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中老年人群中常見的神經(jīng)變性疾病,常累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臨床癥狀多樣,典型表現(xiàn)為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姿勢障礙[1]。調查顯示[2],PD發(fā)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且向年輕化發(fā)展,已成值得重視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目前,藥物和外科手術治療僅能改善PD患者的部分癥狀,但不能阻止病情進行性發(fā)展,也不能治愈患者[3]??祻椭委熓荘D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能輔助緩解臨床癥狀,改善功能障礙,減少繼發(fā)損害,延緩病情進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4]。PD患者存在下肢運動功能障礙及肌強直,行走時因肌力和平衡能力下降,肌張力增高,關節(jié)面受力不均而呈現(xiàn)特殊的前傾前屈姿勢,影響行走能力[5]。傳統(tǒng)的康復訓練多依賴于康復設備,療程較長,費用高,且對協(xié)調肢體動作及維持關節(jié)穩(wěn)定效果不佳。本研究采用緩慢下蹲式康復訓練治療PD患者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效果良好,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門診部就診的PD患者4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中國帕金森病的臨床診斷標準[6];以肌強直為主要表現(xiàn);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繼發(fā)性PD,如外傷、中毒和血管病所致的帕金森綜合征;合并嚴重認知障礙、嚴重運動功能障礙,不能配合康復訓練的患者。所有患者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20例。觀察組:男12例,女8例;年齡48~78歲,平均(68.5±12.2)歲;Hoehn-Yahr分級:2級6例,3級8例,4級6例。對照組:男11例,女9例;年齡49~77歲,平均(69.2±11.8)歲;Hoehn-Yahr分級:2級7例,3級7例,4級6例。兩組性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均予以常規(guī)藥物治療及基礎康復訓練,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緩慢下蹲式康復訓練。建立訓練檔案,由責任護士記錄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別、年齡、聯(lián)系方式等)、訓練時間、強度,耐受情況,雙下肢運動功能變化情況等。
1.2.1 基礎康復訓練 在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基礎康復訓練:包括被動牽伸訓練、耐力訓練、肌肉力量訓練、平衡功能訓練和步態(tài)訓練等。依據(jù)患者耐受程度,每天訓練時間共50 min左右、5 d/周,共12周。
1.2.2 緩慢下蹲式康復訓練 患者背靠墻直立,雙腳分開與雙肩同寬,指導患者雙手平舉緊握助步器,全身重心放于上肢,深吸氣后緩慢屈髖屈膝下蹲,整個過程軀干部緊貼墻面,膝關節(jié)屈曲30°~60°,下蹲后維持10 s后緩慢站起伸直膝關節(jié),兩手收回,并放松全身肌群,依據(jù)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步增加下蹲時膝關節(jié)彎曲度,重復10遍,3次/d。
1.3 療效評價 下肢運動功能評測Fugl-meyer(FMA)評分,總分34分,分數(shù)越高,提示下肢運動功能越好[7];起立-行走計時測驗(TUGT)、6 min步行試驗(6MWT)、10 m步行試驗(10MWT)評價平衡功能和行走能力,測試時可使用輔具[8];臨床痙攣指數(shù)(CSI)量表[9]:從腱反射、肌張力、肌陣攣三方面評價肌張力異常,總分16分,指數(shù)越高提示腱反射越活躍、肌張力越高、陣攣持續(xù)時間越長。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運動功能、平衡功能和行走能力比較 觀察組FMA評分、TUGT、6MWT、10MWT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運動功能、平衡功能和行走能力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運動功能、平衡功能和行走能力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FMA評分/分 TUGT/s 6 MWT/m 10 MWT/(m·s-1)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0 17.94±6.08 25.58±5.80 12.54±2.68 10.04±2.15 179.36±71.81 227.15±80.74 0.54±0.18 0.71±0.20對照組 20 17.58±5.84 21.78±4.92 13.14±1.88 12.84±1.76 182.08±68.63 289.91±75.01 0.55±0.16 0.98±0.21 t值 0.235 4.035 1.092 3.571 1.106 5.453 0.259 4.71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SI量表評分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CSI評分中腱反射及肌張力得分低于對照組(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SI量表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SI量表評分比較(±s) 單位:分
組別 例數(shù) 腱反射 肌張力 肌陣攣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0 3.28±0.28 2.19±0.80 6.56±1.01 4.82±1.32 3.12±0.79 2.95±0.65對照組 20 3.12±0.37 2.88±0.87 6.42±0.78 5.81±1.06 3.03±0.88 2.62±0.56 t值 1.328 2.471 0.429 2.602 0.258 1.80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PD患者的功能障礙包括運動功能障礙、認知障礙和情緒障礙等。其中運動功能障礙表現(xiàn)為僵硬、震顫、姿勢不穩(wěn)、步態(tài)異常等。PD患者可表現(xiàn)為啟動邁步困難、拖行步態(tài)、慌張步態(tài)等,步行時軀干和頭部不自主前傾,下肢踝關節(jié)、膝關節(jié)、髖關節(jié)屈伸受限,腓腸肌張力增加,導致步幅下降,容易跌倒,隨病情進展,患者出現(xiàn)全身僵硬呈現(xiàn)凍結步態(tài),嚴重者喪失行走能力導致臥床,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預后[10]。目前,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康復治療能在疾病發(fā)展的情況下最大程度的改善PD患者的功能障礙及減少繼發(fā)性損害[11]。因此,康復治療在PD患者的治療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臨床上,康復治療的訓練方法較多,包括:被動牽伸訓練、耐力訓練、肌肉力量訓練、平衡功能訓練和步態(tài)訓練等,但大多依賴于專業(yè)的康復科醫(yī)師、物理治療師等專業(yè)人員指導,且需要專門的設備,費用較高,訓練時間較長,加之許多PD患者害怕出門被撞、跌倒等意外發(fā)生,最終導致許多PD患者不能長期堅持訓練。
緩慢下蹲式康復訓練方法,動作簡單、易掌握,能提高下肢肌肉力量,降低下肢關節(jié)的僵硬,促進肌肉與關節(jié)的協(xié)調性,增強行走的控制能力,對下肢肌肉、骨骼、關節(jié)、韌帶、平衡感進行綜合訓練。PD患者在進行緩慢下蹲式康復訓練時,可根據(jù)自己的情況,自主掌握下蹲持續(xù)時間和幅度,相對比較安全,也不會因疼痛感而抗拒甚至終止訓練;患者可在能接受范圍內逐漸增加訓練強度,逐漸增加下肢肌肉力量,降低肌張力,恢復關節(jié)的正常功能,提高平衡能力。緩慢下蹲式康復訓練幾乎沒有成本,患者可在家中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自主進行,更易被患者接受且長期堅持。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FMA評分、TUGT、6MWT、10MWT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CSI評分中腱反射及肌張力得分低于對照組(P<0.05)。緩慢下蹲式康復訓練可有效提高PD患者下肢運動功能、降低肌張力、改善關節(jié)癥狀,適合家庭長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