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郭豪
【摘 要】慢性腹瀉作為消化內科的一種常見臨床癥狀,具有復雜的成因背景,已有研究結論認為慢性腹瀉與腸道菌群的失調具有一定的關系。本文通過對臨床患者的慢性腹瀉癥狀和成因及其與腸道菌群關系進行探討,認為慢性腹瀉受人體多種因素制約而形成,但腸道菌群失調是導致慢性腹瀉的主要原因,研究結論為慢性腹瀉的臨床治療方法提供思路。
【關鍵詞】慢性腹瀉 腸道菌群 菌群失調 成因背景
【中圖分類號】R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5--01
引言
腹瀉是消化內科臨床的一種常見癥狀,其病因較復雜, 可由炎癥、潰瘍、腫瘤、細菌、原蟲感染等所致,臨床治療效果不理想[1],常被診斷為腸炎且原因指向不明。已有研究成果顯示,慢性腹瀉和腸道菌群失調密切相關[2]。慢性腹瀉主要成因是什么,如何與腸道菌群失調相關聯,如何通過對腸道菌群失調的方向來治療慢性腹瀉,是本文研究和討論的主要問題。
1 慢性腹瀉
慢性腹瀉是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的腹瀉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fā)性腹瀉。其癥狀可與一般腹瀉癥狀類似,主要為大便不成型、水樣便、排便次數明顯增多,最主要的是其以持續(xù)時間長遷延不愈為特征。給病人帶來極大的身心痛苦。其形成原因復雜,可單純因胃腸道感染形成,亦可以全身其他感染性疾病、食物中毒而繼發(fā)(如HIV)導致,也可因腸道菌群失調而引起,不同的診斷會導致病情延誤,加重慢性腹瀉的遷延時間,因而,門診對診斷慢性腹瀉的技術要求較高。
2 腸道菌群
腸道菌群是指寄生在人體腸道內的,與人體宿主之間相互依存并且動態(tài)平衡的菌群。腸道菌群影響著宿主的生理、病理過程,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3]。主要包括代謝功能、免疫功能、屏障功能。代謝功能主要是結腸中的細菌可對食物殘渣中的碳水化合物進行發(fā)酵分解,促進腸道ph值下降,從而利于鈣鐵等的吸收。腸道細菌可同時參與肝臟和腸道內循環(huán)。免疫功能主要為菌群中的類桿菌、消化球菌和雙歧桿菌等數量在正常范圍內波動可維持人體正常的免疫功能。屏障功能是指腸黏膜表面固有的可阻止病原體與黏膜接觸的能力,從而起到阻擋病原體的作用。腸道菌群中的共生菌可影響腸黏膜固有免疫,一種是IEC的M細胞,另一種是正常IEC(完整腸上皮細胞)。IEC可識別病原微生物,后者被識別后的信號由IEC整合,引起信號級聯反映(),促進抗菌肽和黏蛋白分泌增加,從而維護屏障功能[4]。
3 菌群失調的原因及其與慢性腹瀉的關系
腸道菌群受制于多種因素可能導致失調。包括年齡因素、飲食習慣、腸道動力異常、心理因素以及抗生素的應用問題等(李琳等,2014)[2]。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腸道內的雙歧桿菌數量減少,直接導致腸道免疫功能下降;目前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的飲食習慣,取代了早期的高纖維飲食風格,直接導致腸道內益生菌數量的減少,形成菌群失調;心理壓力的增加,可減少腸道內乳酸桿菌的數量[2-3];抗生素的濫用尤其是廣譜抗生素的長期應用,可直接形成腸道菌群失調。腸道菌群失調主要機制在于腸道菌群特別是有益菌種數量的不平衡。主要表現在,慢性腹瀉患者菌群中的腸桿菌數量變多,乳酸菌的數量顯著減少,另外,腸內雙歧桿菌的數量逐步有減少趨勢[2-3]。這些人體腸道內共生菌數量的減少為細菌和病毒的進入打開了大門,腸道黏膜的免疫功能下降,進而導致腹瀉的誘因或慢性腹瀉的遷延不愈。菌群失調導致腹瀉的另一大機制,在于腹瀉的門診急診診斷部分有誤。由于腹瀉的臨床癥狀大同小異,而其形成原因多種多樣,極易被單一化診斷為腸道炎癥而應用抗生素治療,導致患者可能被濫用抗生素,抗生素的長期使用可導致腸道內益生菌的數量明顯減少,且可增加患者真菌感染的風險,腸道內生態(tài)平衡被打破,繼而加重腹瀉程度,反過來腹瀉的程度嚴重如持續(xù)周期較長等問題,將進一步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形成惡性循環(huán)。因此,減少抗生素的濫用是降低腸道菌群失調程度的重要手段,而如何增加消化內科特別是腹瀉門診的診斷正確性,是避免濫用抗生素的重要手段。
慢性腹瀉形成原因較多,但腸道菌群失調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腸道菌群失調在臨床診斷方面目前的檢出率并不高,主要問題在于并不同機制腹瀉的臨床癥狀的大同小異,導致檢驗方法和治療手段單一化、任務化,通常以細菌的檢查和病毒檢驗為主要診斷指標,而較少考慮腸道菌群方面的可帶來的問題和治療方案,事實上,部分難治性腹瀉,可能僅僅需要補充一點益生菌即可。
4 結束語
腸道菌群失調是近年來消化內科研究和臨床治療的熱門方向,也是受惠于科技進步帶來的醫(yī)療檢查檢驗手段的多樣化以及較高的治療針對性。早期一些難以處理的病癥在診斷和治療方面慢慢透明化,如慢性腹瀉早期除了考慮病毒和細菌感染外,門診診療不作它想,故而導致患者腹瀉的長期不愈,因此,無論是提升臨床醫(yī)師自身的醫(yī)療技能,抑或改善醫(yī)院科室的基礎設施和診療手段,對提高慢性腹瀉的診斷正確性和治療合理性,都是一種必要的過程。
參考文獻
Zhao YF,Guo XJ,Zhang ZS,et al.Epidemiology of functional diarrheaand comparison with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 population-based survey in China[J].PLoS One,2012,7(8):e43749.
李琳,李巖.腸道菌群失調與功能性腹瀉,[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 2014:23(7).
李苗,孫迪,付冰冰,等.腸道菌群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進展[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15,27(10)
宗曄,趙海英,梁曉梅 等,急慢性腹瀉患者腸道菌群的改變[J].臨床內科雜志 2006: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