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忠明/浙江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相比其他政治哲學家,馬克思在不同層次和語境中處理正義問題,具有現(xiàn)實性和超越性雙重維度。馬克思正義理論是政治哲學史上一次重大轉向與突破,在實然與應然、經驗與超驗、形下與形上的雙重視域內,將現(xiàn)實性與超越性有機融為一體。馬克思的正義理論是一種普遍的而非特殊的正義。
馬克思的政治哲學和歷史主義聯(lián)為一體,強調經驗直觀感和當下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罢胬淼谋税妒澜缦乓院螅瑲v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保?]他的正義理論形成于以市民社會的出現(xiàn)為開端的現(xiàn)代性社會,他站在市民社會外部,察覺到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在現(xiàn)代市民社會的內在矛盾,他的基本任務是,“揭露具有非神圣形式的自我異化”,批判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階級壓迫,現(xiàn)實性是其根本規(guī)定性。馬克思正義理論的現(xiàn)實性以“物”的所得為核心,包括以“個人所有權”為標志的權利平等和按“貢獻”原則按勞分配的結果平等。
麥金太爾說“正義是給每個人——包括給予者本人——應得的本分”[2]“應得”即權利,權利平等是正義理論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近代市民社會確立了以財產私有為核心的權利平等原則,它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之上,所以無法實現(xiàn)普遍的權利。
馬克思以政治經濟學研究為基礎,在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批判中,在事實性與規(guī)范性相結合的維度中,確立了以“個人所有權”原則為標志的權利平等觀,構成馬克思正義理論的基礎。在近代政治哲學中洛克最早提出個人對自己的勞動和勞動成果正當占有的所有權原則,吸取了洛克的個人所有權原則的積極成分后,馬克思的“個人所有權”“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開始呈現(xiàn),中經《雇傭勞動與資本》的提升,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達到了高點?!保?]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以哲學思辨方式提出異化勞動理論,指出工人的勞動和勞動產品被資本家占有,工人失去支配權,對勞動異化的批判內在地確立了工人“個人所有權”原則。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從政治經濟學批判角度,觸及剩余價值剝削中的勞動價值和勞動力價格不對等關系問題,開始為“個人所有權”原則確立內含規(guī)范性的事實性基礎。馬克思在《資本論》和相關手稿中,揭示了剩余價值生產的秘密:工人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遠遠高于他的勞動力的價格,揭示了活勞動被對象化勞動占有的資本生產的性質,認為“工人并不占有他自己勞動的產品,這個產品對他來說表現(xiàn)為他人的財產,反過來說,他人的勞動表現(xiàn)為資本的財產”,[4]這就是資本同雇傭勞動之間的“所有權的關系”,馬克思在資本批判中最終確立了“個人所有權”原則。
在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中確立了以“個人所有權”原則為標志的權利平等觀后,馬克思涉及到勞動成果的分配問題,得出按“貢獻”原則按勞分配的結果平等觀,即分配正義問題。“因為‘個人所有權’原則強調勞動與勞動成果、勞動的主觀條件與客觀條件的統(tǒng)一,而這正是‘貢獻’原則的要旨所在?!保?]
馬克思的按勞分配理論,不光指消費領域,更包括根本意義上的生產資料的分配,即柯亨所說的“致力于你對根本層面上的適當分配的關心”。[6]關于生產層面的分配,馬克思說“工人喪失所有權,而對象化勞動擁有對活勞動的所有權,或者說資本占有他人勞動——兩者只是在對立的兩極上表現(xiàn)了同一關系——,這是資產階級生產方式的基本條件,而決不是同這種方式毫不相干的偶然現(xiàn)象。這種分配方式就是生產關系本身,不過是從分配角度來看罷了?!保?]
除了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中確立按“貢獻”原則按勞分配的結果平等觀,馬克思對剛剛脫胎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也同樣堅持按“貢獻”原則按勞分配的結果平等觀。他在《哥達綱領批判》中站在共產主義高度批評“貢獻”原則后,指出這個原則導致的種種弊端“在經過長久陣痛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出來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是不可避免的。權利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fā)展?!保?]
在批判資本主義私有制及其之上的西方正義理論的局限性的基礎上,馬克思正義理論一方面具有以“物’(權利、結果)的所得為核心的現(xiàn)實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以“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終極理想的超越性。馬克思批判“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認為建立在“物性”之上的政治價值具有低端的片面性,他追求的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9]屬于政治哲學最高價值。馬克思正義理論由現(xiàn)實性到超越性,就是由“物本”向“人本”的飛躍。
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超越性的正義理論是在論述“勞動異化”、“按需分配”等理論時一步一步展現(xiàn)出來的。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認為:“異化既表現(xiàn)為我的生活資料屬于別人,我所希望的東西是我不能得到的、別人的占有物;也表現(xiàn)為每個事物本身都是不同于它本身的另一個東西,我的活動是另一個東西,而最后,——這也適用于資本家,——則表現(xiàn)為一種非人的力量統(tǒng)治一切?!保?0]在此馬克思從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角度批判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非正義性,勞動異化導致人的喪失自己的類生活,失去自己的獨立性和自由個性。接下來在《共產黨宣言》與《資本論》中馬克思繼續(xù)這種批判:“在資產階級社會里,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活動著的個人卻沒有獨立性和個性?!痹凇陡邕_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提出了“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它超越了物的分配,是對克服了“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共產主義社會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描述,金立卡解釋道:“如果需求被理解成對純粹的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這個原則就不太有吸引力?!聦嵣希瑢τ隈R克思而言,人的需求是由于他們‘無限可塑的本性’決定的,因此,人的需求包括‘在生產和消費上全面展現(xiàn)自己的豐富個性’?!?/p>
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超越性的正義理論,超越了分配正義的物質主義“應得”范式,“它是在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總體性視域內構造起來的,突破了單面的物質主義和單面的倫理道德主義。它傳達的是一種理想性的價值觀念,具有厚重的精神祈向和深長的形而上學意味,有點接近于柏拉圖的正義,但比柏拉圖講的遠為深刻?!?/p>
馬克思正義理論的現(xiàn)實性與超越性內在會通,在整體上多重意蘊有機組合,在結構上充滿立體的辯證張力,更具有理論的解釋力、穿透力和當代實踐價值。特別是我國正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正形成一個對世界發(fā)展中國家具有借鑒意義的發(fā)展模式,此時更需要用馬克思正義理論指導社會公平建設,進一步發(fā)展出中國化的馬克思正義理論。
參考文獻:
[1][1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33.
[2]麥金太爾.誰之正義?何種合理性?[M].萬俊人,等,譯.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86:56.
[3][5][13]李佃來.馬克思的政治哲學:理論與現(xiàn)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08,213,219.
[4][7][9]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208,52.
[6]呂增奎.馬克思與諾齊克之間:G.A.柯亨文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