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部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之江新語·多讀書,修政德》等文中引用
德,不僅是“立身”之本,而且是“立國”之基。既重視以德修身,也重視從政以德。這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也是我國政治思想的一個顯著特點。我們黨善于繼承優(yōu)秀歷史文化遺產,立足現實對古代德治思想進行當代闡釋,正可以此加強干部隊伍建設。
“為政以德”,一是執(zhí)政者要以德施政,善待民眾,以贏得百姓的擁護;二是要以自身的道德行為去教育和感化百姓,“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要想達到“正”,就要自省、自律、自責、克己,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盀檎溃瑒沼诙嗦劇?,修煉道德操守,提升從政道德境界,最好的途徑就是加強學習,讀書修德,并知行合一,付諸實踐。廣大黨員干部要養(yǎng)成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使讀書學習成為改造思想、加強修養(yǎng)的重要途徑,成為凈化靈魂、培養(yǎng)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p>
——[春秋]孔子《論語·為政》
釋義:
這段話體現了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為政以德,是說當政者應實行德治。北辰:北極星。共:同“拱”,環(huán)繞之意。整句話的意思是,當政者以德行來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一樣,安居其所,其他的星辰井然有序地環(huán)繞著它。
孔子“為政以德”的主張,繼承并發(fā)展了西周初年周公的“明德慎罰”思想。對于春秋時期的列國混戰(zhàn),孔子認為是“禮樂崩壞,天下無道”的結果。為變天下無道為天下有道,孔子周游列國,提倡德治,反對苛政。他突出“德”的政治意義,認為“德”是區(qū)分“仁君”與“暴君”的標準之一,主張施行“德政”。在孔子看來,當政者只有施行“德政”,百姓才能受“圣德”感召并遵其道而行之,天下自然就歸于太平。
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上作報告時的插話》等文中引用
清,指的是清廉,公正廉潔,兩袖清風;慎,指的是慎重,周密考慮,謹言慎行;勤,指的是勤勉,勤奮好學,刻苦上進。
習近平同志強調領導干部要正確使用手中權力,必須能夠做到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穩(wěn)得住心神、經得住考驗,嚴守黨紀國法;自覺做到秉公用權、不以權謀私,依法用權、不假公濟私,廉潔用權、不貪污腐敗;要有強烈的事業(yè)心和高度責任感,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為工作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忘我奉獻,真正做到為黨和人民的事業(yè)鞠躬盡瘁?!澳芊窀筛蓛魞舾墒?,是每一位領導干部經常面臨的重大考驗”,這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領導干部做到這三個字,根本上說還是要加強修養(yǎng)、提升境界,培養(yǎng)和樹立六種意識:信仰意識、公仆意識、自省意識、敬畏意識、法治意識、民主意識。
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祿位,可以遠恥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南宋]呂本中《官箴》
呂本中(1084—1145年),南宋詩人,歷官中書舍人、權直學士院。其所著《官箴》共三十三條。首條開頭云:“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彼J為當官的法則,只有三條,即清廉、謹慎、勤勉。遵守這三條法則,就可以保住官位,可以遠離恥辱,可以得到上司的賞識,可以得到下屬的擁戴。
關于呂氏《官箴》,《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故此書多閱歷有得之言,可以見諸實事。書首即揭清、慎、勤三字,以為當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王士禎《古夫于亭雜錄》曰:‘上嘗御書清、慎、勤三大字,刻石賜內外諸臣。案此三字,呂本中《官箴》中語也?!菙蛋倌旰螅忻墒ヌ熳硬蓳衿湔f,訓示百官,則所言中理可知也。……雖篇帙無多,而詞簡義精,故有官者之龜鑒也?!蔽闹刑岬降摹吧稀保瑸榭滴趸实?。另據清代史學家趙翼的《陔馀叢考》記載:“各衙署訟堂多書清、慎、勤三字作匾額?!闭f明“清、慎、勤”業(yè)已成為清朝通用的“官箴”。故近代學者梁啟超在《新民說》第五節(jié)“論公德”中稱:“近世官箴最膾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
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
——《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標準是一面鏡子。標準高一點、要求嚴一點,鏡子的“分辨率”就會高一些,那些“不是問題的問題”才能纖毫畢現。無論是在教育實踐活動中,還是在平時的工作中,標準決定質量,有什么樣的標準,就有什么樣的質量。
正因此,習近平同志才強調,“較高的工作標準是一種動力”。有了高的標準,大家就會用這樣的標準要求自己;而一旦放松了標準,就容易一瀉千里。正如習近平同志所引用的這句古語所言,確立什么樣的標準,決定著有什么樣的成效。
多年來,針對改進作風,各種文件、各項制度,不可謂少,但為什么“四風”仍然在一些地方大行其道呢?原因還是在標準不高、執(zhí)行不嚴。所以,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必須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才能“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因為注意防治疾病,才能做到不生病。
古人有云:非知之難,惟行之不易。行之可勉,惟終實難。是以暴亂之君,非獨明于惡路;圣哲之主,非獨見于善途。良由大道遠而難遵,邪徑近而易踐。小人俯從其易,不得力行其難,故禍敗及之。君子勞處其難,不能力居其易,故福慶流之。……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
——[唐]李世民《帝范》
《帝范》是唐太宗李世民自撰的一部論述為君之道的政治文獻,成書于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李世民告訴太子李治:“飭躬闡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諱,更無所言?!辈恢M:死亡的婉詞。書中,唐太宗對為政者的個人修養(yǎng)、選任和統(tǒng)御下屬的學問,乃至經濟、民生、教育、軍事等事務都做了頗有見地的闡述。
“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意為:以上等作為標準,只能收到中等的效果;以中等作為標準,只能收到下等的效果。《四庫全書》本文下釋為:“孔子曰:取法于天而則之,斯為其上。顏、孟取法于孔子而近之,才得其中。后儒取于顏、孟而遠之,則為其下矣。既為其下,何足法乎?為儒者當取法孔子、顏子、孟子,為君者當取法于堯、舜、文王。”南宋文學批評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也有類似的闡述:“學其上,僅得其中;學其中,斯為下矣。”可見,無論立事還是治學,一定要放寬視野,高定標準,這樣才能實現預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