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華
面對一位詩人的作品,怎樣才能準確理解其深意?我想首先應該需要有一個可靠的背景。這背景離不開評論者對詩人和他的寫作背景的了解,當然還有對詩人的生活場域和個性品格的了解。這也是我與王忠民和他的組詩《一把鄉(xiāng)土抵得千萬個承諾》展開對話時,所設定的前提。
忠民和我經(jīng)歷相似,都是從小生活在鄉(xiāng)土邊緣——我們生長在鄉(xiāng)村,但是,我們的父親拿著國家工資,這使我們的生活與其他小伙伴們有所區(qū)別,也使我們養(yǎng)成了在觀察與理解鄉(xiāng)土時,能夠保持一定的距離和一顆別樣的敏感的心——多年以后我們再一次寫鄉(xiāng)土時,生活中的現(xiàn)實物象在我們的眼中總是有些不同,我們以藝術的方式,使它們成了詩歌。忠民這組詩,有幾首詩的命名就極有藝術感:《月亮鳥巢》《桃花江,枕在夢里愛情的花朵上》《素描上的村居》《菜花鍍亮的故鄉(xiāng)》《云上看云》《靈魂深處的眼睛》。當然,這種語詞的陌生化組合,相對于詩歌內(nèi)部的意象選擇、空間的營造與詩情的抒發(fā),尤其是詩歌中所傳遞出的詩人的情懷與境界等而言,只是末技。
在我看來,忠民是一個有情懷和有境界的詩人。他的詩呈現(xiàn)出獨特的人生體驗與美學追求。他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真善美,并用充滿韌性的詩歌語言將真善美提升到詩性的高度,從而使生活現(xiàn)實到達“詩歌現(xiàn)實”,使他的詩歌具有較高的審美質(zhì)素和精神品格:“高于大地和信仰,低于云端和神靈/我們自有我們獨特的幸福和向往”(《天湖》)。
忠民的詩和他的為人一樣,具有潛隱而敦厚的品格。我與忠民直接接觸只有三次,但是我們經(jīng)常通過網(wǎng)絡聯(lián)系。他的骨子里有一股倔強,有一種隱忍,這可以從他的詩中讀到:“我生長的圈子太過狹小/除了眼前這些無憂的灌木/或許此生再也無緣見到/更加雄奇疊秀的峰巒”(《湘山寺》)。隱忍的人雖身居深山也潔身自愛:“在越城嶺里,深居簡出/可以舍棄很多/唯有一些塵埃,無法讓我割舍/想起它,就想起老山界的故事/層巒疊嶂,越城嶺是一處避風港/衣服是干凈的,內(nèi)心是干凈的/塵埃的存在,也是一種原始的福祉”(《越城嶺》)。隱忍的人才能在內(nèi)心生出遼闊:“等待心中的風暴漸漸平息/等待雙槳從對岸搖過來/這大鳥的翅膀,起起落落/我指望它深入水中/并且能無視晝夜//……蘆葦,蘆葦你長得正好/你周圍的水面/以及我的心情/是越來越寬闊了”(《蘆葦》)。仁厚的人才能心懷慈悲:“那一刻/云彩隱于綠野,山嶺壓低風聲/輕舟,兀自泊在天光盡頭/當目光與粼粼的波光相逢/我隱忍許多年代的淚水/一瞬間傾斜而下……”(《天湖》)。
一個相對成熟的詩人,他生活的姿態(tài)與他寫作的姿態(tài)總能大體保持一致。據(jù)我所知,忠民自少年起讀書用功,學業(yè)有成;課余學詩,亦多有斬獲。因?qū)W業(yè)和寫作均表現(xiàn)突出,忠民被保送上大學,他的整個成長和成熟時期都沒有離開過寫作。多年在文字中“摸打滾爬”,他吸取了漢語的精髓,并經(jīng)由寫作,養(yǎng)成了對語言、對生活的敏感和敬畏——當然,反之亦然——忠民其實也在寫作中接受了語言與生活的“澆灌”與“塑造”,使他變得從容、寬厚,從而聽到更多清亮之音:“我這個鄉(xiāng)下長大的孩子,又聽到/調(diào)皮地眨著眼睛的星星/在蔚藍夜空鳴叫”(《月亮鳥巢》),以及悲憫眾生的聲音:“此刻,我似乎聽到/湘山寺的林莽間/風聲隱隱 哭歌陣陣”(《湘山寺》),甚至于聽見“雷聲”這“逼近內(nèi)心”的“巨響”,也仍然“從容”乃至像“雷聲”一樣“寬容”并且歡喜:“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放棄一些俗氣的事情/我開始享受神奇音樂的震動”(《雷聲》)。是的,這是一種“發(fā)現(xiàn)了人類的滄桑和美妙”的幸福:“站在鳥鳴里/我時常莫名其妙地微笑/我感受到一些幸福的規(guī)范/一些詩歌的韻律/在語詞背后 金光閃閃”(《素描上的村居》)。這正應了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言:“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心性與萬物相接,情懷與萬物相應、相生,而化成詩情、詩篇,就是這么自然而然,就是這么渾然天成。
“厚德載物”,厚極而生靈。這“靈”,是靈感、靈動、靈魂。見“湖”而自省、自喜,想“幻化成棲居/你胸口的 一尾游魚”(《天湖》)。進“寺”而悲樹:“筆直遼闊的路旁,一些樹們/被削去頂冠和手臂/被繩索捆綁,被棍棒制牢/它們被斬斷故園的泥土與根脈/那些鋒利的刀斧將它們雕琢成/相同的模樣,又被一排排一隊隊/整整齊齊地腌泡在時代煮沸的鹵水里”(《湘山寺》)。近故鄉(xiāng)而生祝福:“請把我心中搖曳的鮮花/那時來自遼闊大地的鮮花/銜進又大又圓的月亮/祝福故鄉(xiāng),恩重如山的母親/請接過你的兒子/獻上的花籃”(《月亮鳥巢》)。見“花”而生溫暖的妙想:“墻角的薔薇同所有的薔薇/只開一個早晨/一個早晨/便把所有的憂傷抖落/在江南雨的裙裾下/此后的生活就要從這家客棧開始/因為一把鄉(xiāng)土抵得上千萬個承諾/一粒微雨勝過黃金”(《薔薇》),“一定屬于夢境的桃花/……/……我想觸摸到時間的厚度/想摟到幾絲古典的煙篆/而那鸕鶿,一只翅膀是唐詩/一只翅膀是宋詞/一雙白鷺飛過江面,剪斷了流霞”(《桃花江,枕在夢里愛情的花朵上》),“一片銅質(zhì)的鼓聲擂響/金黃,閃亮,鏗鏘一地/陽光擦亮的季節(jié),思念如潮水翻滾/岸樹,斜燕,雨,年少的情事漸次清晰”(《菜花鍍亮的故鄉(xiāng)》)。見“月光”而發(fā)現(xiàn)人類的隱秘:“沒有什么比月光落地更輕松更沉重/沒有誰能逃過這從容而又寧靜的審判/在歲月的盡頭/我發(fā)現(xiàn)了人類的滄桑和美妙”(《月光落地》),等等。
可以說,忠民的組詩,每一首都稱得上是他靈動思緒上盛開的美麗詩花。同時,忠民憑著多年的寫作實踐所形成的良好語感,不管是如前文所述在給事物命名方面,還是在詩歌的具體抒寫中,都彌漫著一股靈動之氣?!短旌愤@首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一刻/云彩隱于綠野,山嶺壓低風聲/輕舟,兀自泊在天光盡頭/當目光與粼粼的波光相逢/我隱忍許多年代的淚水/一瞬間傾斜而下/那里有我經(jīng)年的/塵埃/在你的碧藍如玉的水波中洗濯再洗濯/那一刻/清風徐來,萬物息聲/體內(nèi)的混沌莫名就寂靜了下來/……”這不僅僅是忠民與“水”相遇之后碰撞出的靈動之氣,更是在濁世跋涉經(jīng)年,歷經(jīng)世間的“煙塵”和“混沌”之后,相遇“天湖”之“藍”、之“凈”而產(chǎn)生的內(nèi)心的“寂靜”之氣。動極生靜,靜極生悟:“且讓所有的詞語都攀附在/鷗鷺的翅膀上/看它們,在我的仰望中/細密地描述,這一片/屬于它們的天堂/看它們飛來又飛走,看它們/盤旋……再盤旋……”這種盤旋與飛翔,實則是詩人之思的盤旋與飛翔,是詩人佇望天湖,與天湖對話、與自我對話的反思與超越!詩的最后,他寫道:“而那純粹的底色及那瞬間驟起的閃念/定會毫無懸念地將我,幻化成棲居/你胸口的 一尾游魚”。這“魚”,是莊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魚”的大快樂,更是柳宗元筆下“皆若空游無所依”之“魚”超然于物外的大自在。
好的詩人就應該是這樣,在庸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它的詩意、它的美,并將庸常生活超拔到藝術的高度、詩的高度、哲學的高度。
隨著詩人靈魂的自我指引,忠民詩歌的格調(diào)也是一路向上:從《天湖》到《月亮鳥巢》,在《雷聲》中借著《城里的月光》,到《云上看云》,盡管《中午的雨水突然來臨》,借著《靈魂深處的眼睛》,還是看到了《陽光照耀著幸?!贰!霸贫湓诨氐剿墓枢l(xiāng),流水在回到天上/麥浪在田野間翻滾,綠草萋萋/平靜得像一場無邊的風暴/在翻滾著云朵 麥浪和想象中的積雪//……/流水和飛雪在相互等待。就像云朵回到它的故鄉(xiāng)/當年湘江戰(zhàn)役的創(chuàng)傷,如今在越城嶺下/被慢慢地愈合/生活和太陽一樣燦爛”(《云朵回到它的故鄉(xiāng)》),時間與光芒,詩歌與美,是愈合人間創(chuàng)傷最好也是最后的藥。“永遠鮮活的只是這水/雖然看不見源頭/也看不出流向/魚兒偶爾躍出水面/白鷺掠過 漣漪/是可以看見的涵養(yǎng)”(《云上看云》),云上看云,會看見更高的真實,“發(fā)現(xiàn)并闡釋美”;以水養(yǎng)水,會有更遠的源頭,更深的涵養(yǎng)!這是一種境界,也是忠民詩歌中所表現(xiàn)出的一種格局。
希望忠民在今后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那雙“靈魂深處的眼睛”能發(fā)現(xiàn)萬物背后更多的秘密。我期待下一個春天,能夠再一次與他“在三月廣闊的天空下”,閱讀并品味“春的豎琴之弦 彈奏著一曲/燃燒的溫馨 香透千里”(《南鄉(xiāng):春江水暖鴨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