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支平
(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中心,福建漳州363000)
1518年,王陽明在擔任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處期間,奏請朝廷設(shè)立了平和縣,在漳州一帶建立了有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和社會教化秩序,王陽明及其陽明之學在漳州閩南一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王陽明及其陽明之學,是繼南宋朱熹及其朱子學之后,對閩南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作用的核心元素之一。換言之,朱子學和陽明學,已經(jīng)演化成閩南文化的一個重要思想源泉和組成部分。
王陽明擔任南贛汀漳巡撫之時,在對社會秩序進行整頓的同時,深入基層社會,深入了解社會動亂的根源,了解那些占山為王、落草為寇的山賊的真實生活狀況。出乎意料的是,這些山賊們的生活并非想象中的那樣奢侈,很多山賊同樣十分拮據(jù)。那么,是什么原因讓生活在底層的民眾走上這條不歸路,導致社會動蕩不安的呢?王陽明通過抽絲剝繭地分析漳南地區(qū)“極臨邊境、盜賊易生”的現(xiàn)實,利用政事的空余時間,親自走到民眾之間,訪詢當?shù)剜l(xiāng)民,終于找到了造成社會動蕩不安的根源,在于社會治理秩序混亂,民眾安置缺乏有效的良方,他指出“縣治不立,征剿之后,浸復歸據(jù)舊巢,亂亂相承,皆原于此?!庇谑?,王陽明采納了當?shù)匾恍┳x書人的建議,提出“析劃里圖,添設(shè)新縣”的思路,探索了一條“添設(shè)縣治,以控制賊巢;建立學校,以易風俗”的長治久安理政之路。先后于正德十二年(1517)和正德十三年(1518)兩度上疏奏請朝廷,闡明了“開設(shè)縣治,正所謂撫其背而扼其喉,盜將不解自散,行且化為善良。不然,不過年余,必將復起”的道理。最終,朝廷同意王陽明的奏請,在閩粵交界處添設(shè)了平和縣。其后,又分別在江西、廣東二省添設(shè)了崇義縣和和平縣。從根本上消除了山賊擄掠鄉(xiāng)村、危害地方的亂象,有效地解決了困擾朝廷多年的心腹大患。
王陽明在設(shè)立平和等三縣之后,更是進一步以“治心”作為第一要務,認為“治心”是“治世”的基礎(chǔ)和前提,以“治心”實現(xiàn)“治世”。他認為當?shù)厣矫裰浴皝y亂相承”,是因為當時的書院、社學、鄉(xiāng)館未能發(fā)揮社會教化和移風易俗的應有功能,期許以儒家倫理道德和禮儀規(guī)范,敦風化俗,教諭鄉(xiāng)民恪守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道德準則,去除私欲以恢復本然澄明的良知心體,以形成淳樸的鄉(xiāng)風民風。因此,他平和漳州一帶以及相鄰的江西、廣東等地,興辦創(chuàng)建各類社學、書院,以此“興起圣賢之學,一洗習染之陋”。通過興辦社學、書院,既使民眾恪守禮儀,去惡從善、改良民風,又讓民眾學習禮儀規(guī)范和傳播儒家道義,促進了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的形成,推動了地方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近來,王陽明的陽明心學作為中華國學的瑰寶,由于習總書記的闡發(fā)而得到持續(xù)的弘揚、傳承與尊崇,全國上下形成了一股“陽明熱”。然而,作為500年前的王陽明及其陽明之學,其所表達的思想事功文本,畢竟與現(xiàn)今的大眾文化表達方式有著很大的不同。一般的社會民眾,雖然向往王陽明及其陽明之學,但是對于王陽明及其陽明之學的文獻記述,還是比較難于通讀和領(lǐng)會。有鑒于此,平和縣宣傳部的張山梁先生,在普及王陽明的事功思想及其陽明之學的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嘗試。他把艱澀難讀的明代典籍,利用“三字經(jīng)”的書寫方式,進行通俗化的演說。作者以王陽明的生平事跡為主線貫穿全書,兼及于王陽明之“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明德親民”思想主旨的闡述,還配了不少圖片,力圖使讀者完整、全面、立體地了解王陽明“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人生。全書語言樸素、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可讀性強,特別有助于中小學生、普通市村民閱讀。如在該書第十六節(jié)中談及“奏立三縣、教化昌明”中這樣寫道:“訪民情,尋亂源,聽諫言,上疏鳴。立三縣,曰平和,曰崇義,曰和平。興文教,辦社學,破心賊,倡文明。推鄉(xiāng)約,重教化,盜自散,世風新”。把王陽明設(shè)立平和等三縣的歷史功績簡明扼要地闡述了出來。
張山梁先生將自己對王陽明人生經(jīng)歷的感悟自然流露出來,不造作,不矯情,善于把自己的讀書心得,融入到書本之中,啟迪讀者,水到渠成。正如著名陽明學研究專家吳光先生所言,“這部書有事跡,有思想,明心體,通教化,雅俗共賞,老少皆宜,是一部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好書”。今天,我們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大力提倡學習、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張山梁先生的這部“三字經(jīng)”的讀本,無疑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值得我們肯定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