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茂昌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青春詩篇,已經(jīng)成為經(jīng)典名篇,令人百讀不厭。
讓我們來再次認真體悟文本。先看詞的開頭: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只要不是主題先行,只要不是片面地強調(diào)這首詞是毛澤東的詞,再普通的讀者也能從中讀出一種孤獨與感傷的意蘊。
“獨立”一詞,歷來被人吟詠玩味。付建舟《毛澤東詩詞全集詳注》稱其“突出了詩人愛秋而不懼寒的卓然而立的形象”“表現(xiàn)了不同凡俗的英雄氣概”,并引柳宗元的詩“獨立四顧心激昂”為佐證。這種說法過多地強調(diào)了毛澤東作為英雄倔強孤傲的個性,沒有走進毛澤東作為詩人當時的精神世界。其實“獨立”一詞顯示的孤獨之意是顯豁的?!蔼毩ⅰ边@一說法在古典詩歌中是很常見的。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獨立小橋風滿袖”“獨立斜陽數(shù)過人”等等,無不表達了孤獨感傷之意。
再看看“獨立寒秋”之“寒秋”這一意象。課本注釋上說,“寒秋,深秋”。這固然不錯。但“寒”字一用,寒意撲面而來,不僅表明時值深秋,還令人想到《楚辭》中的章句:“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深秋季節(jié)是一個令人沉靜深思的季節(jié)。按通行的說法。本詞寫于1925年,其時大革命形勢轟轟烈烈,但就毛澤東個人而言,因養(yǎng)病回湘,又遭軍閥趙恒惕追逐,32歲的毛澤東獨自一人站立于深秋的寒風中,一絲孤獨蒼涼自然會襲上心頭。若依彭明道的考證,本詞寫于1920年,其時毛澤東所發(fā)起的湖南自治運動徹底失敗,數(shù)年來,他孜孜追求的理想王國徹底瓦解,他隱約覺得“政治改良一途,可謂絕無希望”(《叩問〈沁園春·長沙〉》)。參考這一背景,“獨立寒秋”中流露出的孤獨感傷更是不言自明了。
“北去”的“湘江”也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意象。湘江靜靜地北去,無聲無息,讓人想起秦觀的詞,“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給人以“留不住夕陽”的詩意。江水本該東流,而湘江兀自向北,執(zhí)意而去,了無眷顧,帶去的是青春和歲月,是夢想與激情。靜默的湘江承載了詞人的萬千心緒。詞人的目光與心緒隨著茫茫的江水流向了茫茫的北方。
“看”以下幾句寫景,被認為一掃舊詩詞里的那種肅殺、感傷的“悲秋”情調(diào),充滿生機,充滿生命的活力,是用豪放之筆寫奮發(fā)豪情,是借景抒情、表現(xiàn)了革命樂觀主義情懷的典型片段。
說抒寫豪情不錯,說詞人的心情豪邁也不錯。但筆者認為,這里的寫景更重要的是為了揭示道理,是為了闡釋青年毛澤東“動”“斗”的哲學(xué)觀。在孤獨茫然中。毛澤東的視線停留在橘子洲頭附近的景色上,那些景色使詞人若有所悟: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千帆競發(fā),鷹擊魚翔。生命的本質(zhì)與意義是在動、斗之中得以落實的?!盃幜鳌薄苞棑簟被玫涔?極寫搏擊與抗爭?!叭f類霜天競自由”,一個“競自由”的“競”字更是把所有景物的“動”“斗”的本質(zhì)表現(xiàn)出來,深刻揭示了客觀事物的本質(zhì)。青年毛澤東對運動、對立、沖突持完全肯定的態(tài)度,并將其視作宇宙的規(guī)律:“河出漁關(guān),因有太華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風回三峽,因有巫山之隔,而風力益增其怒號。”(毛澤東《〈倫理學(xué)原理〉批語》)這些早期思想一直延續(xù)其一生,如果我們理解了詞人的早期思想,就會對其詩歌有更深刻而獨到的見解了。(詞的下闋極寫少年意氣,極寫水擊千里,浪遏飛舟,也同樣是這種思想的外在顯現(xiàn)。)另一方面,“萬類霜天競自由”又與詞人當時并不“自由”的境遇形成對照,可以說是以樂景寫哀情。自然界萬物欣欣向榮,“我”呢?這就引出了下文的“悵”的情感。
“悵”的解說有多種,或稱“由深思而激昂慷慨”,或稱“沉思而感慨”,或稱“悵望”等。筆者以為,比較合理的解釋應(yīng)該是惆悵。悵望,杜甫是“悵然千秋一灑淚”,毛澤東是“悵望容廓心迷惘”。前者是面對時間,后者是面對空間,前者是感傷,后者是迷惘;但悵望中都包含了對生命皈依感的追索和探尋?!罢l主沉浮”意謂:誰在主宰著大地的沉浮?宇宙中的“萬類”誰在驅(qū)使?大地的主宰是誰?這里的“問”更多的是屈原式的“天問”,是對自然奧秘的尋求和探索,是對秩序法則的懷疑與挑戰(zhàn)。當然這也是一種自我期許,又是一種對這種自我期許的懷疑。這種復(fù)雜的難以言說的情感不是一句“表達了詩人想主宰大地沉浮的革命理想”就能說明的。由此可見,上闋的基調(diào)其實是低沉的:孤獨而迷惘,懷疑而困惑;似有所悟又終覺模糊。
這首詞可以理解成作者情緒的一種突圍與釋放。請看下闋的追憶——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詞人想起了當年曾和同學(xué)朋友在橘子洲一帶散步、游泳,暢論天下大事的情景,回憶了那一段難忘的崢嶸歲月。這里有一條有脈可尋的心理線索。詞人因孤獨而憶“百侶”(這里對“百侶”的回憶與上文“獨立”的現(xiàn)實境遇構(gòu)成對比,從另一角度抒寫孤獨之情);因現(xiàn)實的不如意(如理想遭遇挫折、遭軍閥趙恒惕的追捕和驅(qū)逐)而憶昔日的得志;因自覺老大(30歲相比于20歲,是中年的起點)而追憶揮灑青春激情的時光。所以,回憶是心理的突圍。
“恰同學(xué)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道?!边@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時光!在這崢嶸歲月里,詞人和他的同學(xué)如蔡和森、何叔衡、張昆弟等立志救國的知識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飛揚,意氣風發(fā),熱情奔放。詞人巧妙地化用了《莊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的意境,形容新時代青年從舊思想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自由奔放的胸襟。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边@是對“崢嶸歲月”“揮斥方遒”的進一步具體化。他們既贊嘆錦繡河山的壯美,又悲憤大好河山的沉淪。于是,發(fā)表文章,激濁揚清,抨擊黑暗,宣揚真理?!凹S土當年萬戶侯”,前人多謂比軍閥如糞土。筆者則認為“糞土當年萬戶侯”其實應(yīng)是糞土功名的意思。這是反用“飛將軍”李廣的典故。李廣雖為曠世英雄,可仍會自嘆終身未能封侯。而毛澤東等卻能鄙視所謂的功名,心中有著明確的價值追求。這一時期,毛澤東和他的志同道合者在長沙組織了湖南學(xué)生聯(lián)合會、新民學(xué)會,開辦了平民夜校、文化書社和湖南自修大學(xué),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活動,領(lǐng)導(dǎo)了驅(qū)逐張敬堯等軍閥的活動。特別是組辦《湘江評論》,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為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在湖南地區(qū)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這些既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具體內(nèi)容,又是寫作這首詞的時代背景。
“少年心事當拿云。”(李賀《致酒行》)詞人和同伴們的“拿云”心事,在詞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從“攜來百侶曾游”到“糞土當年萬戶侯”,可謂是直抒胸臆,盡情傾吐,如長江大河,滔滔而下,氣勢磅礴,痛快淋漓。結(jié)尾的“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則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達了一代革命青年的豪情?!爸辛鲹羲?浪遏飛舟”,這里的“擊水”為游泳,指在激流中奮臂劃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擋了飛速前進的船舶。毛澤東年輕時候喜歡游泳勵志,“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這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莊子筆下的“水擊三千里”的鯤鵬?!爸辛鲹羲?浪遏飛舟”的意境,與此相同?!爸辛鲹羲币舶涤米驽驯狈サ牡涔?寄予遠大志向。
綜上所述,這首詞中,有青春飛揚的激情,有豪邁與大志,有競爭的沖動,更有對現(xiàn)實的惆悵、對前程的迷惘、對青春的留戀、對友情的召喚、對歲月的嘆息、對天地的追問。正是這些對生命的感喟,使詞作具有了一種超越時空的藝術(shù)魅力。
學(xué)法導(dǎo)讀
歷來都認為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一詞抒發(fā)的是革命豪情,體現(xiàn)的是革命樂觀主義與革命英雄主義情懷?,F(xiàn)行的中學(xué)語文教材也沿用了這一傳統(tǒng)說法:“不僅抒發(fā)了詩人熱愛祖國的感情,也體現(xiàn)了主宰山河的壯志?!边€稱詩人的情感是激越的,“詞的情調(diào)是慷慨激昂,風格是豪邁爽朗”。應(yīng)該說傳統(tǒng)的說法自有一定的道理。但這種籠統(tǒng)又帶點標簽式的論斷并不利于同學(xué)們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以及準確把握詩人的情感脈搏。通過對這首詩歌現(xiàn)象學(xué)方法的還原,我們理解了這首詞的主基調(diào)恰恰是蒼涼、迷茫的,在飛揚的豪情背后隱約透出深潛于其中的感傷。
我們在理解這首詞的時候,不能僅僅停留于字面的理解,更要注意到詞人的心理邏輯,理解詞人的真實處境,理解一首詩歌情感的復(fù)雜、節(jié)奏的躍動、心情的變化。比如下闋中,詩人回憶的風華歲月正是現(xiàn)實不如意的折射。揮斤八極,激濁揚清,糞土功名,擊水中流:那種書生意氣,那種少年情懷,多么美好!而這一切轉(zhuǎn)瞬已逝,詩人回憶往昔崢嶸歲月,個中包含多少深沉的感喟!那種對歲月流逝的感嘆以及對朋友故人的追憶情懷我們是不難捕捉得到的。事實上,所有這一切對往昔激情歲月的回憶,都是在不得志的背景下進行的。愈是沉浸于回憶,愈是比襯出現(xiàn)實的失落。
理解這首詞要有篇章意識和結(jié)構(gòu)意識。還要有知人論世的方法。上闋發(fā)問,固有自我期許;下闕作答,多是不勝啼噓。往日的朋友、昔日的風流只存于記憶中。擊水中流的日子已成過往,“我”主沉浮的期許可能實現(xiàn)嗎?如果本詞果真寫于1920年(彭明道考證),那么聯(lián)系毛澤東當時遭受重大挫折,一時沉默不能有所作為的現(xiàn)實,毛澤東當時的心情就更能為我們所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