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鍵萍
很多動物天生帶著難聞的體昧,雖然有的是有難言的“苦衷”,但很多的時侯,動物會對自己的臭味“引以為豪”。因為它們的臭味是讓自己轉(zhuǎn)危為安的法寶。
臭鼬常常被人們評為“最臭的動物”。它一身黑衣,從前額到身體兩邊分布有一條較窄的白色條紋,奔跑起來很像一個黑衣騎士。受到敵人威脅時,臭鼬會立刻低下身來,豎起尾巴,用前爪跺地發(fā)出警告。如果這樣的警告未被理睬,臭鼬便會轉(zhuǎn)過身,向敵人噴一種惡臭的液體。這種液體是由尾巴旁的腺體噴射出來的,只要在5米射程內(nèi),幾乎是百發(fā)百中。
臭鼬的“臭液”會導(dǎo)致被擊中者短時間失明,其強烈的臭味在約800米的范圍內(nèi)都可以聞到。所以絕大部分掠食者一般都會避開臭鼬。但有些人還是會將臭鼬當(dāng)作寵物馴養(yǎng),比如俄亥俄州的人們。
你肯定不明白人們怎么就不怕臭,其實有些猴子也不怕臭。馬陸也叫千足蟲,體液中有一種叫作苯醌的物質(zhì),這就是臭氣的來源。一些靈長類動物,比如僧帽猴、狐猴等,卻深愛千足蟲臭臭的分泌物,把分泌物當(dāng)“花露水”,涂在身上驅(qū)蚊……
放屁毒師
袋獾分布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州,它的個頭跟一只小狗差不多,但看上去會顯得更加健壯。袋獾平靜時,沒有什么特殊的氣味,但若被激怒,它就會噴射出刺鼻的臭味,那種味道堪比臭鼬的“臭彈”。
作為一種食肉動物,除了普通的肉和內(nèi)臟,袋獾還會把獵物的毛皮和骨頭都吃干凈。它們擁有“吃獵物不吐骨頭”的兇猛食性,所以又被稱作“塔斯馬尼亞惡魔”。
但當(dāng)?shù)氐霓r(nóng)民卻并不討厭這些家伙,袋獾的存在使得一些害蟲找不到腐爛組織可吃而絕跡于農(nóng)場。
說起臭彈,椿象也有。它常被人們叫作臭大姐或放屁蟲,它是昆蟲里的臭臭代表。當(dāng)受到攻擊時,椿象可以從腹部的頂端釋放出毒霧噴向攻擊者。毒霧在空氣中揮發(fā)成臭氣,它沾過的植物、水果或葉上都會留下這種臭味,聞之令人作嘔。部分種類噴出的臭液,甚至?xí)p害人的眼睛及皮膚。
麝雉和它的族群生活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的水淹森林中,它們喜歡棲息在臨水的樹枝上,頭戴紅褐色的尖冠,配上藍(lán)色的臉龐和鮮紅的翅膀,像個安靜的“美男子”。但麝雉常常被人們叫作“亞馬孫臭鳥”,因為它們身上散發(fā)出一種濃烈的霉味。
麝雉喜歡吃植物的葉子及花朵等,這些葉子中含有一定的芳香化合物。麝雉的食道前部有一種細(xì)菌,用來消化吃進嘴里的食物。植物的葉子和花朵發(fā)酵后生產(chǎn)的氣味簡直就跟糞便的臭味相當(dāng),麝雉渾身的臭味正來自這種發(fā)酵的味道。
麝雉和一般的鳥類不一樣,它不擅長飛行,卻特別喜歡游泳,可是,就算在河里游上三天三夜,也洗不掉它身上的臭味。
在亞馬孫河流域還有一種臭臭動物,名叫小食蟻獸,主食為螞蟻、白蟻等。小食蟻獸一般為夜行性,日間多在大樹干的樹洞或其他動物留下的洞穴內(nèi)棲身,偶爾也會出沒。它們的刺鼻氣味比臭鼬還要強烈。但人們也并不會完全拒絕這種臭臭的動物。很多南美洲的印第安人會將小食蟻獸引到家中,利用它們來清理家中的白蟻。
一臭成名的動物
除了逃避打擊對手或逃離天敵以外,對有些臭臭動物來說,它的臭味還有更多用處……
能量對抗
麝牛是北極苔原的一個特有物種,對臭味引以為豪,就怕自己“不臭”。麝腺分泌出氣味強烈的分泌物,經(jīng)腿部沾到地上的植物,麝牛以此來劃出自己的領(lǐng)地。雄性麝牛在交配季節(jié),會散發(fā)更加強烈的氣味,以展現(xiàn)自己的力量,因為它們認(rèn)為“越臭越強大”嘛!
臭味GPS
貂熊,多分布在北部的針葉林和接近北極的地區(qū),以及北半球的高山凍原。貂熊肛門附近有發(fā)達(dá)的臭腺,臭腺分泌出的臭液散發(fā)出來的難聞氣味,具有一定的標(biāo)記和防御功能。貂熊還會利用臭液保存食物,這不僅可以幫助找到食物,還能防止其他動物偷食。
自我療救
人類偶然間在抹香鯨的腸子里找到一些臭氣熏天的塊狀物,洗凈晾曬之后居然散發(fā)奇香,成為重要的制香原料,這就是龍涎香。
原來,抹香鯨非常喜歡吃魷魚,有時候會被殘留在體內(nèi)的魷魚角質(zhì)劃破腸道。為了保護自己的腸道,抹香鯨會分泌一種特殊的物質(zhì),把這些殘渣包裹起來,排出體外。
動物的臭氣不僅能對抗天敵,還為生活提供了便利。臭不要緊,生存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