教學法、模擬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行動導向相對于內容導向教學模式,一般是在實訓室中進行,教學以行動為導向,以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形式開展,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做中學,教師在做中教,以學生主動參與為主要學習特征。經實踐證明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具有無可比擬的先進性,在中職電類專業(yè)課教學中被廣泛應用,收效甚佳。在信息技術條件下,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無疑將為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插上翅膀,將發(fā)揮更大的效能。下面以電類的《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這門專業(yè)課為例來說明該模式的具體操作過程。
根據課程特點,將《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這門課設計成可調式直流穩(wěn)壓電源設計與制作、流水燈電路設計與制作、聲光控樓道燈控制電路設計與制作、遠近燈控制電路設計與制作四個教學項目,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以實操(行動)為導向,在完成四個項目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專業(yè)技能,從而完成整門課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學習及專業(yè)技能訓練。具體每個項目可按四個步驟操作:1.明確任務。在教師引導下,借助電腦多媒體展示使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如第一個項目,任務是:根據電路圖紙要求設計并制作一個1.2-32V連續(xù)可調的直流穩(wěn)壓電源。要求電路板的尺寸不能超過90mm×70mm,產品性能穩(wěn)定,使用方便。2.制定計劃。在組長的帶領下,小組成員通過各種網絡等媒體查找關于直流穩(wěn)壓電源電路組裝的相關資料,了解電路結構、基本原理,組裝程序、步驟等,最后通過小組討論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這一步比較關鍵,老師可先將部分必要的資料收集好后放到一體化實訓室的電腦中,供學生查詢使用。3.實施計劃。這一步是教學的重點。在實施項目計劃的過程中,其一,學生在“做中學”。如安裝的第一步是要會識別、測量元器件。關于識別、測量元器件的知識學生已初步學習過,這里要求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要更深入地學習,能熟練識別、測量電視機所用到的元器件。這些知識老師不去系統(tǒng)的講,要求小組同學利用網絡等媒體及通過掃描教材中相關知識點的“二維碼”查看相關微課等學習資料,自主學習。其二,教師在“做中教”。在學生做的過程中適時指導,幫助學生學習。這里老師一定要充分備課:提前制作好教學課件,收集相關教學圖片、動畫及影視資料等放在電腦中,并提供一些常用的學習網站,供學生學習及查找資料用。對于一些重、難點問題,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課程資源,通過集中研討等方式突出和突破。4.檢查評估。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檢測學生學習情況,并根據情況及時做出反饋調控。這里的檢查分為階段檢查和綜合檢查,檢查的內容分為理論知識和技能。理論知識檢查教師可制作課件或在網上收集相關的教育軟件,借助多媒體手段完成。技能方面則通過項目實施過程及對完成作品的驗收進行檢查。為提高技能驗收的效率,可讓學生對自己作品的效果演示過程進行錄像,并上傳到班里的微信群,方便教師課后觀看評價。
(二)基于信息技術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
所謂任務驅動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在明確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任務驅動是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為基礎的,課堂教學過程充滿了民主、充滿了個性、充滿了人性,體現了以生為本,改善教學效果。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電類專業(yè)課中應用較多,同行已多有探討,這里所提出的“基于‘信息技術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是基于傳統(tǒng)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但又有所不同,這里側重于強調信息技術在任務驅動過程中的應用。下面以電類專業(yè)的《電子技術基礎》課為例來說明實施步驟:
1.設計任務。這個環(huán)節(jié)是任務驅動模式實施的關鍵,要遵循幾個原則:其一,任務明確,目標具體;其二,可操作性強;其三,符合學生特點,考慮學生差異;其四,充分考慮信息技術的作用。如《電子技術基礎》這門課可設計成任務一:制作整流濾波電路;任務二:在任務一基礎上制作12V直流穩(wěn)壓電源;任務三:在任務二基礎上制作互補對稱OTL電路;任務四:用集成制作OCL功率放大電路;任務五:制作臺燈調光電路;任務六:制作一個綜合性的電路。教學過程中圍繞這六個任務開展,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完成整門課程學習,達成學習目標。2.創(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設情境的目的是在于自然而真實地引出任務,激發(fā)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加強對任務的理解,明確各任務的學習目標。這個環(huán)節(jié)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多媒體技術輔助創(chuàng)設情境。如任務四難度較大,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資源,通過課件動畫等手段來直觀展示,降低理解的難度。3.實施任務。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實施的重點,主要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去完成,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特別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網絡資源。4.總結評價。每完成一個學習任務要及時總結,給出相應評價,并適時做出調控,確保達成階段教學目標。這個環(huán)節(jié)也很重要,要充分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高效完成。
信息技術條件下運用以上兩種教學模式,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改善教學效果。近年來,我校電子專業(yè)學生參加廣州市統(tǒng)一組織的學科質量檢測、核心技能抽測等,其平均分和及格率都遠超過廣州市同類學校的平均水平;學生考證通過率都在90%以上;參加中職學生技能競賽成績突出,近三年我校學生參加電子專業(yè)技能競賽,獲省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獲廣州市一等獎5項、二三等獎9項。
四、信息技術在教學應用中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科學應用信息技術能有效改善教學效果,促進課堂教學質量。但也應注意的是,如果用得不好,則不但對教學無幫助,還可能產生阻礙。經過廣泛聽課調研,總結出在信息技術使用過程中要注意以下三個問題:一是應用要適當。根據教學內容,如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有利于化解教學難點,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則有使用的必要。而如果內容較為簡單,甚至幾句話就可以表述清楚,學生一聽就明、一看就會的問題,就沒必要為了用信息技術而用信息技術,人為把一個簡單問題復雜化,影響教學效率。二是應用要適度。信息技術手段要用得精、用得準、用到點子上,好像精確制導的導彈一樣,打出去就要發(fā)揮效力。有的老師上課全程PPT,期間多媒體動畫、視頻、微課等輪番轟炸,課堂看起來熱鬧非凡,很高大上。但認真反思,熱鬧的背后,教學目標達成度如何,效果如何,效率如何等卻值得商榷。教師應該根據教學需要,合理適度使用,不要做信息化的奴隸。三是應用要靈活有效。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體現方式有多種,如PPT、圖片、視頻、多媒體動畫、微課、仿真軟件、手機APP班課軟件等,教師應根據需要選用合適的技術手段。切記不用追求形式上的高大上,能用圖片、自錄視頻解決的問題,就沒必要花精力、浪費資金去開發(fā)多媒體動畫、仿真軟件,甚至用VR、AR等技術??傊`活運用,追求實效。
[基金項目:本文是廣州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Guangzhou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2017年度課題“信息化條件下中職項目教學法的應用研究——以機電專業(yè)教學為例(1201731204)”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