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潼
古有心存浮云游子意,劍指遙遙蜀道難的李白,今有孫中山先生小至民生,大至《建國方略》的家國情懷;古有雁過傷心、不過江東的才女李清照,今有心有傷疤、跨越中國的詩人余秀華……這些知識分子被這片溫厚而深情的土地哺育,心中往往既有看見小處、心系家鄉(xiāng)的月光之根,又有走天下、保家國的豪情壯志,這種情懷被五千年打磨得愈加純粹、香醇。
月光常常是文人墨客唇齒間一股抹不掉的溫存,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勾起了無數人心中的一輪皓月。這輪月除了是對小家、對國家的依戀,更是一種對中華文化的深深感激與敬仰。誠如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指出的那樣,“自由給了人更大的自主選擇權,卻也給了人焦慮、迷茫與不自信感”,現(xiàn)代人的確面臨著這樣的窘境,但扎根于中國人心中的,卻使我們能在亂流中穩(wěn)住腳步,那是一種深藏于身后的精神力量。
這種力量,使蘇軾從失意中走出,仍有不愿柄的傲氣;使北島在歐美漂泊近二十年,卻始終筆耕不輟,筆下的詩始終美好而充滿激情;這種力量給了林語堂《京華煙云》的靈感,用英文仍然可以寫出帶著中華靈氣與韻味的小說……
由月光鑄成的精神氣在宇宙間洶涌而沉默,這正是中國人堅忍而高潔的文化氣息。但若只往身后看,往往故步自封,滿足于過去,而當今中國,還繼承了另一份對天下的熱忱與廣闊的氣度。
“受光與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蔽涸磳⒐庹沼谔煜碌臍飧耪侵袊藢μ煜聭B(tài)度的最好寫照。長城的豪邁大氣,蜿蜒過了四季,穿過了千年,到今日仍在“一帶一路”上源源不斷地流淌著。這四方,囊括的是公民意識的不斷覺醒、放眼各國的眼界、對人類共同命運的悲憫。
所以,因為看到了四方,才有劉瑜、熊培云對自由的持續(xù)呼聲與不懈追求;才有墨子非攻、兼愛的超凡廣度與深度;因為看到了四方,才有劉慈欣作品里對人類命運的深度思考;才有《H鹿原》中結尾輕輕躍起而消失的鹿,暗藏著陳忠實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與疑惑……
誠然,我們做得還不夠,但許多人在為此奮斗者,海子大呼“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看看太陽”,這無疑是極富生命力的氛圍。社會上,有更多的“鄭淵潔”為自行車車道發(fā)聲;絲綢之路上,中國人為貧困的孩子帶去知識的甘霖;世界的戰(zhàn)場上,黃皮膚的身影在炮彈聲中,盈著滿眼敬畏的淚水,為不斷到來的新生命送去利多能及的溫暖。中華精神,重疊起了多少雙明亮而堅定的眼睛,像一座不滅的燈塔,越來越璀璨。
我們邁出腳步,身后是月光,眼前是四方,像幾千年前堯舜舉起手臂,像幾千年前孟子吟出浩氣。這一步,作為華夏的一步,那么輕柔,那么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