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1980年代文學評獎熱探析兼對1980年代文學評獎格局的思考

2018-11-12 22:01:02
當代作家評論 2018年3期
關鍵詞:文藝報評獎報告文學

馬 煒

一、80年代初中期中短篇小說評獎的繁榮與衰微

粉碎“四人幫”后,“文革”中被禁錮的文學創(chuàng)作迅速恢復生機,全國各地報刊、雜志陸續(xù)發(fā)表了大批受到廣大群眾好評的短篇小說。這些短篇小說大部分以揭露“文革”造成的創(chuàng)傷,譴責“四人幫”極“左”路線為主題。作家們恢復創(chuàng)作自由之后選擇短篇小說的文體形式并不是偶然的。短篇小說的好處在于篇幅“短”,創(chuàng)作周期也“短”,被稱為文學戰(zhàn)線上的“輕騎兵”,能夠迅速反映人們現實生活中最急迫最值得關心的問題,契合了“文革”后社會各領域人們的傾訴需求。1978年6月中國作家協會恢復后,張光年出任黨組和書記處書記,李季接任《人民文學》主編。李季有感于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在思想解放運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為促進短篇小說的發(fā)展和提高,發(fā)現培養(yǎng)新人,促進社會主義文學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提出了評獎的動議。經請示張光年同意,又取得茅盾支持,李季決定由《人民文學》主辦,對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中涌現出來的優(yōu)秀作品進行全國性評獎。在1978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評選活動成功舉辦之后,隨著官方文藝政策的調整、文化氛圍的寬松,以及文學創(chuàng)作形勢的蓬勃發(fā)展,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長篇小說、詩歌、報告文學等的評獎活動也相繼開展。影響廣泛的各類常態(tài)性文學評獎活動成為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期文壇的獨特風景。

中國最高文學專業(yè)機構中國作協舉辦的文學獎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期是社會各界關注的中心,它兼具創(chuàng)作引導、文化規(guī)范、社會秩序重建等多重意義。文學評獎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有社會各種力量的支持和參與?!段乃噲蟆贰度嗣裎膶W》《詩刊》等對各自承辦的文學評獎活動進行大篇幅的報道。國家的機關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也會對評獎活動進行新聞報道和評論。在80年代初中期的這股文學評獎熱潮中,中短篇小說因篇幅短,創(chuàng)作周期短,契合了“文革”后大批作家急切的創(chuàng)作需求和情感訴求。也能及時應和時代變革浪潮,反映現實生活,引導廣大讀者對新的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想象和認知。因此中短篇小說成為這一時期社會各界關注的重心,而作為對中短篇小說進行價值評定的全國優(yōu)秀中短篇小說評選自然異常繁榮,成為80年代初中期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為適應文學發(fā)展形勢,配合全國中篇、短篇小說評獎工作的需要,《小說選刊》于1980年創(chuàng)刊。而1984年《小說選刊》改版目的在于“將為讀者提供最新的中篇、短篇小說精品,為全國中篇、短篇小說評獎提供候選作品,幫助讀者提高小說鑒賞的能力?!薄案玫嘏浜闲≌f評獎的工作和進一步推動小說創(chuàng)作走向繁榮”。

中短篇小說歷屆評獎都得到了諸如《人民日報》文藝部、《文學評論》、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等專業(yè)文藝研究評論機構的大力協助和支持。這些機構召集本單位人員進行座談,針對評獎發(fā)表了很多寶貴意見,提出了各自的推薦篇目。此外,也得到了全國各地文藝單位,如各作協分會、文學雜志社、報社、出版社、圖書館、文化館的熱情推薦和支持。非文藝單位也積極參與到評獎活動中來。不管是專業(yè)的文藝機構、報社雜志社,還是和文學并不相關的單位,都自發(fā)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在群眾中大力宣傳文學評獎活動,評選推薦優(yōu)秀作品。廣大群眾更是以“讀者來信”的方式熱情參與推薦文學作品。從1978年到1982年,短篇小說評選編輯部都收到數以萬計的讀者推薦選票。除了國內的讀者群眾熱情推薦,評選活動還吸引了遠在美國、西德的華僑、留學生,積極贊助評選活動,就自己讀到的作品進行推薦。此外還得到了國際友人的熱情支持和參與。80年代初中期的中短篇小說評獎,扶持了大量文學創(chuàng)作新人,推出了大批優(yōu)秀文學作品,促進了文學思潮的形成和發(fā)展,對當時的文學創(chuàng)作發(fā)展繁榮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中短篇小說獎也在對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價值確證中奠定了自身在80年代初中期文學發(fā)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

1985—1986年的第四屆優(yōu)秀中篇小說、第八屆優(yōu)秀短篇小說、第四屆優(yōu)秀報告文學和第三屆優(yōu)秀新詩(詩集)四項評獎活動,本來是中國作協“為促進文學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集中展示新時期文學最近時期的新成果”的舉措,現在看來卻是80年代初中期文學評獎繁榮景象中各類文學體裁評獎的最后一次集體亮相。這次評獎過程簡單很多,“沒有關于評獎活動的報道。12月出版的獲獎作品集,也只收入獲獎作品而沒有關于評獎和頒獎情況的報道。雖然,曾舉行了簡單的、小規(guī)模頒獎會,但沒有領導人發(fā)表重要講話,沒有像過去頒獎那樣隆重而熱烈的盛況,甚至有些獲獎作家也沒有出席?!痹诖酥?,有的獎項停辦,有的獎項雖還在舉辦但影響力已大不如從前。而正是從這屆評獎開始,先前占據社會各界關注重心的中短篇小說評獎開始失去轟動效應。

1989年5月《小說選刊》發(fā)布《關于舉辦1987年——1988年全國優(yōu)秀中短篇小說評獎的啟事》:“為保持這項評獎的連續(xù)性,經與中國作家協會議定,此項活動將由人民日報文藝部和《小說選刊》雜志社聯合部分著名企業(yè)承擔?!弊鳛橹鬓k方的《小說選刊》對這屆評選做了較詳細的報道。1989年8月26日的《文藝報》僅用很小的版塊以《人民日報文藝部和〈小說選刊〉評出1987——1988年優(yōu)秀中短篇小說》為題對獲獎情況做了簡單的介紹。這是中短篇小說的最后一次評獎,但卻被很多回憶和研究文學獎的文章遺漏了。除了黃發(fā)有《媒體制造》中“文學評獎的文化反思”一章中提到,其他如崔道怡的“短篇小說評獎瑣憶”系列文章、洪治綱的《權威的傾斜——對新時期以來全國歷次短篇小說獎的巡回與思考》和《回眸:燦爛與憂傷——對新時期以來全國歷次中篇小說獎的回顧與思考》,以及邵燕君的《傾斜的文學場》中都忽略了1987—1988年的全國優(yōu)秀中短篇小說評獎。由此可見,除了主辦方《小說選刊》做了報道,其他相關材料是非常少的。這屆中短篇小說評獎也基本沒有引起反響,對比80年代初中期中短篇小說評獎繁榮景象,難掩落寞。

1987年,為使受文學界和社會普遍關注的各項全國性文學評獎工作開展得更好,中國作協在北京邀請工、青、婦各界有關人士就評獎工作問題舉行座談。與會者尖銳地指出了評獎工作暴露出的一系列問題。首先是近年來的全國性評獎,越來越忽視群眾性問題。其次是評委構成嚴重不合理。如老作家占了絕大多數,中青年作家屈指可數;評委的“突擊性”和高齡化;沒有建立相應的評委回避制度;歷屆各獎項的評委有很大的重疊。最后是評獎辦法隨意不規(guī)范。這些評選程序中的失范現象削弱和損害了評獎工作的原則性和權威性。

從80年代中期開始,官方、文學專家(包括作家、批評家和評獎委員)、普通讀者高度一致的意識形態(tài)陣營的逐漸瓦解,是原本轟轟烈烈影響廣泛的文學評獎(主要是中短篇小說評獎)漸漸式微的根本原因。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官方、專家、讀者的文學審美趣味大體上是一致的。從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到改革文學,都是一脈相承的現實主義?,F實主義是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也是當時的作家和評論家自覺追求和認同的創(chuàng)作手法,同時更是契合了“文革”后廣大讀者群眾的情感宣泄和觀照現實的需求。80年代中期開始(1985年是關鍵的一年),文學領域產生許多新質和變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西方文藝思潮大量涌入,而以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三論”為基礎的新方法論的引入,引發(fā)了國內有關方法論、主體性問題的討論,從而推動了作家創(chuàng)作觀念的轉變。80年代中后期,一部分作家的寫作視角轉向傳統文化、地域風俗,突破了對現實的書寫而深入到對人性、對民族文化更深入的思考。一部分作家則借鑒西方現代派技巧進行文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實踐,小說領域的藝術創(chuàng)新和多樣化探索越來越深入。從尋根文學到現代派小說再到先鋒文學,小說創(chuàng)作出現多元化的審美傾向。而這些超前性、獨創(chuàng)性和實驗性的藝術創(chuàng)作新質卻很難被習慣于將文學作品作為自身情感寄托和生活范本,秉持傳統現實主義審美趣味的廣大普通讀者所能欣賞和接受。文學上的創(chuàng)新閱讀和消費僅僅局限在有限的具有較高審美品位的專業(yè)文學圈內,而無法進入大眾閱讀的范疇。文學專家所推崇的文學原則和進行的先鋒探索,使得秉持現實主義傳統的普通讀者的閱讀趣味和專家的審美趣味之間出現了明顯的距離和隔膜。

文學書刊消費市場上廣大讀者之間的閱讀欣賞趣味和審美趨向也日益分化。當時記者在京走訪一些大學和公共圖書館。據反映,《新星》《夜與晝》《鐘鼓樓》等切近現實的小說前些日子都曾引起過“借閱熱”,而刊載《五·一九長鏡頭》《中學生啟示錄》《洪荒啟示錄》《陰陽大裂變》等直面現實的報告文學、紀實小說的刊物,一直十分搶手,往往一個閱覽室進一二十本仍不敷借閱。北京朝陽區(qū)工人俱樂部和北京經濟管理學院圖書館的同志說,近來,一般讀者的閱讀口味開始趨向真切、樸實與警辟,寫實之作成為他們首先注目的對象。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公共閱覽室在增訂其他文學期刊的同時,紛紛停訂一些近年來以“探索求新”為己任的文學刊物,原因是“無人借閱”。80年代后期,官方、專家(這里的專家特指參與評獎的作家、評論家、學者、編輯家組成的專家評委)、讀者高度一致的意識形態(tài)認同和文學價值標準逐漸瓦解,文學讀者群也開始分化。

“新時期文學最初評獎時,讀者面對的是一片空白,近年來,各門類各種形式的文學藝術百花齊放,這種變化無論在量或質方面都是巨大的,讀者對文學作品的單純的依賴性大大減弱了?!?0年代初中期那種全民關注參與文學評獎的繁榮景象一去不復返,各個文學獎的影響力漸漸衰微,80年代初中期文學評獎的熱潮漸漸褪去。

二、80年代后期“異軍突起”的“中國潮”報告文學征文

在全國優(yōu)秀中短篇小說評獎式微之時,80年代后期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突出現象是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熱以及聲勢浩大的“中國潮”報告文學征文評獎活動。80年代后期出現的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和接受熱潮主要基于以下兩個原因:一是80年代后期,小說、詩歌領域正熱衷于純藝術的實驗和探索,過分強調作品的形式因素,忽視了作品內容的社會性,為讀者設置了太多的閱讀障礙,也遠遠超出了普通讀者的欣賞水平。導致讀者的閱讀興趣和熱情自然轉向內容反映社會現實又通俗易懂的報告文學。二是從藝術審美因素來看,報告文學有很強的現實性和世俗性,有更具體實在的社會場景與人生畫面。報告文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真實反映社會生活的原貌。而80年代后期社會轉型、新舊交替的改革時期出現的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為報告文學作家提供了廣闊的寫作空間。報告文學熱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也是改革開放十年來現實生活和觀念變化帶來的。報告文學因密切關注社會現實,反映改革中的成敗得失,弘揚文藝的“主旋律”而受到官方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普羅大眾的關注。

基于80年代后期出現的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和閱讀熱潮,報告文學評獎的“異軍突起”也就不足為奇了。全國優(yōu)秀報告文學獎在80年代總共評了四屆,和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茅盾文學獎、全國優(yōu)秀新詩(詩集)獎共同創(chuàng)造了80年代初中期的評獎繁榮景象。但在這股評獎熱潮中,中短篇小說評獎顯然是獨占鰲頭的。每屆的中短篇小說評獎不僅是文學圈內的盛事,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重心和焦點。而在80年代后期文學評獎整體沉寂的情況下,“中國潮”報告文學征文異軍突起,創(chuàng)造了80年代的又一次評獎熱潮。這從《文藝報》發(fā)布的信息也能很明顯看出來?!段乃噲蟆泛汀度嗣裎膶W》是中國作協主辦的兩大最重要的機關刊物,是國家文藝政策的直接體現者和闡釋者,是黨實現文化領導權的重要陣地。和《人民文學》相比,《文藝報》側重于官方的文藝政策和文藝理論批評。從它每期關注和研討的對象,以及話題所在的報紙版面就能很明顯看出官方主流話語的推力和指向。正如有學者所說,“文藝刊物在計劃經濟時代,是文學創(chuàng)作、評論和理論研究最重要的載體和傳播媒介,同時也是時代政治風云變幻的晴雨表??镌趥鞑ノ乃囎髌返耐瑫r,也擔負著引導方向,宣傳闡釋中共的文藝方針、政策,討論重大理論問題的‘陣地’的職能,特別是重要的理論刊物,比如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理論刊物《文藝報》,就屬于這類刊物?!?/p>

翻看80年代后期的《文藝報》會發(fā)現,關于中短篇小說及評獎的信息已經很少出現。1987—1988年的全國優(yōu)秀中短篇小說評獎,1989年8月26日的《文藝報》用很小的版塊以《人民日報文藝部和〈小說選刊〉評出1987——1988年優(yōu)秀中短篇小說》為題對這屆獲獎情況做了簡單的介紹。但與此產生鮮明對比的是,關于報告文學的討論和征文信息卻頻頻在1987、1988、1989年的《文藝報》上以顯要的位置推出。1987年第12期的《人民文學》刊登《中國作家協會繼續(xù)舉辦第四屆全國優(yōu)秀報告文學評獎活動》之外,同期刊登了《“中國潮”報告文學征文百家期刊聯名啟事》。1987年11月14日《文藝報》頭版發(fā)表《壯改革之潮聲 奏時代主旋律 全國百家期刊發(fā)起“中國潮”報告文學征文》。轟轟烈烈的“中國潮”報告文學征文拉開序幕?!段乃噲蟆穼Α爸袊薄眻蟾嫖膶W征文評獎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和宣傳,相關信息經常在《文藝報》刊登。如1988年12月10日頭版頭條《在改革的洪流中“迎潮下?!薄罚丁爸袊薄闭魑脑u獎揭曉》;1988年12月24日頭版頭條《報告文學作者編輯在“文學的節(jié)日”中聚談》,張光年《報告文學的節(jié)日》,《中國潮報告文學征文優(yōu)秀作品獲獎篇目(續(xù))三等獎》;1989年3月25日吳泰昌《這是一個值得書寫的浪潮》等。《人民日報》也對“中國潮”報告文學征文評獎給予了宣傳和報道。

80年代后期,官方的主流話語是經濟領域的“改革”,“改革”已經成為官方政策關注的重心。文學專家們也深切感到文學在經濟改革的壓力下逐漸邊緣化的處境,文學創(chuàng)作處于低潮,文學出版也遭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在這一背景之下,全國百家期刊共同推出“中國潮”報告文學征文,亟愿當代報告文學作家在“中國潮”中大顯身手,宏觀地把握時代,真誠地直面生活。以認識的深刻、視點的獨特、手法的新穎、筆觸的犀利,去同億萬人民一道,共同創(chuàng)造具有中國氣派的新的“命運”“英雄”和“創(chuàng)世紀”交響樂章。亟愿“中國潮”報告文學征文活動,在黨的十三大精神的鼓舞下,能為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略盡推波助瀾之力。這次以改革為主題的報告文學征文活動由人民文學雜志社和解放軍文藝社聯名倡議,全國101家文學期刊共同發(fā)起。征文時間自1987年11月1日起,至1988年9月30日止;采取“共同發(fā)起、聯名征稿、分頭刊載”的方式進行。發(fā)起倡議后,短短十天左右,就接到全國百家文藝期刊的紛紛來電來函及長途電話的熱烈響應。不少刊物還提出許多具體的倡議。“短短一年中間,刊出反映各條戰(zhàn)線改革新貌的報告文學近1000篇,獲獎作品100篇。其中不少佳作,在國內外引起熱烈反響。這次‘中國潮’征文,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文學作者,數以百萬計或千萬計的廣大讀者?!逼胀ㄗx者對征文活動的廣泛關注和參與度,表明了征文活動有強大的讀者基礎。

作為“中國潮”報告文學征文評委會主任的唐達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這次征文活動加入刊物數量大,投稿作品多,引起反響強烈,都說明這一活動的確抓住了時代生活的主題和旋律,扣動了億萬讀者的心弦。對將這一活動視為迎合政治需要的“回歸現象”的非議,他認為是一種誤解。作家們在這次征文中所表現出的廣闊的視野、敏感的觀察和獨特的思考,這種開拓精神和創(chuàng)造性都是“欽命文學”所不可同日而語的。80年代后期的這次由百家期刊聯名發(fā)起的“中國潮”報告文學征文活動,與其說是迎合政治需要,不如說是文學期刊的專家們對于時代“改革”主潮的主動參與,從而爭取自身的生存空間。這從張光年在1988年12月17日上午和報告文學作者編輯聚談的發(fā)言中可以窺視一二。他認為:“在近年文學創(chuàng)作不太興旺(或曰失去轟動效應)的時候,在文化書刊出版碰到嚴重困難(或曰出版危機)的時候,在我國經濟建設與改革進行新的調整(或曰經受新的考驗)的時候,我國文學界發(fā)起大規(guī)模的‘中國潮’報告文學征文,在全國范圍掀起一個有聲有色的報告文學高潮,為八十年代建設與改革的中國潮鼓浪前進而振臂助威,這是非常切合時宜的?!?/p>

80年代后期,經濟領域的“改革”使得原本處于社會中心的文學逐漸走向邊緣。小說領域的藝術探索遠遠超出普通讀者的欣賞水平,導致文學讀者群產生分化。文學上的創(chuàng)新閱讀和消費僅僅局限在有限的具有較高文學素養(yǎng)的專業(yè)文學圈內,不能進入大眾閱讀的范疇,大部分普通讀者對這種藝術創(chuàng)新是隔膜和難以接受的,普通讀者和文學專家的審美趣味發(fā)生偏差。80年代初中期文學專家審美趣味因和官方主流、廣大讀者高度契合而被賦予的話語權威性受到削弱。在這樣的歷史語境下,體制內的文學專家們緊跟官方時代主題,通過對當時受廣大讀者群眾歡迎和接受的報告文學的倡導,保持與官方主流意識的一致性,從而擴展自身話語權的表征空間,重塑自身在文學專業(yè)領域的絕對主導性和話語權威地位。而文學獎依然是文學專家們所能依賴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如果說,80年代后期小說評獎漸漸式微很大程度是因為官方話語、專家審美和讀者趣味發(fā)生偏差的話。那么,與此同時涌現出的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熱與評獎熱,則很大程度上是文學專家對于官方話語和讀者趣味主動靠攏并加以倡導的結果。

在激烈的社會轉型期,文學專家借助對大力反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改革開放以及中華民族優(yōu)秀歷史等社會主流題材的報告文學的褒獎和弘揚,參與進對官方主流話語的合法性論證,取得了官方“主旋律”賦予的權威地位。而報告文學獎也因為報告文學這一體裁本身所反映的社會歷史、現實的客觀性和寫實性,獲得了更廣大讀者群眾的支持和接受。80年代后期產生的這一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和評獎熱潮效應一直延續(xù)到90年代。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文藝戰(zhàn)線按照黨中央的部署,“一手抓整頓,一手抓繁榮”,“高揚主旋律,發(fā)展多樣化”取得了明顯的成果?!爸卮蟾锩鼩v史題材電影創(chuàng)作的大豐收,反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報告文學的大豐收,就是具體明證?!痹谥袊鲄f的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中篇小說、詩歌、散文獎相繼停辦的情況下,報告文學獎到了90年代初期還繼續(xù)舉辦著。1992年中國作家協會主辦了第五屆“1990—1991年度全國優(yōu)秀報告文學評獎”。評獎結果于1992年4月28日在京揭曉,1992年5月2日《文藝報》以《1990—1991年度全國優(yōu)秀報告文學評獎揭曉〈無極之路〉〈沂蒙九章〉等33部作品獲獎》為題頭版頭條報道。這屆評獎將“長篇”和“中短篇”分開,評選出了8部長篇報告文學作品,25部中短篇報告文學作品?!?990年至1991年是我國政治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一特定的歲月里,廣大報告文學作家通過積極的思想調整,很快就進入良好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之中。這次評委會主任、中國作協書記處常務書記瑪拉沁夫說,這兩年的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十分繁榮,取得了可觀的成績,應該充分估計到它對整個文學事業(yè)的繁榮和健康發(fā)展所起到的領先作用。這次評獎既是為了及時總結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的經驗,也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文學藝術的進一步繁榮發(fā)展。”

三、從“啟事”到“通知”——1980年代“專家”主導文學評獎的落幕

“文革”結束后,中央面臨的是“四人幫”留下的爛攤子,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領域百廢待興,亟需重建。清理“文革”余毒,在思想政治領域重新建立新的標準,盡快恢復工業(yè)生產發(fā)展經濟,這些是關乎國計民生的更為急迫的事情,中央當時還沒有太多精力管理和制定文藝界的具體政策。所以,這給以《人民文學》為主的文學界“專家”力量的出場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遇。就如閻綱所回憶的:“我們向哪個部門請示、誰又是我們的主管單位呢?中央什么時候才能制定新的文藝政策呢?自下而上已經沸騰起來,不能坐等!在無從請示的緊急情況下,張光年等負責同志明智決策,由刊物帶頭,從文藝界發(fā)難,打開缺口,只要不是被禁止的就可以先干起來?!倍菑埞饽甑任膶W專家敏銳的政治嗅覺和無畏的探索精神,使得“粉碎‘四人幫’后的《人民文學》,暫時替代尚未恢復的中國作家協會,在剛復蘇的文藝界中起著率先呼應撥亂反正的作用”。《人民文學》的專家通過舉辦“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座談會”“在京文學工作者座談會”占據了文藝的主動權,并有效地團結起被“文革”打散的文藝隊伍,一起促進了文聯、作協等文學組織機構的恢復以及《文藝報》的復刊。為新時期文藝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本的組織機構保障。

1978年12月18—22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這次會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掌握了撥亂反正的主動權,給文藝界擺脫“左”的干擾,肅清“左”的流毒,給予了有力的理論指導,推動了思想解放運動的進程。1979年10月30日,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國務院致的“祝辭”首次正面?zhèn)鬟_了“黨如何領導文藝”“文藝與人民的關系”等新時期官方文藝政策的根本性問題?!白^o”中傳達的精神,在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報》的社論中總結為“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岸椤笨谔柕奶岢觯屈h的文藝政策重要的調整,也是文藝界撥亂反正極為重要的一步?!拔乃嚍槿嗣穹铡樯鐣髁x服務”成為新時期黨的文藝方針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藝界開展工作的總綱領,為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文藝工作指出了正確的方向。

思想解放的潮流和官方文藝政策的寬松氛圍,給建國后被政治意識形態(tài)牢牢捆綁的文學松了綁,也給文學界專家更多的自主發(fā)展機遇和空間。在不逾越官方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前提下,文學專家們能夠相對自主地根據文學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和實際情況開展文學活動,并且獲得官方的資源保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新時期先后設立的各文學體裁的評獎活動,就是文學專家們對日益繁榮的各個體裁文學創(chuàng)作以褒揚,以此推薦文學新人,引導文學潮流健康發(fā)展的一個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舉措。1978年肇始的各類體裁文學評獎活動還談不上是正式的文學評獎制度的建立,也不是官方文藝政策中系統性和全局性的安排。而是在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評選取得了良好反響的情況下,順應文學自身發(fā)展的實際情況而逐漸展開的對各類體裁優(yōu)秀作品進行獎勵的常態(tài)性活動。1978年至整個80年代的中國文學,“國家在文學領域的制度安排雖然仍有著一體化的基本要求,但在另一方面,文學領域的自主性還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尊重,‘文學人’的知識分子意識也開始逐步覺醒并與此前的‘干部身份’逐漸脫離,文學領域變成了獨特的‘專家系統’(‘作家’、‘評論家’等等),文學知識分子的身份認同開始多元,話語空間也較開闊?!彼晕膶W專家在文學評獎活動中的自主性有很大程度的體現。各類文學體裁評獎活動的設立都是順應了當時文學發(fā)展的實際情況,除了茅盾文學獎,大多是由刊物先提議,并經過作協黨組的批準之后進行。有些甚至并沒有經過“黨組”批準而直接舉辦。1979年下半年到1980年上半年,中篇小說空前繁榮,優(yōu)秀作品此起彼伏。“中篇小說的新崛起,是近年來文藝界經常談論的話題”,成為新時期文學的一個新景觀,《文藝報》編輯部上下決定舉辦“文藝報中篇小說獎”。由劉錫誠起草“文藝報中篇小說獎”評獎辦法,并在1980年10月3日舉行的編輯部會議上,正式通過了評獎辦法。首屆《本刊舉辦“文藝報中篇小說獎”啟事》在《文藝報》1980年第11期上發(fā)表。后來,隨著各文學體裁獎項的陸續(xù)設立,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感到各個雜志社各自為政,各搞一套,于文學事業(yè)不利,便決定加以規(guī)范,改成統一由中國作家協會主持,短篇小說評獎委托《人民文學》雜志社主辦,中篇小說評獎委托《文藝報》主辦,新詩評獎委托《詩刊》社主辦,報告文學評獎委托《文藝報》和《人民文學》聯合主辦。

《人民文學》《文藝報》《詩刊》等刊物的文學專家順應文學創(chuàng)作發(fā)展潮流的大膽創(chuàng)新舉動,促進和推動了新時期文學評獎活動逐漸走向規(guī)范化制度化。而在中國作協體系下的文學評獎整體疲軟和沉寂的情況下,報告文學征文評獎活動異軍突起。“為壯改革之潮聲,為奏出時代生活的主旋律,為創(chuàng)造出更多無愧于當代社會主義中國的動人心魄的報告文學作品,我們百家期刊一致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共同發(fā)起一次以‘改革’為主題的報告文學征文活動?!币欢ǔ潭壬线@是文學專家們80年代最后一次的集體吶喊。通過梳理80年代文學評獎歷程會發(fā)現,從最初的中短篇小說評獎熱潮到后期的報告文學征文熱潮,文學專家都在其中起著推波助瀾的引導作用。如果說80年代初中期的中短篇小說評獎熱潮是官方、專家、讀者對文學的價值判斷和審美趣味高度契合合力推動的結果。那么,80年代后期的“中國潮”報告文學征文熱潮更多體現了專家的主導意志。通過緊跟官方主流政策,倡導當時備受廣大讀者推崇的報告文學,嘗試彌合專業(yè)評審與官方意志、讀者趣味之間的偏差,參與進對官方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合法性論證,從而重新奪回文學領域的話語權和主導權。從“中國潮”報告文學征文的影響范圍以及讀者的參與度來看,這樣的努力顯然是卓有成效的。

90年代文學獎的評獎環(huán)境和運行機制與80年代大相徑庭。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社會轉型期,政府官方加強了社會思想文化領域的管控。一方面政府從幕后走向前臺舉辦文學獎弘揚主旋律文藝。另一方面作為國家最高文學機構中國作協的獎項也自然被賦予了更多的意識形態(tài)性質。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全國性文學大獎——魯迅文學獎評獎工作于1997年啟動。為鼓勵優(yōu)秀的中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文學理論、文學批評作品的創(chuàng)作,鼓勵優(yōu)秀的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推動社會主義文學事業(yè)的繁榮與發(fā)展,經中央批準而設立。魯迅文學獎除了恢復80年代短篇小說、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獎的評選之外,還增添了文學理論和文學翻譯獎項的評選。魯迅文學獎和茅盾文學獎兩大獎囊括了文學作品的各類體裁,也標志著覆蓋文學各體裁的國家級大獎格局的形成。90年代官方通過茅盾文學獎的改革和魯迅文學獎的設立完成了文學專業(yè)領域評獎制度的建構。

新設立的魯迅文學獎和經歷著調整的茅盾文學獎一起,被官方正式賦予了更多的意識形態(tài)性質。90年代的魯迅文學獎和茅盾文學獎評獎信息發(fā)布,統一采用“通知”的形式。如:《關于推薦魯迅文學獎參評作品的通知》(《文藝報》1997年9月13日)、《關于推薦第二屆魯迅文學獎參評作品的通知》(《文藝報》2001年4月17日)、《關于征集第六屆茅盾文學獎參評作品的通知》(《文藝報》2003年6月26日)、《關于征集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參評作品的通知》(《文藝報》2007年12月11日)。1997首屆魯迅文學獎評獎通知第一條就是強調魯迅文學獎評獎的思想標準:“魯迅文學獎參評作品的推薦工作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推薦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作品參評。”而80年代各個體裁文學評獎的通知大多是用“啟事”的形式發(fā)出的。如:《本刊舉辦一九七八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評選啟事》(《人民文學》1978年第10期)、《本刊舉辦“文藝報中篇小說獎”啟事》(《文藝報》1980年第11期)、《中國作家協會舉辦第三屆(1983—1984年)全國優(yōu)秀報告文學獎評獎啟事》(《人民文學》1984年第12期)、《中國作家協會舉辦第一屆(1979—1982)全國優(yōu)秀新詩評獎啟事》(《詩刊》1983年第2期)。形式很隨意,有時甚至直接以新聞報道的形式發(fā)布。評獎的思想標準并沒有被突出強調,只有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評選簡單列出了評選標準“具有較高的思想和藝術水平”。

雖然都是以公開登報廣而告之的方式,但“啟事”和“通知”大有區(qū)別。根據《辭?!返亩x,“啟事”有三個含義:陳述事情;陳述事情的文書函件。今指為了某事而公開聲明的文字。“啟事是在需要向大家公開說明某事或希望大家協助辦理某事時寫出的簡短文字稿。”而“通知”是一種很重要的公文,各級機關、企事業(yè)單位使用范圍非常廣,使用頻率也非常高,是各類公文中用途最為廣泛的文種。在《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2年4月16日聯合發(fā)布,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中是15種主要公文種類中的一類。該條例規(guī)定通知“適用于發(fā)布、傳達要求下級機關執(zhí)行和有關單位周知或者執(zhí)行的事項,批轉、轉發(fā)公文”。“發(fā)布行政法規(guī)和規(guī)章,轉發(fā)上級機關和不相隸屬機關的公文,批轉下級機關的公文,要求下級機關辦理和需要周知或共同執(zhí)行的事項,用‘通知’”。將“啟事”和“通知”對比會發(fā)現“啟事與通知有相同之處,即都有要求辦理或需要周知的目的,但區(qū)別也很明顯:一是發(fā)出范圍、形式和接受對象不同,通知都是上級以文件形式發(fā)給下級的,對象很確定,啟事則是任何單位或個人都可發(fā)出,而且不以文件形式發(fā),接受的對象也不確指;二是內容性質和要求程度不同,通知一般都具有法令性或政策性,有很強的強制性和約束力,啟事則沒有——啟事的對象可以參與啟事中所要求的事,也可以不參與?!?/p>

80年代文學專家主導的各大文學獎,還沒有正式被納入國家文藝政策的統一制度設計中,官方意識形態(tài)相對較弱。80年代各文學體裁的評獎“啟事”,大多比較簡單隨意,沒有統一固定的表述?!皢⑹隆边@一文體相對于發(fā)布對象的平等性和非強制性,喻示著作為主辦方的中國作協雖然是國家最高的文學機構,但是努力營造一種自由寬松的氛圍,以平等的地位來向各省市的作協、其他單位以及廣大的讀者群眾發(fā)出參與文學評獎的信息,把文學評獎活動作為一種與社會各界平等交流討論文學的方式。這也是80年代“專家”主導的文學評獎格局所特有的。相比較而言,90年代茅盾文學獎和魯迅文學獎對評選信息的發(fā)布更正規(guī),語言表述更加規(guī)范統一,也更加具有官方賦予的權威性。從“啟事”到“通知”的轉變,也可看出獲獎作品的思想性是90年代之后被納入官方主流意識的作協文學獎首先要考察的內容。在新的歷史時期,魯迅文學獎和茅盾文學獎被納入國家文藝制度的總體框架之中,被官方賦予了更多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魯迅文學獎和茅盾文學獎,逐漸建立起一套更健全更系統的評獎程序并從制度的層面形成規(guī)范化條例,引導、組織和管理全國的文學創(chuàng)作。成為官方文藝政策統領下的既要弘揚文學主旋律又要兼顧文學藝術審美性的國家最高文學專業(yè)獎項。

猜你喜歡
文藝報評獎報告文學
充實中國報告文學的理論一翼
時代報告(2022年3期)2022-05-05 02:11:23
《文藝報》70周年精選文叢出版
牡丹(2021年3期)2021-02-22 07:44:25
論《文藝報》對“十七年”文學批評的建構
西部論叢(2018年10期)2018-10-25 10:33:20
中國青年報告文學作家創(chuàng)作會舉行
評獎獲獎
風景園林(2017年2期)2017-06-05 09:36:18
陣痛與激情:1979—1989年的災難報告文學
唐山文學(2016年2期)2017-01-15 14:04:16
取消“熱鬧的評獎”是文化回歸
華人時刊(2016年13期)2016-04-05 05:50:12
淺析如何寫好報告文學
新聞傳播(2015年12期)2015-07-18 11:02:40
微博評獎
文藝報面向全國作家征訂函
福建文學(2012年11期)2012-12-18 21:25:01
黑龙江省| 东明县| 凤山县| 安国市| 彝良县| 莲花县| 历史| 开封县| 合阳县| 遂平县| 红桥区| 龙门县| 浮山县| 高淳县| 云安县| 金秀| 怀安县| 泰顺县| 余姚市| 峡江县| 海盐县| 彩票| 太保市| 广西| 临沧市| 衡阳市| 汤阴县| 巴林右旗| 长阳| 宜城市| 宿州市| 五家渠市| 郸城县| 台南市| 樟树市| 白玉县| 巍山| 阿合奇县| 邢台市| 安康市| 西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