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旭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of lower extremity,ASO)指的是全身動脈硬化發(fā)展期間的主要過程,對動脈硬化斑塊的形成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導致下肢的動脈血管供血不足,造成肢體缺血,病理改變出現(xiàn)壞死等主要因素[1]。臨床中ASO比較常見,基本癥狀為肢體疼痛或者間歇跛行。ASO人群一般伴有肺、心以及腦等相關慢性的代謝疾病,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其發(fā)病率不斷發(fā)生改變,并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根據(jù)相關研究表明[2],大約有50%的截肢患者的發(fā)病原因為動脈硬化導致閉塞,治療方法主要為血管搭橋或者血管介入,然而這種手術方式創(chuàng)傷較大,對手術以后病情恢復帶來較大的不良影響。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在本院86例下肢為閉塞動脈硬化患者,以膝關節(jié)血管的病理改變?yōu)槿脒x標準[3]。隨機分為兩組,當中,實驗組男32例,女11例。年齡51~72歲,平均年齡(66.3±5.2)歲;對照組男29例,女14例。年齡53~74歲,平均年齡(67.4±6.1)歲。
1.2 臨床治療方法 采取降糖、調(diào)節(jié)血脂及抗血小板等方法進行常規(guī)治療[4]。
1.2.1 對照組方法 對照組對患者采取球囊擴張術、手術之前3天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湖南亞大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3021808)100 mg,采取口服方式,氯吡格雷(永信藥品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臺中幼獅廠;批準文號:HC20181009)75 mg,患者采取平臥體位,利多卡因(江西德成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622084)局部麻醉,麻醉起效以后采取Seldinger法穿刺患病一側(cè)的股動脈,待導引導絲置入以后,置入血管鞘,同時采取0.5~1.0 mg/kg全身肝素化,置入相應造影導管,采取飛利浦公司生產(chǎn)的平板血管的造影機ALLURAXPER FD20對患者一側(cè)的下肢動脈實施造影,并對血管閉塞的部位、范圍及程度進行確定。病理改變的位置利用適宜的直徑球囊,在血管的狹窄閉塞部位進行定位,利用壓力泵注入造影劑,并逐步增加壓力,充分擴張球囊,注入壓力4~5個大氣壓,每次2 min,重復1~2次。擴張以后進行血管造影,確定擴張以后殘留狹窄率在30%以下,進而達到擴張的作用,手術以后采取法華林以及低分子肝素鈉抗凝。
1.2.2 實驗組方法 實驗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之上采取經(jīng)皮腔內(nèi)支架成形術,造影的時候血液流動保持通暢,股腘動脈所采用的支架應當具有良好的柔韌性和自膨性,骼總動脈所采用的球囊支架具有準確的定位性和較強的支撐力,具有充分擴張的作用。手術完成后,可采取6 400單位的低分子的肝素鈉,每天2次,采取皮注方式;氯呲格雷75 mg,口服,每天1次,療程1年;100 mg阿司匹林腸溶片,口服,每天1次,長期進行服用。
1.3 指標觀察 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后踝肱指數(shù)、跛行距離以及終點事件發(fā)生率進行對比[5]。
1.4 治療效果判定標準 顯效:有效改善其相關的癥狀,提高>10%的踝肱指數(shù),增加>2倍的跛行距離;有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其相關癥狀,踝肱指數(shù)增加<10%,跛行距離增加<2倍;無效:其相關癥狀沒有任何改善,踝肱指數(shù)沒有任何變化,增加<50%的跛行距離[6]。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shù)據(jù)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的效果對比 實驗組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的效果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2.2 兩組患者的后踝肱指數(shù)和跛行距離情況對比 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踝肱指數(shù)和跛行距離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終點事件的發(fā)生率狀況對比 實驗組患者終點事件的發(fā)生率比對照組明顯較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后踝肱的指數(shù)及跛行距離的狀況對比(x±s)Table 2 Comparison of post-sputum index and claudication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x±s)
表3 兩組患者終點事件的發(fā)生率狀況對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end point ev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臨床治療中,下肢動脈的硬化閉塞作為一種外周血管性疾病比較常見,發(fā)病機制不明確,當前,我國的人口年齡特征逐漸呈現(xiàn)老齡化,患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的患者越來越多,每年呈現(xiàn)遞增趨勢。癥狀主要為間歇性跛行、靜息痛等,通常認為改變病理同損傷動脈內(nèi)膜及發(fā)生炎性反應具有很大的關系。有關研究證明[7],下肢血管異常的生理學解剖結(jié)構(gòu)和血流動力學也是造成這種疾病的重要因素。由于下肢的動脈硬化的閉塞初期一些癥狀不是十分明顯,容易被忽視,因此,多數(shù)患者最佳治療時間被錯過,造成患者截肢。臨床治療中,解決下肢動脈的硬化閉塞主要是重新建立下肢血液循環(huán),改善血流動力學,因為需要多次手術以及重新建立血液流動通道,以往的手術方式創(chuàng)傷性較大,時間較長,同時大多數(shù)患者為老年患者,手術耐受性相對比較差,手術后極易引發(fā)血管再次狹窄,使手術成功率明顯降低。然而,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明顯改善了下肢的動脈血管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8]。
目前,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可采取球囊擴張術進行治療,利用充盈擴張球囊,通過壓力作用硬化的斑塊從內(nèi)皮細胞的表面剝離下來,有效拉伸動脈中層的平滑肌細胞、彈力纖維、膠原纖維,外膜充分伸展,從而能夠使動脈管腔得以充分擴張。根據(jù)相關研究表明[9],球囊擴張術能夠改善血流動力學,降低對機體的損傷,然而仍然有一些患者進行手術以動脈管腔彈性回縮,狹窄率可達到50%。目前,醫(yī)療水平不斷提高,針對患者的動脈管腔實施球囊擴張術進行支架置入,可使血管的回縮得到有效預防,減低手術后再次狹窄的幾率。根據(jù)相關研究可知[10],皮腔內(nèi)支架形成術的應用,使血小板的聚集現(xiàn)象減少,血栓的形成明顯降低,發(fā)生終點事件的幾率明顯降低,并且有效改善患者下肢的供血狀況及跛行距離,生活質(zhì)量得到提高。研究結(jié)果表明,實驗組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踝肱指數(shù)和跛行距離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患者的終點事件發(fā)生率比對照組明顯較低(P<0.05),同上述的相關報道具有一致性。
綜上所述,針對下肢閉塞性動脈硬化患者采取經(jīng)皮腔內(nèi)支架成形術的治療效果可靠,使患者的下肢血液流動得到明顯改善,使發(fā)生終點事件的幾率明顯降低,在臨床當中得以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