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覺著人生好像一輛巴士,沿途有人上,有人下,有人揮一揮手什么也沒留下。
當我聽到五月天那首《如煙》,覺得阿信懂那種感覺。“有沒有那么一個明天,重頭活一遍,讓我再次感受曾揮霍的昨天。無論生存或生活,我都不浪費,不讓故事這么的后悔。有誰能聽見,我不要告別,我坐在床前,看著指尖已經(jīng)如煙?!?/p>
當你意識到“變化”的時候,它像突如其來的海浪,把你拍打在沙灘上,讓人喘不過氣,只剩下不住地回頭張望。最強烈的一次感受到變化,是大學畢業(yè)前—個月。
從沒跟人提起,我曾是一部紀錄片的主角。拍攝者是一個學弟。當鏡頭對準我們的生活時,突然發(fā)現(xiàn),時間是那么清晰地在溜走。他拍攝的主題是,大學生臨畢業(yè)前最后一個月的生活。
大家準備畢業(yè)答辯,有的人已經(jīng)在工作,有的人還在求職,有的人在迷茫中不知所措。宿舍兄弟最后一次聚餐后,我們踏著夜色往宿舍走,路上是零零散散的人,大家邊走邊哭。我們沒說再見,甚至班級畢業(yè)散伙飯之后,大家沒再互相道別,只是匆匆忙忙提著行李離開,留下宿舍一地的狼藉。
整棟樓都陷入一種悲傷里——告別朋友,告別學生的身份,告別我們留念的一切。 小學畢業(yè),我們會去到初中;初中畢業(yè),我們會去到高中;高中畢業(yè),我們會去到大學;大學畢業(yè)……我們將不再是學生。每個人都那么不情愿地被丟到社會里。這讓我不得不意識到,學了那么多年,掌握的能力終究要以這樣的方式得到檢驗。
身份轉(zhuǎn)變的慌亂,我們沒辦法去預習。更沒辦法像哲人赫拉克利特,說出似懂非懂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小時候,在作文里寫了無數(shù)次蠶破繭成蝶,當我站在來來往往的人流中,慢慢學會撲閃翅膀,聽聞嘈雜的言語、汽車鳴笛,仿佛溺水者抓救命稻草似的,抓住一個自己喜歡而對方又喜歡自己的工作。時間給予我們變化,我們在變得更沉穩(wěn),學會處變不驚,學會獨當一面。最后發(fā)現(xiàn),我們要學會的,不過是如何面對變化本身。
每年九月,新一年入學,我們要向前邁一步。每年六月,畢業(yè)考試,我們要離開身后的“安穩(wěn)”一步。你拿到手里的雜志,也在經(jīng)歷著它的成長,變得生機勃勃,變得更貼近當下的生活——這個時代從來就沒有停下它向上生長的腳步。
初聽五月天的《如煙》,覺得它講的是成長的迷惘。再聽的時候,似乎發(fā)現(xiàn),它在感嘆逝去,同時也在說:我們得學會向前。變化,給我們的不只是挑戰(zhàn),更是機會。
從十五六歲到今天,我經(jīng)歷過迷惘,我也走過彎路,我也有所堅持。好長一段時間,我以為我的人生目標不過是考一個好的成績,讀一個好的學校。到后來,發(fā)現(xiàn)考試從來都不是目的地,甚至過程都算不上,它只是一種把我們送往未來,去某種程度改變世界的方式。我們不會成為超級英雄,但當我們學會面對自己的變化,面對周遭一切的變化,我們將變得強大,變得可以依靠自己的能量去影響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