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句話易言難行,通過對20世紀40年代的一篇報刊上的文章,看到了處在那個時代的少男少女可貴的愛情和可悲的命運,分析了產(chǎn)生這種命運的原因,揭示了歷史、社會以及傳統(tǒng)給人們帶來的思想上的毒害,披露了思想侵蝕的可怕,安于現(xiàn)狀的可悲以及屈從所謂命運的可憐。
關鍵詞:近代青年;愛情觀;命運論
愛情是美好的,這毋庸置疑!它之于身陷囹圄的人就像春天之于枯萎的小草,凋謝的小花,能讓你的生命再次復蘇,綻放。然而愛情的美好,也基于時代?,F(xiàn)代的我們:自由,勇敢。美好的東西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敢于追求,勇于守護。然而,在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愛情是一種奢侈而可怕的東西。追求自己的愛情是為世俗所鄙棄的,為眾人所不齒的?!稅邸防锏闹魅斯蜕钤谶@樣一個年代。
這是真的
故事的主人公沒有名字,是一個村莊里小康家庭的女子,豆蔻年華,正是青春萌動,情竇初開的年紀。也有不少媒人上門說媒,但是都沒有成,原因不明?;蛟S是因為父母認為沒有門當戶對的,或許是因為她傾心于對門的少年,不愿早早地嫁做人婦,葬送了自己的愛情。雖然文章中沒有看到一個“愛”字,但是讀者能從每個文字中嗅到愛情的氣息。一位十五六歲的少女,一個春天的晚上,在自己家的后門口的桃樹下,偶遇居住在自己對門的少年,雖然沒有什么激烈的語言交流,沒有曖昧的眼神,沒有打情罵俏的動作,但讀者依然能夠從這次短暫的會面感受到濃濃的愛意。因為這次會面發(fā)生在一個春天的晚上,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是動物發(fā)情交配繁殖的季節(jié)。少女懷春,在春天的晚上遇見了自己心儀的對象,毫無疑問內心的情愫一定是涌動的,藏在心里的愛意一定是翻滾的。因為這次會面發(fā)生在屋后的“桃樹”下,春天桃花滿樹的意境多美,多浪漫。而且在中國文化里,“桃花”就是愛情的象征。如果你最近的愛情很順利,很多人對你傾心,一般都說“你最近桃花很旺”;如果愛情運氣不佳,碰到的有情人總是給你添麻煩,一般都說“你最近命犯桃花”啊。從兩點情景描寫中,讀者心里其實是篤定的:少女對少年有愛,這是真的。郎情妾意,門當戶對,我們以為故事的發(fā)展應該有一個美好的結局。然而后來這位少女被親屬人販賣到鄰縣做妾,老爺死后,又被轉賣,經(jīng)歷了非常多的痛苦和磨難,直到風燭殘年仍然會經(jīng)常想起當年的少年。
但是在那個時代,他們的愛情很難開花結果,這也是真的。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政府內憂外患,到處戰(zhàn)火紛飛,全國上下一片荒蕪,人們?yōu)榱松嬙缇鸵呀?jīng)把情感拋之腦后了,然而戰(zhàn)火并沒有炸開人們的思想,迂腐的封建傳統(tǒng)思想仍然是社會的主流思想。這種思想主導的社會女人是沒有人身自由的,像圣經(jīng)里面講的,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化成的,是男性的附屬品,中國傳統(tǒng)的禮教文化是: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女性對自己的人生是沒有自主權的,女人可以是被家人當作商品,隨意販賣,被自己的夫家再次轉賣。命運完全掌握在他人的手中。連自己的命運都不能把控的人,又怎么能夠有能力去爭取和守護自己的愛情。所以,他們注定是不能在一起的,這是真的。
就這樣吧
那個時代的人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基本的生存條件無法保障。但是物質生活的艱辛并沒有刺激他們,讓他們認識到楔入內心的思想需要改變。
愛情的美好是世人所公認的,但愛情的可怕也是那個時代所公認的。少男少女們一面在心里憧憬和渴望著自己可以和喜歡的人長相廝守,一面又懼怕自己為追求愛情付出行動會被社會所不恥。在那樣一個時代,追求愛情是有違倫理的,尤其是女孩子,是一種不知羞恥的行為,而這種不知羞恥不僅會影響自己的聲譽,更是會讓整個家族蒙羞。所以一般的人都是不會“輕舉妄動”的。女孩是小康家庭的女兒,從小應該更是受到典型的傳統(tǒng)教育,要三從四德?;橐鲋氯珣{父母做主,不能也不該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行事,這是有違綱常的。所以她的家庭背景,也決定了她逆來順受的脾氣,決定了她的命運必定不會由她自己做主。
在姑娘這里,愛情的美好終究還是輸給了它的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對自己的愛情不敢去爭取,竟然沒有任何反抗之心。只覺得大家都是這樣,我也只能是這樣。完全沒有覺得哪里不對,從來沒有想過通過抗爭可以有機會改變自己的不幸。即便她被轉賣多次,經(jīng)歷了甚多的痛苦磨難,到了晚年時,回想自己的一生只在思念那個夜晚,桃樹下的那個少年,都沒有反思過自己人生的悲劇終究是由于自己的不爭。她始終沒有大徹大悟,總覺得就這樣吧,這都是我的命。這種認命的思想和態(tài)度,奪走了她改寫自己人生悲劇的最后一個機會。
故事的女主人沒有具體的名字,她的故事其實就是她那個時期千千萬萬像她一樣的女孩的命運。沒有自己的思想,被傳統(tǒng)的教育和封建的綱常所禁錮也不敢有自己的思想,從未想過抗爭,只會一味地覺得都是命運的安排,只能認命。心里永遠想著,就這樣吧,也只能這樣。這才是最可怕的。
該醒了
我們總是抱著一個現(xiàn)代的心看電影、看小說:期待正義終究戰(zhàn)勝邪惡,想看有情人能終成眷屬。而給觀眾和讀者營造一個美好結局的電影、電視劇和書籍,相較那些揭露社會的現(xiàn)實,人性的丑惡,人類的偽善這類的更容易流行。大概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現(xiàn)實的社會太缺乏這樣美好的結局了,我們需要在虛構的情節(jié)里把自己代入進去和結局中得到一個短暫的自我麻痹。更直接地說,人都有逃避現(xiàn)實的傾向。然而我們必須要活在真真實實的世界里,逃避和麻痹自己不是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認命更是在生活面前俯首稱臣,認輸?shù)墓?jié)奏。《愛》的女主人公就是一個認命的典型。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在遇到問題和困難的時候,把“這就是命”作為理由和借口,任憑自己的人生被踐踏,被扭曲而不作為。是時候該要醒醒了,即便是“生不逢時”,也是可以通過不斷的斗爭改變自己的不幸。孫犁在《荷花淀》中塑造的那一群農村的婦女形象,才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他們不會因為人們認為女人只能做什么而就做什么。她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巾幗不讓須眉的傳說。我們不該認命,也不能認命,要自我覺醒,為自己的命運做主,為自己的美好生活而斗爭。
參考文獻:
[1]柯力.近代中國女性婚姻家庭地位的變化和原因分析[J].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12(4).
[2]王建輝,吳翠萍.近代女性自我發(fā)展研究——基于家庭中心的演變過程的分析[J].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16(4).
作者簡介:
沈婕,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