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許大地
在下了生孩子的決心以后,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生幾個,對生活在幾代以前的人們來說,這根本不是一個問題,家庭生育計劃的全部意義就是盡可能地生,希望總有幾個活下來,長大以后能支撐家庭,照料老年的父母。
今天,很少有家長把這些當作多生孩子的理由,事實上,限制家庭人口的決定常常來自于養(yǎng)育孩子所需的經(jīng)濟花費考慮,但是,只想要一個孩子的家庭還是會受到社會的壓力?!爸簧粋€孩子本身就是一種疾病?!?1世紀初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斯坦利·霍爾說。同時代發(fā)表的研究宣稱,獨生子女有一系列從笨拙的社會技巧到學習困難方面的問題,研究者的結(jié)論是:“獨生子女的特異性比其他兒童遠為突出。”雖然在接下來的50年心理學家與兒童發(fā)展專家開始修正上述的看法,直到15年前,這種看法才真正受到挑戰(zhàn)。
關于獨生子女的刻板印象,諸如會被寵壞,會感到孤獨,會特別不合群,具有攻擊性,慣于頤指氣使,或者特別害羞,特別內(nèi)向。我們懷疑獨生子女由于沒有兄弟姐妹的陪伴,不但在童年階段處于劣勢,而且很可能修身也如此。但是,大量的研究推翻了這些傳言,“獨生”是時代給予他們的身份,不代表就要全盤接納外界給予的否定。
因為獨生子女不必與兄弟姐妹分享玩具,人們很容易推理說獨生子女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善于與他人分享東西。事實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爭奪家長的注意力,有時競爭的對手只是別人打來的電話,而且,獨生子女有很多其他機會來學會與他人共同分享東西。
的確,有些獨生子女是被寵壞了,但是,從大家庭出來的孩子也有被寵壞的,這里,重要的變量是家長怎樣教育孩子,而不是家里有幾個孩子,中國提供了這方面的證明。在1979年,中國政府宣布,生多胎的夫妻將受到經(jīng)濟與社會方面的懲罰。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的城市家庭與許多鄉(xiāng)村家庭都只生一個孩子,而二胎的意愿顯得意興闌珊,經(jīng)濟能力決定了生育者的主動權。想摘下“一個孩子就會變壞”的有色眼鏡,任重道遠。
一開始,無數(shù)的兒童心理專家對這些孩子很擔心,他們用“小皇帝綜合征”來描述他們的擔憂,“西方觀察家以為中國將有幾代寵壞的小家伙,但是,當研究者對這些孩子進行研究時,他們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就像正常的孩子一樣。”
現(xiàn)在,家長對陪伴孩子時間格外重視,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父母與孩子交往的時間多少與方式,比如是否與孩子一起閱讀,是否回答孩子問題,對孩子在學校的表現(xiàn)具有更重要的影響,獨生子女的父母比起有多個孩子的父母,當然能夠在孩子身上花較多的時間。
加利福尼亞的心理學家約翰·克勞弟博士在獨生子女方面進行了一些重要的研究,在一項對照2000名獨生子女的高中生與2000名家有2個子女的高中生的研究中,他發(fā)現(xiàn)獨生子女在語言與計算能力方面都具有微弱優(yōu)勢。紐約的托尼·法爾博博士與德尼斯·波莉特博士也研究了數(shù)百個有關學生成績的調(diào)查結(jié)果,雖然他們沒有在獨生子女和家有2個子女的孩子中發(fā)現(xiàn)明顯的差異,他們確實發(fā)現(xiàn),獨生子女的表現(xiàn)要比大家庭中排行較低的子女的表現(xiàn)好得多,獨生子女的成績較高,上學的年數(shù)較多,并且在測量學習動力的問卷上得分較高。
在全民為“獨生之殤”哀號時,獨生子女們身上的閃光點也被蒙上了一層迷霧,而且這一個群體似乎還有一層悲哀的氣息,他們生來就是孤單的。但是,孤單不一定與每天見到多少人有關,獨生子女并不認為他們孤單,也不認為他們不快樂。獨生子女的自尊心不低,他們與非獨生子女對比沒有發(fā)現(xiàn)明顯的差異,對孩子的身心健康而言,家長的婚姻、善惡與收入情況遠比孩子是否有兄弟姐妹來得重要。
“如果你只想要一個孩子,但是擔心獨生子女的狀況會對他有所影響,那么,你不必為這個問題擔憂。如果你已經(jīng)是一個孩子的家長,正在考慮再要一個孩子,那么,不要因為你想幫助第一個孩子而生孩子,你生孩子是因為你想再要一個。”克勞第博士這樣總結(jié)?!蔼毶焙汀蔼氿B(yǎng)”,造就了獨生子女這一群體必須體會著深刻的孤單,他們的成長與未來,從未少了圍觀。當這一代人走向中年,他們的肩膀背負著上有老下有小的風雨,和整個社會的焦慮。
陳丹燕在《獨生子女宣言》最后一章寫道,“一只孤獨的小手,正搖動著中國”,獨生子女們不一定孤單,但他們注定是一個時代孤獨的注腳。