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辰
【摘 要】“樣板戲”雖然是一種特殊的藝術(shù)現(xiàn)象,但它具有相對較高的藝術(shù)成就,對于“樣板戲”的改編是很有研究價值的,“紅色經(jīng)典”傳承與革新之路有著很好的未來,還需要繼續(xù)探究。本文旨在從人物造型和動作設(shè)計兩個方向入手,對比研究樣板戲《智取威虎山》與徐克導演的電影《智取威虎山》異同之處。
【關(guān)鍵詞】紅色經(jīng)典;樣板戲;電影;智取威虎山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2-0104-01
一、取其精華講繼承
“樣板戲”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但對它的評價至今仍然是褒貶參半,批評樣板戲與喜歡樣板戲的人正在成為一個有趣的群體。[1]拋開政治因素的左右,“樣板戲”在藝術(shù)層面的造詣是值得肯定的。
(一)京劇造型的使用。樣板戲《智取威虎山》中的化裝(化妝、服裝)追求寫實性,沿用了京劇程式化的手法,京劇以臉譜區(qū)別好人與壞人,樣板戲通過各種輔助手段來區(qū)分好人與壞人。
在電影《智取威虎山》中,京劇臉譜文化也被運用其中,京劇臉譜的目的在于用夸張的象征性手法,將角色的性格、身份表露出來,讓觀眾一望便知此人是忠是奸。影片中楊子榮的扮演者張涵予黑色大煙熏妝、絡腮胡,一出場便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而黑色在中國戲曲中正是代表剛正不阿的性格特征,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包青天。小白鴿的形象再次出現(xiàn)在電影《智取威虎山》中,佟麗婭的扮相是面若桃花,體現(xiàn)戲曲臉譜粉紅表示美麗善良。通過對角色的塑造,徐克將楊子榮的正氣凜然,白茹的純真柔美,土匪的蠻橫無理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給觀眾,將人物的神韻藏于其中。
(二)動作場面的保留。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當中蘊含著很多的戲曲藝術(shù)特征,唱、念、做、打仍然占據(jù)著較重的比例,演員的表演動作具有程式性,給觀眾帶來整齊劃一的美感,比如說,第九場“急速出兵”,解放軍戰(zhàn)士疾馳而上,除去“整裝、束帶、緊綁腿”這些固定程式外,加上了迎風踏雪行軍的行軍舞,整齊統(tǒng)一、簡單美觀的舞蹈更增加了解放軍戰(zhàn)士們的英勇形象。
徐克加入了自己的武俠風格,在原有的武打場面的基礎(chǔ)上添加新元素,使得這場戲在視覺上給人以沖擊;同時,充分運用電影鏡頭,多角度,多視點的帶領(lǐng)觀眾欣賞這場盛宴。在電影《智取威虎山》中,我們能夠很強烈地感受到獨屬于徐克導演的那種濃濃的武俠情懷。
二、去其糟粕談革新
在京劇的發(fā)展進程中,樣板戲一改傳統(tǒng)京劇的單一表現(xiàn)手法——“三大件”,但程式化的傾向很明顯,“樣板戲”的建構(gòu)是彰顯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人物塑造多有“神化”。
(一)角色形象的豐滿。樣板戲《智取威虎山》雖然打破了傳統(tǒng)戲曲的行當體系,但基本是將幾大行當融合在一個角色身上,比如小常寶是將青衣和花旦相融合的表現(xiàn)。座山雕形象也是畏畏縮縮的,只為了能反襯出楊子榮的高大威武。這樣的人物設(shè)定,已然使人物成為工具,淪為了為政治服務的符號。
電影在弘揚革命精神的同時,在剿匪的過程中穿插感情戲,同時不再單純凸顯主要英雄人物,每一個人物都是鮮活的個體。電影《智取威虎山》中除了主要人物楊子榮、少劍波、座山雕讓觀眾記憶深刻,徐克還著力塑造了八大金剛的形象,我們能看到八大金剛從外形上各具特色,八大金剛的人物設(shè)定開始具有“個性”了,并且徐克也不再吝嗇筆墨,給八大金剛很多正面的描寫。
(二)女性角色的加入。樣板戲中出現(xiàn)女性角色是極少的,正是因為沒有女性角色的存在,劇中的男性角色不管是英雄的少劍波首長,還是反面人物座山雕,都顯得有那么一絲單調(diào)。樣板戲中的英雄人物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了,解放軍的形象是智勇雙全,以一敵百的,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沒有私人生活和男女之情。
電影《智取威虎山》還原了小白鴿白茹的形象,去掉了小常寶的人物設(shè)定,同時還增加了馬青蓮這一女性角色。徐克也隱晦還原了原著中白茹對少劍波充滿愛意的設(shè)定;馬青蓮的角色設(shè)定為了滿足觀眾的視覺欲望,在土匪窩中的風情萬種、誘惑、性虐等場景對于劇情的推動作用并不大,但正是有了馬青蓮的形象使得座山雕形象更加立體;其次,栓子救母,成為電影另一條故事線。徐克將《智取威虎山》拉近與現(xiàn)實的距離,增加了徐克獨有的武俠風格和江湖道義,使得整部電影成為了一個帶有江湖俠義氣息的更加完整的武俠片。
三、結(jié)語
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盡管受到了“文革”期間政治原因的影響,在人物塑造方面存在著“神化”的問題,但它在京劇傳統(tǒng)的繼承中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說樣板戲《智取威虎山》有著相當高的藝術(shù)鑒賞價值。
徐克3D電影《智取威虎山》在不改變故事主線的基礎(chǔ)上,進行創(chuàng)新改編,營造出了更為符合當代觀眾口味的“武俠大片”;但在對紅色經(jīng)典去政治化的過程中,徐克在某種意義上也掉入了類型電影形式化的漩渦中。不得不說,徐克的翻拍在票房和口碑上都收獲成功,他的這次嘗試為未來更多的紅色經(jīng)典題材電影的改編樹立了典范。
參考文獻:
[1]景秀明.“紅色經(jīng)典”電視劇改編研究的反思及改編的再出發(fā)[J].當代電影,2007(01).
[2]師永剛,劉瓊雄,肖伊緋.革命樣板戲:1960年代的紅色歌劇[M].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12.
[3]黨趙麗.論電影《智取威虎山》中徐克武俠的展示[J].電影文學,2016(23).
[4]戴嘉枋.樣板戲的風風雨雨——江青、樣板戲及內(nèi)幕[M].北京:知識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