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以“詩教”為核心的文藝觀

2018-11-10 06:53李燕雨
北方文學 2018年17期
關鍵詞:文質詩教道德修養(yǎng)

李燕雨

摘要:孔子不是專門的文學批評家,但是,其文學批評觀主要體現(xiàn)在他對《詩經》的批評上。本文結合《論語》來探討孔子的以“詩教”為核心的文藝觀,主要包括文學功能觀和文學批評標準兩方面。其中,從文學與道德修養(yǎng)的關系、文學在政治、外交上的作用及以“興觀群怨”為核心的社會作用來論述文學功能觀;從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及中和之美來探討孔子的文學批評標準。

關鍵詞:興觀群怨;文質;盡善盡美;中和之美;道德修養(yǎng)

“在周、秦諸子的學說中本無所謂文學批評,但因其學術思想在后世頗有權威,故其及于文學批評者,也未嘗不有相當?shù)挠绊懀灰灰挥绕湟运刂魃形闹寮覟橛壬??!笨梢哉f隨著文學的誕生,文學批評也應運而生,在春秋以前,文藝觀零星地存在于一些典籍當中,如《尚書·堯典》中的“詩言志”?;诖?,孔子進行了系統(tǒng)的整理,并進行了完善和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孔子“是第一位重要的文學理論批評家”。

孔子自稱“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但是他在“述”的時候,不僅僅是古書抄輯,自有他的一番鑒別的眼光??鬃訉ξ膶W批評并沒有專章闡釋,甚至有些也是無意識的,其文藝觀主要體現(xiàn)在對《詩經》的評價上。一部《論語》,論《詩》達18次之多。本文以郭紹虞主編的《中國歷代文論選》和夏傳才的《古文論譯釋》為藍本,來考察孔子的文學觀。簡而言之,孔子的文藝觀以“興觀群怨”為核心和精華,涉及到文學與道德修養(yǎng)的關系,文學與政治的關系,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以及文藝批評的標準等問題。

一、文學功能觀

孔子主張尚用的文藝觀,強調文學經世致用的功利主義觀。

(一)文藝與道德修養(yǎng)的關系:興于詩

孔子特別重視文學對人的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作用。子日:“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興于詩”,據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注云:“興,起也。言修身必先學詩?!弊又^伯魚日:“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論語·陽貨》)??鬃又鲝埿奚?、齊家、平國、治天下,而這一切,均從學詩始,由此可見他極其重視文學的作用,認為文學是人的立世之本。這種觀點可以說是上承春秋時期的“三不朽”說。

孔子很重視創(chuàng)作主體的道德修養(yǎng)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即其所講的文德。子日:“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論語·陽貨》)……這些都體現(xiàn)了孔子對德言關系的重視,強調創(chuàng)作主體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他把創(chuàng)作主體的道德文化修養(yǎng)看作是作品形成的最基礎的東西,認為只有品德高尚的作者,才能夠寫出不朽的言辭和作品。有的人雖然寫出了不朽的言辭,但是,道德修養(yǎng)不高,也是不足取的。

從廣義的角度理解“德言”說,指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精神、氣質和才性等等。例如,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游”即是指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欣賞與創(chuàng)造等活動中主體精神的自由性或想象的自由性,正式進入文學批評領域是在漢魏六朝時期,多指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中的特殊的自由的精神活動或精神境界,如西晉陸機《文賦》:“精鶩八極,心游萬仞”。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這即是說,人學文、學言的能力天生都是相近的,主要是經過后天培養(yǎng)熏陶的。換言之,要想寫出好的詩篇就要經常鍛煉、培養(yǎng)自己的能力,還是強調后天的道德文化修養(yǎng)的重要性。

這些都說明,孔子非常重視文學與道德文化修養(yǎng)的相互影響的關系。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出發(fā),孔子所信奉和贊揚的道德修養(yǎng),就是他所建立的一套以“仁”和“禮”為核心的價值體系,而這以價值體系的出發(fā)點又是維護周禮。所以,孔子基于此所贊揚的創(chuàng)作主題的道德文化修養(yǎng)也帶有一定的功利性,是服從于其文學功能觀的。

(二)文藝在政治、外交中的作用:達于四方

子日:“頌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這些都表現(xiàn)了《詩經》在政治、外交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詩言志”功能的一種具體實踐。

春秋之時,朝聘盟會,人們借助《詩經》來“言志”,自己之志或者是賦詩人之志,經常采取斷章取義的方式,這已經成為一種風氣。班固《漢書·藝文志》中對這種賦詩言志之風有記載:“古者諸侯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知稱詩以諭其志,蓋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矣。”

《左傳》就記載了許許多多春秋期間列國之間相互聘問、辦理外交時常常賦詩酬酢的例子。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鄭國子產、伯有、子張等七子宴請趙孟時,應趙孟之請,賦詩言志的生動記載。鄭伯歡迎趙孟時,子大叔賦《野有蔓草》,而這首詩本來是描寫男女私情的,子大叔卻取其中的“邂逅相遇,適我愿兮”來歡迎鄭伯的貴賓趙孟,而趙孟則用“吾子之惠也!”以示感謝。再如定公四年,秦哀公應申包胥的請求,賦《無衣》,并決定出師救趙。有時人們也借這種機會來辱罵對方,不懂詩,在外交上,甚至還會給國家?guī)韾u辱,甚至是戰(zhàn)爭。當時賦詩言志成為一種風尚,不懂詩,就不能適應于上層社會,就被人恥笑,即“不學《詩》,無以言”。

(三)文藝的社會作用:興觀群怨說

子日:“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保ā墩撜Z·陽貨》)“興觀群怨”包含了文學的美學作用、認識作用、教育作用等,被譽為孔子文學理論的精華所在。

興,《集解》引孔安國注:“興,引譬連類”;朱熹《四書集注》:“感發(fā)志意”。兩者的側重點稍有不同,前者重手法技巧,后者重“興”的情感作用。合二為一,大致是“詩歌對于人們思想感情有啟發(fā)感染作用,可以引起聯(lián)翩的想像。”“興觀群怨”之“興”,是指通過“引譬連類”的橋梁紐帶以達到啟發(fā)人的心志、提高禮樂等道德文化修養(yǎng)的作用。簡言之,“興”通過類比和聯(lián)想,能夠啟迪人的情感想象和思維,從而能夠凈化人的靈魂,陶冶情操,甚至是宣泄一己之郁悶,無所不可,完成一種從具體到抽象的轉換,中間依靠心理機能的轉換,即涉及到詩歌的一種情感作用??鬃诱J為好的文學作品是通過讀者和作者共同起作用的,開始注意到讀者在閱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類似于西方現(xiàn)代的接受美學。

觀,《集解》引鄭玄注:“觀風俗之盛衰”;朱熹注:“考見得失”。簡言之,就是強調文學的社會作用。《漢書·藝文志》記載了古代的采詩制度,“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蓖ㄟ^文學,可以讓統(tǒng)治者看到自己統(tǒng)治下的社會狀況,有無不妥之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從而改善統(tǒng)治方式,以興邦利民;也可讓后世讀者了解特定時期的社會風貌,鑒古以知今。如《詩經》中的《碩鼠》《伐檀》等就是映射社會腐敗的。觀,不是“隔岸觀火”的冷漠無情,也不是“聽其言觀其行”的理性的觀察,而是一種飽含濃烈情感的觀察批評。觀,不僅是觀詩的客觀內容,也觀賦詩人之志,畢竟是“賦詩言志”的傳統(tǒng)。利用詩歌針砭時弊,也體現(xiàn)了文學和現(xiàn)實的關系。

群,《集解》引孔安國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孔子生活在“民散久己”的分裂時期,而他又認識到社會性才是人的根本屬性,所以,他主張人應該生活在一個和諧的群體里,并且“群而不黨”。通過孔子對詩及樂的論述,可以看出,要想處理好這種融洽的人倫關系就要通過文學。

怨,《集解》引孔安國注:“怨刺上政”,這主要是從政治的角度來闡述詩的功用的,即詩可以用來批評政治,表達民情。在《詩經》中就有好多抨擊當時統(tǒng)治階級荒淫無度或者殘暴苛刻的詩,以期引起統(tǒng)治者的注意,如《邶風·新臺》。其實,在《論語》中提到“怨”字共20次之多,主要不是“怨刺上政”之“怨”,而大多是教導人們不能怨、不準怨。一句話,“怨”也是以“事君、事父”為前提的。

正是基于孔子的這種注重社會作用的功利主義的文學觀,他對一些違反這種功能的文學持排斥甚至是斥責的態(tài)度。子日:“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保ā墩撜Z·陽貨》);顏淵問為邦。子日:“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就是其文藝觀的表現(xiàn)。王夫之說:“興、觀、群、怨,詩盡于是矣?!笨梢姡鬃拥摹芭d觀群怨”說影響深遠,以及被后人的接受程度。

二、文學批評的標準

(一)內容和形式:盡善盡美

子日:“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文猶質也,質猶文也?!保ā墩撜Z·顏淵》)。文質說,即內容與形式的關系說。早在《國語·周語下》中就有文質的敘述:“文王質文,故天祚之以天下?!边@里,“文質彬彬”是孔子對“君子”的評價,其原意是形容人的思想文化道德修養(yǎng)的。但是它所涉及到的對人的內在本質與外在要素(諸如禮儀規(guī)范)關系的論述,直接觸發(fā)了人們對文學作品的內容與形式兩者之間關系的理解和闡釋,或者是文章質樸或者華麗的關系的評價。所以,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文質之關系普遍用于文學批評中,來評論文學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鐘嶸《詩品》卷上:魏陳思王植“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蔽?,文采即形式;質,質樸即內容。任何好的文學作品都要追求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重質輕文或者重文輕質都是不可取的。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敝^《武》,“盡美矣,未盡善也?!保ā墩撜Z·八佾》)。舜的天子之位是由堯“禪讓”而來,故孔子認為“盡善”,并且“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周武王的天子之位是由討伐商紂而來,盡管是正義之戰(zhàn),但是,依據孔子之意,確認為是“未盡善”。從這個詩論觀點我們可以看出兩層論點,一是孔子提出了盡善和盡美這兩個標準,“盡善”是從內容方面來說的,“盡美”是從形式方面來說的;更進一步,他強調思想標準合藝術標準的統(tǒng)一,即文章既要有合于理想的政治思想內容與完美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氨M善盡美”首次提出了社會批評和美學批評相結合的批評方法。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在思想標準和藝術標準兩者之間,基于社會功利作用文學觀的提倡,孔子認為思想標準要高于藝術標準。“思無邪”本是《魯頌·嗣》中的一句話,孔子借它來評論所有的詩篇?!八肌弊衷凇遏旐灐に谩菲臼菬o意義的語首詞,孔子引用它卻當思想解,是斷章取義。劉寶楠在《論語正義》的解釋是:“論功頌德,止僻仿邪,大抵皆歸于正,于此一句可以當之也?!笨鬃訂螁螐乃枷脒@個角度來評論《詩》,歸為“思無邪”,盡管他看到文學內容的多方面性,但是還是僅僅從思想的雅正即合否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出發(fā)來評論文學。所以,他認為只要思想標準高尚,形式或者說是語言只要符合思想標準就可以了?!白尤眨恨o達而已矣?!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西漢孔安國《論語集解》解釋曰:“凡事莫過于實,辭達則是矣,不煩文艷之辭。”合乎社會道德理想的文章,只要辭達而矣,即康德所謂的“合目的的美”。但同時,孔子認為也不可以輕視“文”的作用,“言而無文,行而不遠”,他也非常注重語言的修辭,只是反對辭藻上的過度的華麗堆砌。

(二)中和之美

可以說,中和之美和盡善盡美說一樣,都是孔子哲學中庸觀的文學體現(xiàn)。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保ā墩撜Z·學而》);

子日:“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保ā墩撜Z·雍也》)??鬃訌木S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和社會秩序出發(fā),強調中庸價值觀。這體現(xiàn)在其文學觀上,即孔子論詩主張尚文尚用?!吧形摹本褪顾煌谀?,“尚用”又使他不同于老莊。所以,他不提倡激烈、偏激的文學觀,反對“過”和“不及”,強調文學觀的中和之美。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保ā墩撜Z·八佾》)。淫,就是過度、無節(jié)制、泛濫,即超過了一定的限度的、無節(jié)制的狀態(tài);“哀”就是指文學作品所表現(xiàn)出的那種哀思、哀怨的格調,“傷”就是過度的“哀”,是對人的情緒上的一種傷害。這句話的大體意思就是,《關雎》這首詩,給人的感覺的是,快樂但不是無節(jié)制的,可以使人寄托哀思而又不過度哀傷。所以,從“中和之美”的標準出發(fā),孔子排斥“鄭聲”,因為“鄭聲淫”?!胺培嵚?,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不可否認,中和之美對我國文學發(fā)展起著積極地作用,但是,卻也有其弊端。何文禎認為“由于我國古代藝術家受孔子‘中和之美審美觀的影響,總是‘怨而不怒地看待人生,才使我國古代的文學作品缺乏西方文學中那種震撼人心的悲劇意蘊,常常是先歷盡悲歡之后,用大團圓結尾,以求感情上的慰藉與平和?!泵魸梢舱J識到“中和之美”作為美學思想的局限性,它影響著我國的藝術風格“偏重于柔美者多,偏重于壯美者少?!?/p>

三、結語

客觀上說,孔子生于“禮崩樂壞”、“天下無道”的亂世,正如鄭玄所說的“政教無衰”、“周室大壞”、“紀綱絕矣”,他從恢復道德理性出發(fā),強調文藝治亂救世的功利功能。主觀上,孔子整個學說的核心即是“禮”和“仁”,這也就決定了他的文學觀是重教化的。再次,文學本身給人的啟發(fā)感染熏陶作用,也為文學教化觀的實現(xiàn)提供了可能的空間。

孔子論詩主張創(chuàng)作主體和社會理性道德規(guī)范相統(tǒng)一,而亞里士多德只是強調美的形式和美的自然屬性,而柏拉圖,基本上否定創(chuàng)作者的主動性,認為詩人是愚笨的,甚至主張把詩人從理想國中驅逐出去,更強調靈感,強調從超現(xiàn)實、超人類的神秘世界中尋求美,使文學具有神秘感。簡言之,孔子更注重創(chuàng)作主體的能動性,即文藝觀側重表現(xiàn)、抒情,也使我國古典文學多注重抒情;而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的文藝觀側重再現(xiàn)和摹仿,西方文學作品更多的是敘事的。

總的說來,自周、秦以迄南北朝,為文學觀念演進期。在初始期,孔子就有這樣的文藝觀,是很創(chuàng)造意義的。

猜你喜歡
文質詩教道德修養(yǎng)
描寫生動 文質俱佳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價值與教學改革探索
關于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改革的思考
文質相合 淡泊自守——張世剛書品小議
喚起“詩心”,更要喚起“詩教”
嶺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中的應用
加強醫(yī)院政工干部道德修養(yǎng)的思考
葫芦岛市| 东莞市| 崇明县| 龙口市| 湖口县| 彰化县| 武宁县| 芷江| 新密市| 福贡县| 连南| 阿尔山市| 济宁市| 凯里市| 故城县| 武夷山市| 郴州市| 宜良县| 长顺县| 乐陵市| 安乡县| 浙江省| 高阳县| 措美县| 商丘市| 海淀区| 紫金县| 静安区| 安陆市| 博客| 大新县| 吉木乃县| 雅安市| 太原市| 太湖县| 上蔡县| 茂名市| 鹤壁市| 龙泉市| 内乡县| 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