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臣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宋·王安石《元日》
爆竹聲聲,舊年在回眸的剎那倏忽而逝。年頭的日子分外矚目,人們總是對它傾注最豐盈的情意。親朋集聚時,暢飲屠蘇至天明,醉臥春風(fēng)迎春暖,別有一番風(fēng)情。
又遇得一日好天氣,人們在溫煦的光中換下舊年的桃符,仿佛在眺望新的時辰。
王安石這首《元日》中寫到了新年的三個習(xí)俗:燃放爆竹、飲屠蘇酒、更換桃符。讀此詩仿佛能穿越時光,目睹那一幀人情熱鬧、煙火流彩的畫面。
關(guān)于爆竹的起源有一個傳說。《荊楚歲時記》有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惡鬼?!敝竟中≌f集《神異經(jīng)》上也說“西方深山中有人焉,長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熱,名曰山魈。以竹著火掛,而山魈驚憚。”
這即是說,舊時燃放爆竹是為了驅(qū)嚇危害人類的山魈。相傳山魈畏火光、懼聲響,因此每到除夕,人們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嚇跑。
另外,爆竹最初便是以真竹爆之。《通俗編排優(yōu)》中這樣描述“爆竹”一詞—“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成爆竿。后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p>
在元日那天,還要全家共飲屠蘇。屠蘇酒一說是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也有人說屠蘇乃舊時草庵的名字,屠蘇酒便是在這草庵內(nèi)釀制而成。還有人說,屠蘇酒是名醫(yī)華佗所創(chuàng),飲之可不患瘟疫。
國人素來講究長幼有序,平日飲酒,年輕人當(dāng)禮讓長輩,但元日飲屠蘇酒時則正好相反。
唐代詩人裴夷直曾寫道:“自知年幾偏應(yīng)少,先把屠蘇不讓春。倘更數(shù)年逢此日,還應(yīng)惆悵羨他人?!弊灾昙o(jì)最小,于是當(dāng)仁不讓地飲下第一杯,可他也知道,數(shù)年之后再至元日,他就要羨慕旁人的先飲之快了。
歲時更替,老人家自有無法淡卻的凄然,但他們也明白,這便是人生。
桃符是古人在辭舊迎新之際擇用的兩塊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郁壘”二神的名字,或用紙畫上此二神的圖像懸掛、嵌綴、張貼于門首,意在祈福滅禍。
關(guān)于“神荼”“郁壘”二神有這樣的傳說。東海度朔山上有巨型桃樹,樹下有“神荼”“郁壘”兩位神將把守。桃樹枝柯虬曲三千里,伸展至東北方鬼門。鬼門下有山洞,洞內(nèi)住著鬼怪千萬,鬼怪每日必經(jīng)桃枝出進。若有作亂惡鬼,二神會用芒葦將其降住,然后飼喂神虎。于是“神荼”“郁壘”便成為民間鎮(zhèn)邪驅(qū)鬼、祈福納祥的門神。
年少時,每逢春節(jié)總是滿心喜悅地等候燃放煙火。如今春節(jié)在望,意興卻闌珊,年歲也惆悵,但那細(xì)微之美依然在目。
新年穿新衣也是不成文的風(fēng)俗。每逢春節(jié),孩子們總是聚在一起比誰的衣裳美。彼時不分長幼,人人都如沐三月花風(fēng),一身芳華。一言一語,一舉一動,華裳之上都是喜氣和歡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