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限定條件

2018-11-10 13:46魏亞萍
文教資料 2018年18期
關鍵詞:價值

魏亞萍

摘 要: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一直延續(xù)至今,其中“恕道”思想在今天也被看作為人處世的金科玉律?!八〉馈彼枷胫凶钪匾囊粭l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直為人們所推崇。認為其不管在古代還是現(xiàn)代社會都有極高的教化價值,認為其是為人處世、構建和諧社會的準則。這一準則不是在任何條件下都成立的,它應該在共同的社會地位、共同的道德標準、共同的精神追求下才有可能發(fā)揮應有的價值。

關鍵詞: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價值 限定條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儒家思想中為人處世的道德原則,學者們對其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這一原則對社會所發(fā)揮的作用上?!盁o論是在戰(zhàn)亂頻繁、禮制混亂的春秋社會還是在人類社會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恕道思想都是提高個人修養(yǎng)和處理人倫關系的基本準則”[1]。但是很少有學者真正立足于這句話加以研究,沒有把這句話放在儒家道德要求的大前提下加以研究,而是不合時宜地把這句話所要求的道德標準強加于當下社會。俞吾金先生在《道德與文明》2012年第5期發(fā)表的《黃金律令,還是權力意志——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命題的新探析》一文中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價值提出質(zhì)疑,他從道義論倫理學的立場出發(fā),揭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可能引發(fā)的負面效應,提醒大家警惕功利的過度[2]?!啊鶒何鹗⑷诉_人的思想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礎之上的,不了解和研究人性,就不能有效的施政和實施管理”[3]。我們應先了解清楚這一原則成立的前提條件,才可以在可成立條件下對這一原則所擁有的價值加以利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在某些條件下這句所謂的金科玉律并不成立,而是出現(xiàn)了“己所不欲,可施于人”和“己之所欲,勿施于人”的情況。

一、己所不欲,可施于人

《論語》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中,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边@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的出處,它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但是在某些條件下,己所不欲,卻是可以施予別人的。

首先,富人所不欲,可以施于窮人;由于富人和窮人的經(jīng)濟條件不同社會地位不同,必然會導致這兩個階層的人在某些事情上的欲求是不一樣的。例如,那些有錢的富人天天錦衣玉食、山珍海味,所以對粗茶淡飯和粗布衣物定然不會有所欲求,但富人所不屑的這些生活最底層的必需品卻是那些窮人所夢寐以求的。由此可見在經(jīng)濟條件不同、社會地位不同的人之間這一道德準則有些時候在某些方面是不成立的。其次,奸吝小人所不欲,可施于忠良之臣。奸吝小人心中所欲和忠良之臣心中所想自然也是不一樣的,奸吝小人大多只想著自己一己私欲,想盡各種辦法中飽私囊,把個人利益凌駕于百姓和國家之上。這些并不是忠良之臣所想看到的,所以奸吝小人之所欲不能讓忠良之臣接受,而奸吝小人所不齒的正義、為國為民卻是可以強加給君子的。再者,圣賢之所不欲,卻可施于世俗之人。雖然圣賢之士和世俗之人并沒有孰高孰低、孰優(yōu)孰劣的本質(zhì)區(qū)別,但是由于二者的精神追求不同,因此體現(xiàn)在物質(zhì)上就是圣人淡薄的名利和物質(zhì)卻是幾乎所有世俗之人奮斗一生都想得到的東西。

二、己之所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這句話成立,那么它的反面也應該是成立的,也就是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可施于人。但在某些條件下己之所欲,卻是不可施于他人的。也就是說,你心里所想的、心中想要的不一定就是別人心里所想心中想要的,用現(xiàn)在流行的話說就是“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當下社會由于價值觀、道德觀的多元化,每個人心中所想或多或少都有所差異,否則這個世界也就不會有那么多誤會了。

社會中這樣的例子很多。例如,古代的圣賢都以能著書立說、流傳千古為人生之最高追求,但如果把這種價值追求放在當今社會卻不那么適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文化多元化,人們的價值追求多元化,即使是讀書人,著書立說也不見得是他們的最高價值追求。同樣的,不同的道德標準也會使你所想并非是他所想。就像法家的韓非子想以法治國而并非是用儒家的禮樂教化百姓一樣。以不同的思想為出發(fā)點,為人處世的方式就會截然不同,所以己之所欲,并非是他人之所欲。當今社會,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代溝越來越嚴重,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父母想當然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認為自己想要的就一定是孩子想要的,即使孩子不喜歡他們也堅定地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孩子好。殊不知,就因為“己之所欲,可施于人”的道德綁架,讓孩子離父母越來越遠。同輩之間都有很多差異,更何況是兩代人之間,不能想當然地用自己的想法替別人辦事。

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限定條件

儒家“恕道”思想中最重要一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非在任何條件下都可以用作約束人們的道德標準,它也有存在或者說發(fā)揮價值的限定條件。

(一)共同的社會地位

一說到社會地位,就不可避免地會被貼上階級劃分的標簽。但是,社會中的等級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承不承認。就像動物界一樣,每一個動物群體都是有等級劃分的,除非是喜歡獨處的動物。人類首先是動物性的人,然后是社會性的人,等級是客觀存在的這一事實毋庸置疑。既然它存在,那么不同等級之間就一定有差異,這種差異決定了人與人之間不管是從價值觀還是平時的生活習慣上都有所不同。在這個前提下要求不同等級之間的人都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標準,可謂南轅北轍。就像一個小故事里說的,小兔子攢了100個最愛的胡蘿卜送給了小狗,它以為小狗會感動,可他不知道小狗不喜歡吃胡蘿卜,小狗喜歡吃肉。我們經(jīng)常說將心比心,可是誰又曾想過此心非彼心,你心非我心。只有在相同的等級中,也就是相同的社會地位中,才有可能有相同的價值取向,相似的道德標準,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才有可能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條道德準則加以運用,并且發(fā)揮它的價值。

(二)共同的道德標準

道德標準是人內(nèi)在的東西,有時候它不受社會地位、經(jīng)濟情況、性別、種族等的限制。我們經(jīng)常想當然地認為每個道德標準大致是一樣的,便肆無忌憚地運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則處理人際關系,和諧社會關系。但是道德是無法用一個一定的標準衡量的。當然,不管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人性本初是一樣的,在人性的本初運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則是行得通的,但隨著一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受教育程度等的變化,人們本初的人性或多少都會發(fā)生一定的變化。在人性變化后的多元化道德的前提下,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會變得徒勞。由此可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提是要有相同的道德標準。那么何謂相同的道德標準呢?從嚴格意義上說那是不可能的,這里所說的相同的道德標準,只是當下社會中大多數(shù)人所擁有的并且正確的道德標準。只有在共同道德標準的前提下,才能用我的道德判斷大致推斷別人的道德判斷。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拿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則處理人際關系而不會出現(xiàn)大的偏差。

(三)共同的精神追求

陳德述在《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寫道:“根據(jù)‘所欲與施和‘所惡勿施的原則,為政者要施德教于民,拖仁政于人,施富裕于民,要給人們的靈魂建立一個家園。”[4]這里所謂的人的靈魂就是我們所說的精神追求,要給靈魂建立的家園就是形成本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當人們的靈魂都在不同的地方游蕩,而非要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則處理人際關系、和諧社會關系自然是行不通的。運用恕道思想的前提是“給人們的靈魂建立一個家園”即擁有共同的精神追求。

精神是人外在形式的內(nèi)化,是人們外在行為的支配者?!凹核挥?,勿施于人”的前提要求的是外在行為的相似性,而外在行為的控制者則是人的內(nèi)在精神追求。當今社會人格多元化、道德觀多元化的根本原因是精神追求多元化。精神追求的不同,表現(xiàn)在外在就是從人格到道德判斷各種各樣的多元化。既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提要求是“同一或者統(tǒng)一”,就要從最根本的地方出發(fā)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當然精神追求的統(tǒng)一是困難的,我們必須追溯到精神追求形成的原因上加以研究。精神追求支配外在行為,但是精神追求是在外在行為的不斷內(nèi)化中形成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精神追求和外在行為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外在行為不斷內(nèi)化為精神追求,精神追求反過來支配外在行為,這是一個不斷循環(huán)的過程。既然精神追求是外在行為的不斷內(nèi)化,那么只要每個人的外在行為,例如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生活經(jīng)歷等大致相同,則內(nèi)化后的內(nèi)在精神追求就應該是大致相同的。只有在精神追求的大致同一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則才有成立的條件并發(fā)揮價值。

四、結語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把人統(tǒng)一化、模式化后才存在的一個道德標準。在古代社會是否適用,我們暫且不加以研究,但是在追求個性化、獨特化的今天,這一道德準則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就像天下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世間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不管是從外在還是從內(nèi)心。即使是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你所想要的未必是別人想要的,你所不想要的,別人未必不想要。我們不能拿自己的道德標準揣摩別人的心理,這是不道德的也是無意義的,因為你的道德標準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不能當作是評判別人道德標準的準則。但這一道德準則既然能在相當長的歷史長河里流傳至今,可見它也有獨特的價值,這個價值就是在人類共性的基礎上,這一道德準則是適用的。也就是說,從人類的某些共性來說,例如被尊重這一點來說,你不想不被別人尊重就不要不尊重別人。但在當下社會這個多元的文化下的多元價值觀中盲目強調(diào)“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至高價值,是不必要也是無意義的。在當下社會“正確認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必須走出三個誤區(qū):一是要‘多讓古人說話,走出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意的誤區(qū);二是具體地分析其局限性,走出把其局限性簡單等同于其階級性和欺騙性的誤區(qū);三是客觀中肯地評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價值,走出拔高其現(xiàn)代價值的誤區(qū)。走出這三個誤區(qū)不僅有利于我們正確認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真諦,更有利于我們借鑒這一思想治療化解當今道德危機”[5]。

參考文獻:

[1]田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恕道思想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2.

[2][3]彭懷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當代道德價值——對俞吾金先生《黃金律令,還是權力意志》一文的商榷[J].道德與文明,2015(1).

[4]陳德述.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J].孔子研究,1997(1).

[5]蔡文.正確認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應走出三個誤區(qū)[J].社會科學評論,2006(1).

猜你喜歡
價值
踐行初心使命的價值取向
價值3.6億元的隱私
一分鐘能創(chuàng)造多少價值?
一粒米的價值
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七月》價值新解讀
“給”的價值
俆衛(wèi):用夢創(chuàng)造價值
“活著就要體現(xiàn)自身價值”
小黑羊的價值
放大你的價值
吴旗县| 乌兰察布市| 革吉县| 建宁县| 怀集县| 石渠县| 正阳县| 呼图壁县| 新闻| 宁乡县| 嫩江县| 华池县| 凤台县| 廊坊市| 通榆县| 木兰县| 平江县| 台南县| 彩票| 山西省| 靖宇县| 扎赉特旗| 曲阜市| 工布江达县| 南木林县| 莱阳市| 柏乡县| 汕头市| 和平区| 石景山区| 淮滨县| 桃园县| 黄梅县| 柯坪县| 邻水| 名山县| 广平县| 开原市| 怀安县| 深州市| 陇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